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增重速率与儿童0--2岁体格发育及肥胖风险的关联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4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孕期增重是影响母婴健康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关于不同孕期增重速率(gestational weight gain rate,GWGR)对子代体格发育和肥胖风险影响的证据十分有限,故本研究第一个目的旨在探索孕妇不同孕期增重速率与子代出生结局及2岁内体格发育的关联,第二个目的在于探索孕妇不同孕期增重速率对子代2岁内BMI发展轨迹及超重/肥胖风险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基于前瞻性出生队列,纳入2012-2014年在武汉招募的8703对母婴对为研究人群。采用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所的孕期增重推荐值将各孕期增重速率分为过低、适宜和过高。根据WHO特定年龄和性别的儿童生长标准计算出生、1月龄、6月龄、1岁和2岁的体重(ZWAZ)、身高(ZHAZ)和BMI的Z分数(ZBMI)。孕期增重速率分别作为连续型和分类型变量应用于各分析模型中。(1)在第一部分研究中,我们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估计不同孕期增重速率与小于胎龄儿(SGA)、大于胎龄儿(LGA)、低出生体重儿(LBW)和巨大儿发生风险的关联,采用线性混合模型估计不同孕期增重速率和子代0-2岁体重、身高和BMIZ分数的关联,并采用一般线性模型估计不同孕期增重速率与出生体重及身长、各年龄点体格发育指标的关联。(2)在第二部分研究中,我们从8703对母婴对中选择在出生、1月龄、6月龄、1岁和2岁时均有BMI数据的5071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从儿童保健库中收集3月龄、8月龄和18月龄的社区体检体重、身高数据,并计算相应的BMIZ分数。儿童2岁时BMIZ分数大于等于WHO儿童生长曲线的85th百分位数被定义为超重/肥胖。我们采用基于组的轨迹模型确定从出生到2岁的BMI轨迹,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估计孕期增重速率与儿童2岁内BMI轨迹组的关联,多因素Logistic回归用于估计孕期增重速率与2岁儿童超重/肥胖风险的关联。
  结果:(1)孕早期GWGR过高会增加巨大儿的发生风险(OR=1.49,95%CI:1.14,1.96),孕中期GWGR过低会增加SGA的发生风险(OR=1.28,95%CI:1.05,1.55),孕中期GWGR过高会增加LGA的发生风险(OR=1.62,95%CI:1.38,1.89)和巨大儿的发生风险(OR=1.95,95%CI:1.48,2.57),孕晚期GWGR过低会增加LBW的发生风险(OR=1.76,95%CI:1.07,2.88)。
  (2)线性混合模型的结果显示,不同孕期GWGR与出生至2岁的体重Z分数、身高Z分数及BMIZ分数正相关。孕早期GWGR每增加0.2kg/w,ZWAZ升高0.03(95% CI:0.01,0.04),ZHAZ升高0.02(95%CI:0.001,0.03),ZBMI升高0.03(95%CI:0.01,0.04);孕中期GWGR每增加0.2kg/w,ZWAZ升高0.12(95%CI:0.10,0.14),ZHAZ升高0.08(95%CI:0.06,0.09),ZBMI升高0.12(95%CI:0.11, 0.14);孕晚期GWGR每增加0.2kg/w,ZWAZ升高0.06(95%CI:0.07,0.07),ZHAZ升高0.04(95%CI:0.02,0.05),ZBMI升高0.06(95%CI:0.04,0.07)。
  (3)一般线性模型结果显示,不同孕期增重速率均与出生体重、身长和旁氏指数正相关;孕早期和孕中期增重速率与1月龄、6月龄、1岁及2岁的体重Z分数正相关,孕晚期增重速率与1月龄、1岁及2岁的体重Z分数正相关,在ZHAZ和ZBMI的分析中也有相似的结果。
  (4)基于儿童出生至2岁的BMIZ分数,共识别出5个BMI轨迹组:“生长较慢组”(8.44%)、“赶上生长组”(12.36%)、“生长适宜组”(41.02%)、“生长较快组”(33.29%)、“生长过快组”(4.89%)。2岁时超重/肥胖的儿童共有885名,占17.45%。
  (5)孕早期GWGR过低会增加子代生长较慢的风险(OR=1.19,95%CI:1.001,1.42),GWGR过高会增加子代生长较快的风险(OR=1.10,95%CI:1.01,1.21)。孕中期GWGR过低会增加子代发生赶上生长的风险(OR=1.29,95%CI:1.11,1.50)。孕晚期增重速率每增加0.2kg/w,子代2岁内生长过快的风险增加1.12倍(95%CI:1.003,1.25),子代2岁时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1.07倍(95%CI:1.01,1.14)。
  结论:孕早、中、晚期的增重速率均与出生体重及子代2岁内的体格发育正相关,孕期增重过低或过高会导致不良出生结局的风险增加,也会影响子代的发育轨迹和肥胖风险,提示孕妇合理控制孕期增重速率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R-spondin/Wnt信号网络基因的遗传变异与骨质疏松患病风险的关联  目的:探讨R-spondin/Wnt信号通路基因的遗传变异与原发性骨质疏松患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筛选与骨质疏松相关的基因和位点。  方法:本部分选取武汉市的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1168例。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在400例绝经女性中对R-spondin/Wnt信号通路的15个关键基因(RSPO1、
