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混合的大跨度斜拉桥安全预后方法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uxuszk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服役桥梁结构的运行状态和安全预后一直是国内外桥梁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健康监测系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某种可能,但桥梁结构健康监测面临着损伤预警和安全预后的技术瓶颈.本文以灌河大桥作为工程背景,基于其健康监测数据,尝试建立基于有限元模型和基于数据驱动的大跨度斜拉桥安全预后方法,并进一步探索联合有限元模型和数据驱动(即多元混合)的大跨度斜拉桥安全预后方法,为桥梁预防性养护维修提供技术支撑,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考虑环境和车辆荷载的不确定性并进行分析与量化,建立相应的温度荷载模型和车辆荷载模型;(2)基于Kriging响应面方法对桥梁结构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和确认,为桥梁安全预后提供较为准确的有限元模型;(3)采用基于遗传算法以及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灰色神经网络方法对建立的车辆荷载模型进行预测,获得桥梁结构未来的车辆荷载模型;(4)基于Kriging和重要采样法分析灌河大桥跨中的可靠性,并且基于实际车辆荷载估算灌河大桥的疲劳可靠性及疲劳剩余使用寿命;(5)采用高斯和粒子滤波算法以及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信息粒化方法进行灌河大桥结构响应预测和分析,评价灌河大桥未来运行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安全(即安全预后);(6)联合确认的有限元模型和数据驱动模型,建立多元混合的大跨度斜拉桥安全预后方法.
  获得主要结论如下:
  (1)采用日温差以及傅里叶级数表达的日温度均值两者的和可以获得可靠的温度荷载模型;基于广义极值分布理论建立了灌河大桥月车辆荷载模型,车辆荷载模型的平均值大致是公路Ⅰ级车辆荷载效应的0.52倍.基于灰色神经网络预测灌河大桥未来的月车辆荷载模型,可得最终的车辆荷载模型平均值大致是公路Ⅰ级车辆荷载效应的0.49倍.
  (2)建立了基于Kriging响应面方法的大跨度斜拉桥有限元模型修正和确认方法,其中修正后的模型计算频率与实测频率值的最大误差不超过4%,各阶振型的模态保证准则MAC值均在95%以上,确认后的灌河大桥有限元模型计算频率和环境振动试验实测频率值的最大误差不超过7%,因此确认后的有限元模型可以进一步用于灌河大桥的安全预后研究.
  (3)建立了基于联合Kriging和重要采样法的大跨度斜拉桥可靠性分析方法,并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联合重要抽样法对其结果进行验证;若灌河大桥在汽车荷载(不计冲击力)作用下的最大竖向位移取为0.3m,灌河大桥的失效概率2.1663×10-9,相应的可靠度为5.871,表明灌河大桥在预测的车辆荷载水平下是非常安全的.
  (4)建立了基于实际车辆荷载建立大跨度斜拉桥疲劳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方法,在当前荷载水平下,灌河大桥的疲劳失效概率为3.6900×10-5,可靠度为3.9637,大于目标可靠度3.5,剩余使用寿命为139年;当交通增加率增加到1%,灌河大桥的疲劳可靠度低于目标可靠度,疲劳剩余寿命仅为93年.
  (5)建立了基于数据驱动的大跨度斜拉桥安全预后方法,结果表明:基于高斯和粒子滤波方法获得的车辆荷载作用下灌河大桥应变/跨中竖向位移动态线性方程是可靠的;根据灌河大桥索力/车辆荷载作用下应变/跨中竖向位移预后结果与相应的通常值相比可知,灌河大桥在预测期内的安全状态良好.
  (6)建立了基于多元混合的大跨度斜拉桥安全预后方法,结果表明:基于数据驱动模型和多元混合模型的灌河大桥车辆荷载作用下应变/跨中竖向位移预测值吻合的较好;根据灌河大桥索力/车辆荷载作用下应变/跨中竖向位移预后结果与相应的通常值相比可知,灌河大桥在预测期内的安全状态较好.
