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1和MIR125B1基因遗传变异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bm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皮瓣内切核酸酶1(flap endonuclease 1,FEN1)和MIR125B1基因位点多态性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易感性之间的关联,得到HNSCC风险位点;进一步探讨风险位点与吸烟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寻找表达量与风险位点多态性相关的基因;发现新的HNSCC易感性生物标志物,为HNSCC病因学研究提供线索。
  方法:基于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9月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和附属协和医院确诊为HNSCC的618例病人作为病例组,按照性别相同,年龄±5岁的标准,选取同期正常体检人群518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个体的基本信息和外周血样本,并提取DNA。通过查阅文献选择候选基因,使用生物信息学网站haploregv4.1和SNPFunctionPrediction确定研究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本次研究最终选取FEN1基因rs174538、rs4246215和MIR125B1基因rs2241490。使用imLDR的方法对样本进行基因分型。利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rs174538、rs4246215和rs2241490位点基因多态性与HNSCC易感性的关联,并进一步分性别、年龄分层分析。利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易感性位点与吸烟之间的交互作用。此外,本次研究借助生物信息学网站PancanQTL和GEPIA2对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数据进行表达数量性状位点(expressi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eQTL)分析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结果:在校正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等混杂因素后,研究发现,FEN1基因rs174538变异纯合AA基因型的HNSCC发病风险较GG基因型下降了47%(OR=0.53,95%CI=0.38-0.74),而未观察到杂合GA基因型与GG基因型对HNSCC发病风险影响的显著性差异(P=0.07);rs4246215的变异纯合TT基因型的HNSCC发病风险较GG基因型下降了49%(OR=0.51,95%CI=0.36-0.72),未观察到杂合GA基因型与GG基因型对HNSCC发病风险影响的显著性差异(P=0.06)。此外,未能发现rs2241490与HNSCC发病风险之间的显著性关联(P>0.05)。性别分层分析发现,男性rs174538的AA基因型、GA基因型的HNSCC发病风险较GG基因型分别下降了56%(OR=0.44,95%CI=0.30-0.65)和35%(OR=0.65,95%CI=0.47-0.89),rs4246215的TT基因型、GT基因型的HNSCC发病风险较GG基因型分别下降了56%(OR=0.44,95%CI=0.30-0.64)和34%(OR=0.66,95%CI=0.48-0.90)。而未发现女性不同基因型对HNSCC发病风险影响的显著性差异(P>0.05)。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未发现rs174538,rs4246215与吸烟之间存在交互作用。eQTL分析发现,在癌组织中FADS2基因表达与HNSCC易感性位点rs174538、rs4246215多态性有关(P<0.01);基因表达差异分析发现在HNSCC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FADS2和FEN1基因表达存在差异(P<0.01)。
  结论:FEN1基因遗传变异位点rs174538和rs4246215多态性与HNSCC易感性之间存在显著性关联,rs174538的变异纯合AA基因型和rs4246215的变异纯合TT基因型是HNSCC患病的保护因素;未能发现MIR125B1基因位点rs2241490与HNSCC易感性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其他文献
设计将微乳体系既作为制备纳米粒子的反应介质,又作为云母的表面改性体系,进行了两种纳米/微米(云母)复合粒子;钴蓝云母珠光颜料、纳米TiO/云母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并进行了纳米TiO/云母复合材料光催化氧化降解有机物的实验研究.将Co和Al分别增溶于油酸/正丁醇/碳酸钠水溶液和油酸/正丁醇/氢氧化钠水溶液两个微乳体系以制备纳米钴蓝粒子前驱体.两个微乳体系的三元相图表明,在油酸与正丁酸的体积比接近1时
目的  地方性氟中毒是我国重点防控的地方病之一,在儿童中,除氟斑牙外,氟的发育神经毒性也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动物和细胞实验表明,线粒体产生的活性氧增多及其功能障碍与氟神经毒性密切相关,而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可能参与了氟神经毒性的发生发展。鉴于此,本研究拟在儿童群体中评估内、外氟暴露水平与智力水平和氟斑牙的剂量反应关系;进一步探讨线粒体相关基因遗传变异与儿童智力发育水平的关联,以及与氟暴露的交互作用;并
学位
第一部分R-spondin/Wnt信号网络基因的遗传变异与骨质疏松患病风险的关联  目的:探讨R-spondin/Wnt信号通路基因的遗传变异与原发性骨质疏松患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筛选与骨质疏松相关的基因和位点。  方法:本部分选取武汉市的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1168例。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在400例绝经女性中对R-spondin/Wnt信号通路的15个关键基因(RSPO1、
甲状腺激素在人体生长发育、能量代谢和神经发育中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而甲状腺是人体中毛细血管分布最多的组织之一,使得甲状腺细胞很容易暴露于各种环境污染物。其中,甲状腺干扰物(Thyroid-disrupting chemicals, TDCs)能够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转运、转化及代谢等过程,造成激素水平紊乱,引起一系列健康危害。研究表明,已知TDCs的毒性效应总和仅占样本总干扰毒性的小部分,存在大
学位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指妊娠期首次发生的各种程度糖耐量异常,它是孕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孕妇及后代健康带来严重不良影响。201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GDM发病率呈上升趋势。GDM的发生受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近年来,研究发现传统的影响因素不能完全解释GDM的上升趋势,需要识别新的影响因素。多项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内分泌干扰物质(Endoc
双酚A(bisphenol A, BPA)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工业化合物之一,可用于生产聚碳酸酯和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然而,毒理学实验和流行病学证据表明,BPA与不孕不育、不良妊娠结局、儿童行为及智力异常、肥胖、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相关。近期研究提示,BPA暴露与高血压患病风险具有潜在关联,但结论尚不一致。此外,双酚S(bisphenol S, BPS)和双酚F(bisphenol F, BPF
学位
心脑血管疾病(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已成为中国城乡居民总死亡的首位原因,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和脑卒中是其中危害最严重的两种疾病,极大地威胁着国民的健康,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CVD高危因素除了超重肥胖、吸烟、酗酒、体力活动不足、不合理膳食、糖尿病、血脂异常、空气污染等因素,最近的研究报道听力损失与CHD
学位
饮用水氯化消毒技术自20世纪问世以来,有效控制了介水传染病的传播,显著提高了饮用水卫生质量。然而,氯化消毒剂与原水中的有机前体物反应,生成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DBPs暴露可引起实验动物不良妊娠结局,但孕期DBPs暴露是否会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流行病学证据尚不一致,且DBPs的毒性机制也不明确。既往流行病学研究多采用外暴露评估方法,忽略了DBPs暴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两种常见的年龄相关疾病。伴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它们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都在不断攀升。目前,全球T2D患者人数高达4.63亿,同时痴呆人数超过5000万(AD患者占50–60%)。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表明,T2D和AD之间存在双向关联。T2D患者的AD发病风险是非T2D人群的1.53倍。
学位
目的  了解6~14岁儿童肥胖的流行现状,探讨睡眠时长、就寝时间和起床时间与肥胖的关联,为制定防控儿童肥胖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6年9–11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省茂名市10所中小学校的6~14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集信息,并根据2018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肥胖筛查临界值,定义肥胖组与非肥胖组;参考2017年美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