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探讨影响母亲子痫前期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2.探讨母亲、子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KDR)基因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子痫前期的关联性。
3.探讨母亲其他危险因素与KDR各SNP位点的交互作用及其与子痫前期发病风险的关联性。
方法:
1.研究对象是2008年1月-2015年10月从河南省安阳市妇幼保健院和湖北省宜昌市妇幼保健院完成分娩的孕妇及其配偶和子代,共纳入1245名研究对象,包括203对病例组(父亲-母亲-子代)和318对对照组(母亲-子代)。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信息、子痫前期、高血压等疾病家族史、孕前/孕期孕妇精神和运动情况、家庭关系、孕妇分娩信息等相关信息,同时采集病例组母亲及其配偶和对照组母亲的外周静脉血以及两组胎儿的脐静脉血。
2.先分别选取50组病例孕妇及其子代、对照孕妇及其子代的血液样本,然后利用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对目标区域测序,根据SNP关联性分析结果最终选取KDR基因上的3个位点,最后采用TaqMan探针法对所有样本进行基因分型。
3.利用拟合优度χ2检验的方法检验三个位点在对照组中的分布是否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HWE);χ2检验分析母亲和子代KDR位点上的基因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各个遗传模型下(显性、隐性、加性、超显性)母亲、子代各SNP位点与子痫前期的关系。基于病例-父母/对照-母亲混合设计的数据,采用对数线性模型同时探讨母亲、子代各SNP位点与子痫前期的关系。
4.先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统计方法筛选出与子痫前期有关联的危险因素,然后基于病例-父母对照的研究设计方法,利用对数线性建模分析母亲KDR基因多态性与其他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
5.利用Phase2.0软件分别构建母亲、子代KDR基因的单倍型,然后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母亲、子代各单倍型与子痫前期的关系。
结果:
1.本研究分析了KDR基因上的三个SNP位点:rs1870377,rs2305948和rs7667298。研究发现,母亲和子代KDR基因上rs2305948的基因型在对照组和病例组之间的分布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遗传模型分析发现,对于rs2305948,母亲和子代在显性遗传模型、隐性遗传模型和加性遗传模型下均可增加子痫前期发病的风险(母亲和子代在各遗传模型下的风险值及置信区间分别为,母亲:OR=2.98,95%CI:1.28-6.95;OR=1.61,95%CI:1.10-2.37;OR=3.32,95%CI:1.41-7.82,子代:OR=2.52,95%CI:1.23-5.16;OR=1.74,95%CI:1.18-2.57;OR=2.89,95%CI:1.39-6.01);在混合设计中发现,同rs2305948位点CC基因型的母亲相比,携带TT基因型的母亲罹患子痫前期的风险较大(OR=1.88,95%CI:1.27-2.79),但是并未发现子代rs2305948与子痫前期的关联性。本研究也未发现母亲、子代rs1870377和rs7667298这两个位点与子痫前期的关联。
2.根据单倍型分析的结果发现,与单倍型TCC(rs1870377-rs2305948-rs7667298)相比,携带ACC和ACT单倍型的母亲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较高(OR=2.32,95%CI:1.60-3.37;OR=1.46,95%CI:1.01-2.14);而携带TCT单倍型的母亲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较低(OR=0.33,95%CI:0.15-0.76)。相较与单倍型TCC,携带ACC单倍型的子代增加其母亲患子痫前期的风险(OR=2.68,95%CI:1.86-3.87)。
3.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母亲rs1870377基因型与孕期被动吸烟存在交互作用。经分层分析后发现当孕期处于被动吸烟暴露,与AA基因型的母亲相比,TT基因型的母亲发生疾病发生的风险较低(OR=0.27,95%CI:0.11-0.68,P=0.005)。
结论:
1.对于rs2305948,母亲和子代在隐形模型,显性模型和加性模型下增加子痫前期的发生风险;混合设计中发现母亲rs2305948与子痫前期的关联性,但是并未发现子代rs2305948与子痫前期的关系。
2.母亲ACC和ACT单倍型以及子代ACC单倍型能够增加母亲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而子代TCT单倍型能够降低母亲子痫前期发生的风险。
