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写作的兴趣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关于“写作教学”部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我们的每一次习作实践,都需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点燃他们表达的欲望,发掘他们表达的生长点,从而让他们在积极思考、创意表达中,不断生发写作的兴趣和表达的自信。
  一、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生活关注”:“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要充分创造条件,开阔视野,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身边的人、事、景、物。
  一是精心筹划习作前的活动。在即将开启写作之旅之前,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围绕本次习作的内容,重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在有意观察和认真思考中梳理前因后果,厘清表达思路,生成真情实感。比如,在准备写作“一次有趣的游戏”时,笔者对学生提问:“最近,同学们都玩了哪些游戏?这些游戏的规则是怎样的?你最喜欢和谁一起玩?怎么玩的?有什么样的收获或者感想?如果你对这个游戏不能一下子说清楚,没关系,课后再和伙伴们一起玩一玩。”如此,学生会有意识地重温自己感兴趣的游戏,而不是一有空就捧着手机远离真实的生活。
  二是适时再现经历的生活。“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百干不如一思。”学生在重温生活之后,往往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导致交流时常常丢三落四,顾此失彼。因此,笔者在写作课堂指导中,不是一味地“空聊”或“纸上谈兵”,而是在学生表达不清、描述不细致的地方,适当重现生活、浓缩生活,进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将生活融入课堂
  一是从思维的浅层走入情感的深层。生活的再实践、再回放,只能抓住学生短暂的注意力,他们的体验也只能停留在浅表层。当学生的讲述不够具体、生动的时候,笔者没有立即给予纠正,而是揣摩學生的心理,从他们的表达中寻找机会,从而激发他们顺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说下去。比如,当一名学生在讲述自己的“心儿怦怦跳”的故事时,多次用“害怕”“害怕极了”来概括当时的心理。笔者让她再次回忆到底是什么让她害怕,这种“害怕”的感觉有没有不同之处。学生在再次的回忆中,联系周围的树木、建筑物的黑影及自己的胡思乱想进行描述,将“害怕”具体为“瞪大眼睛盯着路面”“缩着身子小心翼翼地向前迈步”“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等。
  二是让阅读融入学生的心灵。假如让繁重的课业负担剥夺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加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机械讲解与灌输,学生就会疏远排斥阅读,必然造成“读写分离”。当学生不能从阅读中获得快乐,也就不能去体验写作的快乐。只有让阅读融入学生的心灵与精神世界,他们才会产生表达的需要与激情。要做到这点,教师首先要把阅读课上得生动有味;其次教师自己也要喜欢阅读,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另外,教师不妨也写“下水作文”,让学生从师生交流中体会写作的快乐,产生写作的欲望。
  三、给予学生真诚的鼓励
  一篇作文不论好坏,毕竟是学生的辛苦劳动所得,因此教师要珍惜学生的劳动成果。正如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成就感是人们渴望获得的自然情感之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写作能力暂时不好的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对他们作文中的缺点应温和、委婉地批评,尽量避免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哪怕他们仅是标题拟得有个性或开篇精练明快,或在作文中用了一种恰到好处的修辞,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肯定,或在讲评作文时当众赞美,或在批阅作文时用文字加以表扬。“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教师在肯定学生写作中偶尔出现闪光点的同时,应及时指出其不足的地方加以修改,必要时给予点拨。
  另外,学生互改作文的方式更能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首先学生不怕教师批评,但很怕在同龄人面前出丑,所以每次作文都想写得好一些,而且在为别人修改时也会更加细致,这样一来,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重视作文课。其次,为对方修改作文时自然要回顾自己的作文,从而进行比较,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见识。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相当于构思一篇同题目作文的过程,比单纯听教师讲评收效好得多,兴趣也浓得多。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八一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隐藏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因此教师应该去挖掘这些元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进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语文涵养的提升、德育水平的提升,使得学生能更加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在教学时应放眼于教材之上,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内容,善于捕捉教学中、教学后的传
摘要: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多维、多元的思维空间。通过调动学生的具象思维、情感思维和个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美术的创造力,引导学生“有逻辑地说”“诗意地说”。多元化的思维空间,能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初中美术 美术教学 多元思维 思维空间  美术是一门艺术性的学科,美术思维是一种感性的思维。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催
当前,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这对于智力存在障碍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教师应结合智力存在障碍的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完善语文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夠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生活技能。接下来,笔者对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策略的优化进行探究。  一、加强对教材的开发利用  要优化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学策略,教师首先要加强对教材的开发利用,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习得
期刊
班级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班主任是孩子生命成长的引路人和帮扶者。因此,班主任不能将学生视为自己管理和控制的对象,而要真正将班级主人的角色还给他们。只有落实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性地位,激活每个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管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彰显班集体的育人价值。  一、人尽其才,组建有力的班委队伍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一个好的班级群体,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班委会。要想让班委会起到
期刊
中国的“三十六计”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十六计”已经不局限于军事,在教育中也有它的影子。笔者尝试用“三十六计”叩开学生心灵的大门,引导学生顺利开展班队活动。  一、“打草惊蛇”,展开调查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所怀疑,就要开展侦察活动,在完全掌握实情之后,方可行动;反复侦察,是发现敌人的主要方法。其实,这条计策就是要求我们做事情之
期刊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小学教育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本文梳理了小学教育对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包括培养后备人才、夯实重要载体、培育服务对象与打造沟通桥梁等。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在小学教育中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议,包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全面深入开展耕读教育等。  一、小学教育对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  (一)培养乡村文化振兴的后备人才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系
期刊
摘要:对比分析是高中美术鉴赏的重要方法。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视觉性对比分析”“人文性对比分析”和“实践性对比分析”。对比性鉴赏能让学生触碰到美术作品的本质,能敲开学生的美术鉴赏之门,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力、创作力。  关键词:高中美术 鉴赏教学 对比分析  美术鉴赏是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帮助学生积累美术鉴赏的经验,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
在互联网和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高中地理也呈现教学线上化的特征。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探索新型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成为可能。基于此,本文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角度出发,就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和线上教学进行探讨分析,探讨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希望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一)音频与视频展播助推教学  多媒体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首先要考虑教学的载体和形式,
期刊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学任务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融入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师需要将新的教学方式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此来完成教学任务。问题导学法的出现,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发展方向,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一、问题导学法的定义及作用  问题导学法以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期刊
摘要: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受到重视,各教育服务平台已经基本建成,班班通设备及网络也已安装完成,同时微课等信息化教育资源已经相当丰富。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阶段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不断拓宽。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合理运用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吸引力。  关键词:微课教学模式 辅助教学 初中数学  一、微课教学的意义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