甲状腺激素在人体生长发育、能量代谢和神经发育中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而甲状腺是人体中毛细血管分布最多的组织之一,使得甲状腺细胞很容易暴露于各种环境污染物。其中,甲状腺干扰物(Thyroid-disrupting chemicals, TDCs)能够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转运、转化及代谢等过程,造成激素水平紊乱,引起一系列健康危害。研究表明,已知TDCs的毒性效应总和仅占样本总干扰毒性的小部分,存在大
学位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指妊娠期首次发生的各种程度糖耐量异常,它是孕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孕妇及后代健康带来严重不良影响。201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GDM发病率呈上升趋势。GDM的发生受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近年来,研究发现传统的影响因素不能完全解释GDM的上升趋势,需要识别新的影响因素。多项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内分泌干扰物质(Endoc
双酚A(bisphenol A, BPA)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工业化合物之一,可用于生产聚碳酸酯和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然而,毒理学实验和流行病学证据表明,BPA与不孕不育、不良妊娠结局、儿童行为及智力异常、肥胖、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相关。近期研究提示,BPA暴露与高血压患病风险具有潜在关联,但结论尚不一致。此外,双酚S(bisphenol S, BPS)和双酚F(bisphenol F, BPF
学位
心脑血管疾病(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已成为中国城乡居民总死亡的首位原因,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和脑卒中是其中危害最严重的两种疾病,极大地威胁着国民的健康,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CVD高危因素除了超重肥胖、吸烟、酗酒、体力活动不足、不合理膳食、糖尿病、血脂异常、空气污染等因素,最近的研究报道听力损失与CHD
学位
饮用水氯化消毒技术自20世纪问世以来,有效控制了介水传染病的传播,显著提高了饮用水卫生质量。然而,氯化消毒剂与原水中的有机前体物反应,生成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DBPs暴露可引起实验动物不良妊娠结局,但孕期DBPs暴露是否会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流行病学证据尚不一致,且DBPs的毒性机制也不明确。既往流行病学研究多采用外暴露评估方法,忽略了DBPs暴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两种常见的年龄相关疾病。伴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它们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都在不断攀升。目前,全球T2D患者人数高达4.63亿,同时痴呆人数超过5000万(AD患者占50–60%)。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表明,T2D和AD之间存在双向关联。T2D患者的AD发病风险是非T2D人群的1.53倍。
学位
目的  了解6~14岁儿童肥胖的流行现状,探讨睡眠时长、就寝时间和起床时间与肥胖的关联,为制定防控儿童肥胖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6年9–11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省茂名市10所中小学校的6~14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集信息,并根据2018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肥胖筛查临界值,定义肥胖组与非肥胖组;参考2017年美国
学位
目的:探索皮瓣内切核酸酶1(flap endonuclease 1,FEN1)和MIR125B1基因位点多态性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易感性之间的关联,得到HNSCC风险位点;进一步探讨风险位点与吸烟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寻找表达量与风险位点多态性相关的基因;发现新的HNSCC易感性生物标志物,为HNSCC病因学研究提
目的:分析深圳市气温与居民非意外死亡风险/寿命损失之间的关联,多角度地量化温度暴露造成的绝对和相对死亡负担,明确不同人群对温度的敏感性,为相关部门精准施策、有效防治气温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收集深圳市2013-2017年气象、空气污染物及每日死亡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探索体感温度与非意外死亡风险/寿命损失,及其中的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寿命损失之间的关联,并在此模型框架下,估计非最佳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