3.母亲rs1870377与孕期被动吸烟存在交互作用,与AA基因型相比,TT基因型能够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1.探讨影响母亲子痫前期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2.探讨母亲、子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KDR)基因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子痫前期的关联性。
3.探讨母亲其他危险因素与KDR各SNP位点的交互作用及其与子痫前期发病风险的关联性。
方法:
1.研究对象是2008年1月-2015年10月从河南省安阳市妇幼保健院和湖北省宜昌市妇幼保健院完成分娩的孕妇及其配偶和子代,共纳入1245名研究对象,包括203对病例组(父亲-母亲-子代)和318对对照组(母亲-子代)。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信息、子痫前期、高血压等疾病家族史、孕前/孕期孕妇精神和运动情况、家庭关系、孕妇分娩信息等相关信息,同时采集病例组母亲及其配偶和对照组母亲的外周静脉血以及两组胎儿的脐静脉血。
2.先分别选取50组病例孕妇及其子代、对照孕妇及其子代的血液样本,然后利用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对目标区域测序,根据SNP关联性分析结果最终选取KDR基因上的3个位点,最后采用TaqMan探针法对所有样本进行基因分型。
3.利用拟合优度χ2检验的方法检验三个位点在对照组中的分布是否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HWE);χ2检验分析母亲和子代KDR位点上的基因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各个遗传模型下(显性、隐性、加性、超显性)母亲、子代各SNP位点与子痫前期的关系。基于病例-父母/对照-母亲混合设计的数据,采用对数线性模型同时探讨母亲、子代各SNP位点与子痫前期的关系。
4.先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统计方法筛选出与子痫前期有关联的危险因素,然后基于病例-父母对照的研究设计方法,利用对数线性建模分析母亲KDR基因多态性与其他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
5.利用Phase2.0软件分别构建母亲、子代KDR基因的单倍型,然后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母亲、子代各单倍型与子痫前期的关系。
结果:
1.本研究分析了KDR基因上的三个SNP位点:rs1870377,rs2305948和rs7667298。研究发现,母亲和子代KDR基因上rs2305948的基因型在对照组和病例组之间的分布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遗传模型分析发现,对于rs2305948,母亲和子代在显性遗传模型、隐性遗传模型和加性遗传模型下均可增加子痫前期发病的风险(母亲和子代在各遗传模型下的风险值及置信区间分别为,母亲:OR=2.98,95%CI:1.28-6.95;OR=1.61,95%CI:1.10-2.37;OR=3.32,95%CI:1.41-7.82,子代:OR=2.52,95%CI:1.23-5.16;OR=1.74,95%CI:1.18-2.57;OR=2.89,95%CI:1.39-6.01);在混合设计中发现,同rs2305948位点CC基因型的母亲相比,携带TT基因型的母亲罹患子痫前期的风险较大(OR=1.88,95%CI:1.27-2.79),但是并未发现子代rs2305948与子痫前期的关联性。本研究也未发现母亲、子代rs1870377和rs7667298这两个位点与子痫前期的关联。
2.根据单倍型分析的结果发现,与单倍型TCC(rs1870377-rs2305948-rs7667298)相比,携带ACC和ACT单倍型的母亲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较高(OR=2.32,95%CI:1.60-3.37;OR=1.46,95%CI:1.01-2.14);而携带TCT单倍型的母亲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较低(OR=0.33,95%CI:0.15-0.76)。相较与单倍型TCC,携带ACC单倍型的子代增加其母亲患子痫前期的风险(OR=2.68,95%CI:1.86-3.87)。
3.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母亲rs1870377基因型与孕期被动吸烟存在交互作用。经分层分析后发现当孕期处于被动吸烟暴露,与AA基因型的母亲相比,TT基因型的母亲发生疾病发生的风险较低(OR=0.27,95%CI:0.11-0.68,P=0.005)。
结论:
1.对于rs2305948,母亲和子代在隐形模型,显性模型和加性模型下增加子痫前期的发生风险;混合设计中发现母亲rs2305948与子痫前期的关联性,但是并未发现子代rs2305948与子痫前期的关系。
2.母亲ACC和ACT单倍型以及子代ACC单倍型能够增加母亲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而子代TCT单倍型能够降低母亲子痫前期发生的风险。
3.母亲rs1870377与孕期被动吸烟存在交互作用,与AA基因型相比,TT基因型能够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