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123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学生通过閱读实践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是新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力求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传授基本的阅读方法,在关键、重点环节给予策略上的支持,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能不能在阅读能力上有所提升,首先要看他对阅读有没有兴趣。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既不能指望学生自觉地产生阅读兴趣,又不能依靠教师的强迫。教师要从阅读内容、阅读过程、阅读方法、阅读评价等多个层面引导学生真正进入阅读之中,促使学生能够持续地进行阅读,并且能读有所得,这样学生才能产生阅读兴趣。
  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多创设一些具有神秘意味的教学情境,如利用一些富有新鲜感、特殊性的图片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这样的图片,学生读课文就会更有兴趣。再如,教师可以针对阅读内容编制谜语让学生竞猜,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解开谜语。其实,创设情境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也可以体现在阅读方法的选择上。其次,教师要精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小学生感兴趣的阅读内容首先表现在呈现形式上,带有插图的文字都是学生感兴趣的阅读内容。例如,在《动物王国开大会》一课中,新鲜的词句、画面、表达等都能吸引学生读下去。有了学生感兴趣的阅读内容,教师就不用担心学生不会自主阅读,学生甚至会偷偷地读下去。
  二、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随之增强,具体表现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这些基本的阅读方法有许多是语文要素的学习目标,在小学低年级中主要体现在课后练习的要求中,在小学中年级中重点体现在单元语文要素中。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开展持续性的阅读训练,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学习方法、运用方法、内化方法,以逐渐具备自主阅读的本领。小学生自主阅读离不开的基本阅读方法除朗读、默读外,还有预测、提问、批注等方法。
  学生掌握了预测的阅读方法后,就会在一些关键内容或自己感兴趣的节点上对接下来的内容进行预测,并带着对预测结果的期待继续阅读。这样,只要学生在阅读中不断预测,自主阅读就得以持续不断。学生掌握了提问的阅读方法后,在阅读中就会针对不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当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了探寻的欲望时,自主阅读就是一件想挡也挡不住的事情了。学生掌握了批注的阅读方法后,在阅读中就会在自己觉得有疑问、有发现、有感悟、有收获的地方以文字或符号的方式进行记录,当学生能做到一边读一边批注时,阅读就进入了自觉阶段。
  三、迁移运用阅读能力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课堂,运用更多地体现在课外。换言之,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运用还需要在课外发力,对此,教师一方面要把统编版语文教材倡导的课外阅读内容纳入课内指导中,如“阅读链接”材料的学习、“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的阅读等;另一方面要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阅读实际,精选适合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阅读的书籍,供学生在课外阅读,并精心组织阅读交流活动,展示学生自主阅读的收获、成果,促使学生自觉投入课外阅读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三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板块时,笔者引导学生将在该单元学习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虽然说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喜爱阅读童话作品,但他们关注的是新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带来的热闹感。在童话文体单元的阅读中,教材重点安排了“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这一学习目标,经过《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等童话的阅读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阅读方法应用在其他童话故事的阅读中,以巩固在课内学习的阅读方法,提升自主阅读的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一个从课内走向课外的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示范、指导、督促和鼓励,最终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城中小学)
其他文献
在互联网和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高中地理也呈现教学线上化的特征。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探索新型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成为可能。基于此,本文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角度出发,就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和线上教学进行探讨分析,探讨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希望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一)音频与视频展播助推教学  多媒体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首先要考虑教学的载体和形式,
期刊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学任务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融入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师需要将新的教学方式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此来完成教学任务。问题导学法的出现,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发展方向,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一、问题导学法的定义及作用  问题导学法以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期刊
摘要: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受到重视,各教育服务平台已经基本建成,班班通设备及网络也已安装完成,同时微课等信息化教育资源已经相当丰富。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阶段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不断拓宽。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合理运用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吸引力。  关键词:微课教学模式 辅助教学 初中数学  一、微课教学的意义  (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关于“写作教学”部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我们的每一次习作实践,都需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点燃他们表达的欲望,发掘他们表达的生长点,从而让他们在积极思考、创意表达中,不断生发写作的兴趣和表达的自信。  一、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生活关注”:“应引导学生
期刊
摘 要:观察能力对初中学生学习物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核心能力。观察兴趣是学生发展观察能力的基础,观察技巧是学生实现有效观察的方法。初中物理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提升学生的观察技巧为基本原则。本文在分析观察对学生学习物理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发展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观察能力 培养策略 初中物理  初中是学生学习物理的起步阶段,教学内容以直观的物理现象和简单的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写真话,写心里话。在日常习作指导课上,我们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经历,表达自己的个体体验。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字,并在体验的乐趣中,让作文有内容可写,从而提高学生表达的兴趣,提升写作能力。  一、写校园生活  学生在校园里生活的时间最长,所经历的事情也最多。无论是一节印象深刻的课堂,还
期刊
经典诵读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词汇,夯实文化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小学阶段经典诵读课程的研究,通过开展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尊重学生的已有认知  教师在组织经典诵读活动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从学生出发”的原则,掌握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提高诵读内容的针对性,使其具有更强的可行性。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有限,他们在诵
期刊
统编版语文教材最大的创新就是在每个单元前都有鲜明的语文要素。这些语文要素紧扣学什么和怎么学两个方面,给出了实实在在的语文学习指导,包含了非常丰富的语用训练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语用教学的视角,关注和解读语文要素并结合具体的文本,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把握内涵,在落实语文要素中发展语言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综合性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部分教学内容已经被删减,教学难度也有所降低,这对于农村学校是一件好事。数据显示,有不少农村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很多家长外出打工,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初中数学教学造成了不少阻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努力解决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 了解学生基础,因材施
期刊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对素质教育非常重视,思想品德作为一门素质教育类学科,在小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除了要传授小学生思想品德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加强情感的渗透,为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情感的意义  (一)提高认知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尚小,对不认识的事物会充满好奇心,有探索的欲望,经常会问为什么。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开展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