理雅各相关论文
本文从布迪厄社会翻译学理论出发,以理雅各和林语堂的《道德经》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场域、翻译惯习和资本对两位译者译本选择、......
《论语》英译研究成果众多,但专门探讨其德育思想英译的比较研究尚未见到。以读者反应理论为基础,通过在美国的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对数......
期刊
中国经典外译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关雎》作为《诗经》这一中国经典作品中的开篇之作十分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对比分析《......
《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代表著作,一直被视为中华文化之瑰宝。《中庸》句式简短精练,蕴含深刻哲理,富含修辞手法。《中庸》对中国乃至世......
19世纪新教传教士理雅各是首位系统翻译中国典籍的译家。他在结束东方30年传教生涯后返回英国担任牛津大学首位汉学教授,因在汉学......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
理雅各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汉学家,系统地翻译了中国的儒家经典,名为《中国经典》,其中第二卷是《孟子》。理雅各为《孟子》译本撰......
由韩礼德所提出的衔接理论给翻译研究者以很大启迪。本文从衔接理论的视角探讨《诗经》英译文比较问题。论文选择理雅各和许渊冲两......
公元416年,即东晋义熙十二年,沙门法显于西行求法后著成《佛国记》一书。该书再现了五世纪初东南亚、南亚、中亚地区及古国的宗教......
理雅各翻译的《中国经典·春秋》以康熙六十年(1721)刊刻的《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为底本,并将其作为译注的重要参考,但理雅各的《春......
美国汉学家傅汉思(Hans H. Frankel)先生的《梅花与宫闱佳丽:中国诗选译随谈》是一本非常有意思、有特色的中国文学研究著作。作者选......
碰到如此优秀卓异的作品,对我这样一个鼩鼱一样性情的评论者而言,是颇有些混合的快乐的。简要的说,这是一本应该立即被每一个对前......
1881年,巴尔福的《庄子》英译本出版。是为《庄子》的首个英文译本。本文拟对巴尔福《庄子》英译本中的人名翻译进行概述与评析,归......
本文对楚辞英译及其相应英语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综述英语世界楚辞研究状况和发展过程,为国内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This essay sor......
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增加,中国文化和文学受到海内外越来越多的瞩目,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和研究状况也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重点......
秦颖在《英译》(《读书》一九九五年第一期)一文中说:英国传教士、汉学家理雅各“以个人的力量,历二十余年的时光,完成中国儒家主要经......
在《红楼梦》浩瀚译著中,王际真也是一位翻译了两次该巨著的译者之一。两译本既有承袭的地方,也有微调的词语,更有大刀阔斧改动的......
理雅各(1815-1897)是近代英国著名的汉学家,伦敦传道会传教士。他翻译的《中国经典》至今被西方视为标准译本,学界多对其学术成就......
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材料为汉学家理雅各的一篇书信《太平天国起义》和三篇讲座稿合辑《中国封建社会——夏商周》。笔者希望通过本......
本文是一篇研究关于汉学家理雅各的纪念性文章汉译的实践报告。本翻译项目的选材基于1897年刊载于英国报刊HUNTLY EXPRESS(《亨特......
著名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是首位系统译介中国经典的英国人,是推动英国汉学发展的重要汉学家之一,其多部著作的英......
本翻译材料是1866-1867年及1870-1872年间,近代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写给其夫人的信件。这些书信主要记录了他对待传教、翻译、婚......
近年来,典籍英译已成为翻译研究的焦点之一,典籍中的文化研究尤其受到了翻译界的重视。在中国典籍的英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古代官......
由韩礼德所提出的衔接理论给翻译研究者以很大启迪。本文从衔接理论的视角探讨《诗经》英译文比较问题。论文选择理雅各和许渊冲两......
该实践报告的材料是理雅各论中国语言文字汉学文章的讲稿,其中包括《康熙字典撮要》、《透过汉字看中国古代文明的进程》以及《湛......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是英国著名的汉学家和传教士,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典籍的人,翻译了《四书》、《五经》......
1849—1862年间,王韬供职于上海墨海书馆,在英国汉学家艾约瑟、伟烈亚力等人的影响下,接触并学习西方历学知识,又时常与数学家李善......
英国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的《论语》译本(Confucian Analects)自一八六一年问世以来,一直是西方汉学的经典之作。理雅各无疑是十......
“中西文化交流流出的是古代文化,流入的是西方近代文化”,而这“流出”的工作不少是由西方传教士完成的。 最近看到湖南出版社出......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涉及的不仅是两种语言,更是两种文化。《诗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首描写爱情的诗作,其开篇......
美国学者梅维恒是当代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家和中国古典文学翻译家。其英译《庄子》开启了当代《庄子》英译的繁荣时期,带动了美国......
中国典籍的翻译出版是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应然要求。在众多的译著中,理雅各的《诗经》翻译具有代表性。他的三种译本体现出不同的......
《周南·卷耳》是《诗经》中的名篇。据我的初步研究,最早从原文将之翻译成英文的是美国传教士娄理华(Walter M. Lowrie,1819—1847),娄......
《周易》"观物取象"的创作方式使《周易》成为象征表意的文化经典。英译《周易》不仅要求译者准确理解原文的文化意象,而且还必须......
【摘要】任何一種人类活动都是有目的的,翻译也不例外。翻译目的指通过翻译想达到的某种效果或想取得的某种结果,通常代表译者本人的......
无主句是汉语尤其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常见的句式。刘殿爵先生在翻译《论语》的无主句时,在一些情况下直接翻译无主句,保留没有主语的......
理雅各的《論語》譯本已歷經150多年。它在飽受來自中西兩方各種毁譽的同時,也逐漸確立其經典譯本的地位。在中國,對這一譯本的批......
本文比较阿瑟·韦利与苏慧廉《论语》英译本中“仁”字翻译的不同,试图探索两位译者各自翻译选择背后的原因。通过对两位译者教育......
翻译的重要使命是传播文化,而注释是翻译的重要一环.理雅各在翻译《论语》时,用注释把源文、译者、译文和读者连接起来,使译文成为......
自18世纪以来,汉语诗歌被陆续译介到英国。早期的译者,主要是长期旅居中国的英国传教士和外交官,英译唐诗的影响,迅速扩展到英国的......
<正>语言翻译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困难的事情。清末著名翻译家严复曾提出翻译中"信、达、雅"的标准,意指翻译要准确,译文要通顺明白,......
翻译理论的创造要以翻译史的梳理和深入研究为根柢.在张西平书写四百年中学西传史两部著作的启发下,以芒迪的“微观翻译史”概念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