其他文献
无线通信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无线信道的开放性,通信信号很容易被窃取利用,无线通信安全仍然存在很大的隐患。特别是在军事卫星通信和航天测控等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保证无线通信信号传输的安全显得极为重要。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上层加密算法被广泛用于无线通信中。然而,由于技术的进步和计算能力的爆炸式增长,这些加密算法也不是绝对保密的。近年来,无线物理层安全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诸多室内人员定位技术中,自主定位技术仅通过自身携带的微型惯性传感器(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IMU)的惯性观测推算人员的位置,不依赖预先安装的设备,具有较好的自主性,是卫星导航拒止环境下重要的定位手段。然而,由于惯性定位固有的漂移等特性,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随时间严重恶化。在实际应用中,通常融合惯性观测之外的辅助信息进行多源融合定位。融合定位的处理流程通常分为轨迹生成阶
学位
海洋空间对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水声无线传感网络(Underwate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UWSNs)作为海洋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鉴于卫星定位信号无法覆盖水下空间,UWSNs被广泛用于水下目标定位。基于UWSNs的水下目标定位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灾害预警、水下导航等军事与民用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在海洋环境中,UWSNs具有移动性、稀疏性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技术与地面运动目标指示(Ground Moving Target Indication,GMTI)技术相结合,可在获得高分辨率地面场景图像的同时完成地面运动目标的检测及测速定位,具备大范围、全天候对地观测、监视能力,在军事侦察、交通管理、区域监测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相比于单通道SAR-GMTI系统,多通道SAR-GM
多发多收(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雷达由于在时间、空间、频率、极化等维度采用了发射分集,从而比单发多收(SingleInput Multiple Output,SIMO)雷达有更多的系统自由度和更长的等效基线,因此在地面运动目标指示(Ground Moving Target Indication,GMTI)中具有巨大的潜力。雷达发射波形是MIMO G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客户端交互多媒体应用场合逐渐增多,客户端屏幕图像处理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屏幕内容图像(Screen Content Images,SCIs)通常包括图像,文本和图案等媒体形式。屏幕图像在采集、编码、传输和显示过程中存在各种导致失真的因素使得人类获得的视觉感知效果降低。因此,如何准确评价屏幕图像质量是屏幕图像技术领域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图像质量
建筑与结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供人类活动的人造空间,两者相对独立,同时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复杂的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中,结构的力学性能决定整个设计的成败,故选择合理的结构形态至关重要。结构的力学性能合理性主要体现在荷载传递方式,工程师希望结构主要以轴力或薄膜力的方式传递荷载。本文根据机构在荷载作用下自行演变至势能最低而且其内力仅为轴力或薄膜力的特点,通过结构与机构相互转换,采用一系列形状控制措施,
随着车辆轴重和运量的提高,列车与线路的动态相互作用显著增强,由此引发的钢轨异常磨耗、轨枕断裂、道砟粉化失效、路基沉陷和路堤边坡滑塌等病害问题已严重影响行车安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轴重的增加造成最大枕上压力、轨枕间荷载分担效应以及路基动应力作用深度均有所改变。鉴于此,本文以重载铁路路堤路基设计和运行维护为应用背景,在总结国内外铁路路基动力响应等相关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现场动
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发展异常迅速,相关的地下工程越来越多,特别是沿海地区城市,大部分深基坑工程位于软土中,对基坑工程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然沉积土经历漫长的地质年代中而形成,其岩土工程参数具有显著的空间变异性,表现为不同空间位置处,土工参数测试值具有离散性和不确定性。由于软土组成复杂,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存在钻孔取样扰动大,室内实验结果可靠性低等缺点。准确评估软土的岩土工程参数
钢管混凝土由于承载力高、塑性和韧性好、抗震性能优越、施工方便、耐火性能突出及经济效果佳等诸多优点在工程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高层、大跨度建筑越来越多,对钢管内部填充高强甚至超高强混凝土的受压构件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以往的文献对钢管混凝土的耐火极限研究及火灾全过程分析较多,对钢管高强混凝土轴压构件火灾后的力学性能的研究不多见。本文首先进行了钢管高强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火灾下的耐火极限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