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设文字与表达之间的桥梁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dn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言表达的符号,文字有着无尽的魅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具体的阅读训练和表达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架起文字与表达之间的桥梁,真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一、在生活中感悟文字的温度
  从牙牙学语开始,我们便开启了语言表达之旅。无论是为了与他人交流还是出于阅读、倾听的需要,我们必须时刻认真倾听、模仿别人说的话,或者表达自己的想法、需求、情感等。然而,这种口语化的表达,与学生入学后接触的书面语言有着很大的差异。口语化的表达显然不符合书面表达的规律,也不能展现文字表情达意的艺术魅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用规范的书面语言影响学生的书面表达,帮助学生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这样的语言表达实践,不应脱离生活实际,而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认知和经验,从他们的语言最近发展区出发,让他们感受语言文字的温度,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燕子》一文时,笔者特意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加以口语化,概括成“羽毛、翅膀、尾巴,凑成了小燕子。”和“春天里,柳树发芽了,花儿开放了,草儿叶儿长出来了,燕子也飞来了。”这两句,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发现,如果少了描写燕子特点和植物颜色的词,燕子的可爱、春天的美就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于是,笔者以导读的形式,将描写事物特点的词句用红色的字体凸显出来,让学生反复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有侧重地朗读课文,对帮助学生体会词语的温度很有效果。
  二、在表达中渗透文字的魅力
  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对学生稚嫩的书面表达,教师要以尊重、欣赏、鼓励的姿态,启发、唤醒的方式,让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进步。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鹿角和鹿腿》一文时,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一只鹿美滋滋地在池塘边喝水的画面,引导他们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画面。学生迫不及待地给出“我看到一只鹿在喝水”“我看到一个池塘,池塘边有一只小鹿在喝水”等表述。笔者在表扬他们观察细致、表达通顺之后,不动声色地给他们呈现课文中的文字:“有一天,鹿口渴了,找到一个池塘,痛痛快快地喝起水来。池水清清的,像一面镜子。”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读得流畅,读出了感情,似乎是他们自己在表达一般,才开始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原文的妙处。之后,笔者让学生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文字的再创造,有学生说:“一天,一只鹿口渴了,四处找水喝,终于看到了一个清澈见底的小池塘。它‘嗒嗒嗒’地跑过去,埋下头痛痛快快地喝起水來。”这样的语言实践,让学生对文字表达的韵味、温度有了切身的体会,为今后的习作训练奠定了基础。
  三、在个性表达中彰显灵性
  要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就不仅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模仿、迁移书面语言,还要将这些语言表达形式内化为学生的表达素养,催生学生的个性化文字运用。只有这样的语言学习,才会让学生有所收获,促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表达需要,智慧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语言运用的创新。
  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看图画,写一写”时,笔者以问题“图中有哪些人?在干什么?可能会说什么?”为线索,引导学生将画面说清楚、说具体、说生动。同时,笔者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并写出一定的故事情节。事实上,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将画面中的小男孩作为重点描述的对象,用“向前飞奔”“焦急地大喊”“有节奏地拉动绳子”等动作描写,塑造出一个全身心投入放风筝活动的男孩形象。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灵动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描述身边丰富多彩的世界,教师就应为学生搭建文字与表达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我阅读、我发现;我体验、我运用;我创造、我发展”中,享受表达的快乐,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掘港镇童店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受到重视,各教育服务平台已经基本建成,班班通设备及网络也已安装完成,同时微课等信息化教育资源已经相当丰富。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阶段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不断拓宽。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合理运用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吸引力。  关键词:微课教学模式 辅助教学 初中数学  一、微课教学的意义  (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关于“写作教学”部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我们的每一次习作实践,都需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点燃他们表达的欲望,发掘他们表达的生长点,从而让他们在积极思考、创意表达中,不断生发写作的兴趣和表达的自信。  一、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生活关注”:“应引导学生
期刊
摘 要:观察能力对初中学生学习物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核心能力。观察兴趣是学生发展观察能力的基础,观察技巧是学生实现有效观察的方法。初中物理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提升学生的观察技巧为基本原则。本文在分析观察对学生学习物理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发展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观察能力 培养策略 初中物理  初中是学生学习物理的起步阶段,教学内容以直观的物理现象和简单的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写真话,写心里话。在日常习作指导课上,我们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经历,表达自己的个体体验。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字,并在体验的乐趣中,让作文有内容可写,从而提高学生表达的兴趣,提升写作能力。  一、写校园生活  学生在校园里生活的时间最长,所经历的事情也最多。无论是一节印象深刻的课堂,还
期刊
经典诵读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词汇,夯实文化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小学阶段经典诵读课程的研究,通过开展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尊重学生的已有认知  教师在组织经典诵读活动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从学生出发”的原则,掌握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提高诵读内容的针对性,使其具有更强的可行性。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有限,他们在诵
期刊
统编版语文教材最大的创新就是在每个单元前都有鲜明的语文要素。这些语文要素紧扣学什么和怎么学两个方面,给出了实实在在的语文学习指导,包含了非常丰富的语用训练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语用教学的视角,关注和解读语文要素并结合具体的文本,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把握内涵,在落实语文要素中发展语言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综合性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部分教学内容已经被删减,教学难度也有所降低,这对于农村学校是一件好事。数据显示,有不少农村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很多家长外出打工,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初中数学教学造成了不少阻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努力解决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 了解学生基础,因材施
期刊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对素质教育非常重视,思想品德作为一门素质教育类学科,在小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除了要传授小学生思想品德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加强情感的渗透,为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情感的意义  (一)提高认知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尚小,对不认识的事物会充满好奇心,有探索的欲望,经常会问为什么。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开展教学
期刊
让学生通过閱读实践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是新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力求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传授基本的阅读方法,在关键、重点环节给予策略上的支持,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能不能在阅读能力上有所提升,首先要看他对阅读有没有兴趣。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既不能指望学生自觉地产生阅读兴趣,又不
期刊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头等大事。在人们应具备的诸多学科素养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重要的素养之一,也就是文学素养。因为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对母语的运用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就得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呢?接下来,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对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看法。  一、以教师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