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载铁路路基动力响应与长期累积变形特性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h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车辆轴重和运量的提高,列车与线路的动态相互作用显著增强,由此引发的钢轨异常磨耗、轨枕断裂、道砟粉化失效、路基沉陷和路堤边坡滑塌等病害问题已严重影响行车安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轴重的增加造成最大枕上压力、轨枕间荷载分担效应以及路基动应力作用深度均有所改变。鉴于此,本文以重载铁路路堤路基设计和运行维护为应用背景,在总结国内外铁路路基动力响应等相关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现场动力响应测试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重载铁路路堤路基动力响应特性、循环荷载下路基粗粒土填料动力性能以及长期累积变形特性等科学问题开展了基础性研究。主要工作、方法及成果如下:
  (1)针对重载铁路路基振动的振源特性和传播衰减规律等科学问题,在包神铁路、甘泉铁路和塔韩铁路选取典型路堤路段对重载列车引起的钢轨、轨枕和路堤表面振动响应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引入经验模式分解方法对非平稳的实测振动信号进行预处理,并分别从时域和频域角度对比分析了振动在不同方向上的差异,以及车辆类型、行车速度和路堤高度等因素对轨道路基振动特性的影响。
  (2)结合列车移动荷载引起的路基动应力特点,采用室内动三轴试验研究了围压、压实度和固结应力比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基于Hardin双曲线模型描述了其动应力-动应变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压实度和固结应力比修正系数分别得到最大动剪切模量、最大动剪应力幅值、最大阻尼比等特征量关于围压的经验表达式。
  (3)基于甘泉铁路路堤路基场地条件,建立了考虑钢轨-轨枕-道床-路基-场地相互作用的动力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三维粘弹性人工边界模拟场地无限域条件,利用移动均布荷载代替固定集中力荷载,通过子程序调用方式实现了列车移动荷载的实时计算与施加。对基床和路堤本体区域采用等效线性模型考虑土体非线性,应用该模型研究了轨枕对轮轨垂向荷载的传递分担作用、路基动应力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路基不同位置的应力路径变化规律。以0.2倍自重应力定义路基动应力的有效作用深度,并以此为评价指标分析车辆轴重、行车速度、道床厚度和基床厚度等参数对路基动应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路基面动应力峰值描述为车辆轴重、行车速度和道床厚度的函数,并用指数函数刻画其沿深度的衰减关系,通过与实测数据的对比验证了路基竖向动应力简化计算公式的有效性。
  (4)基于室内动三轴试验,研究了路基粗粒土填料的动强度和累积永久变形特性,引入剩余强度将不同初始条件下试样的动强度进行归一化处理,从而建立了用双曲线表示的动强度比-破坏振次变化关系。根据长期循环荷载下粗粒土累积应变的发展特征,建立了可以综合考虑循环荷载幅值、初始平均应力和初始应力比作用的累积应变经验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结合三维有限元模型对路基动应力的计算结果,计算预测了重载铁路路堤路基永久变形随过轴次数或货运量的变化关系。
其他文献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被广泛应用于车辆地面导航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但是在室内或建筑物密集区,卫星信号由于受到墙体遮挡衰弱比较严重,导致卫星导航定位存在较大盲区。基于微惯导人员自主定位技术由于不需要预先在建筑物内部安装设施且无需外部信息即可实现自主定位,已成为室内定位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目前微惯导室内定位技术中存在的定位误差累积和陀螺仪航向漂移等关键技术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自适应零速检测方法、陀螺仪航向漂
多目标优化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与单目标优化存在唯一最优解不同的是,多目标优化问题的解由一系列相互折衷的Pareto最优解组成。“寻优”和“决策”是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的两个关键要素。进化多目标优化,旨在利用基于种群的启发式算法一次求出所有的Pareto最优解,关注于“寻优”;多准则决策,旨在通过偏好建模帮助决策者找到最满意的Pareto最优解,关注于“决策”。基于偏好的进化多目标优化,是进化多
物体检测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基础问题之一。随着深度学习的兴起,目前的主流方法多基于有监督学习。然而,有监督学习的物体检测在其训练数据制备阶段需要坐标级别的标注,这往往耗时、耗力。因此,有监督学习的物体检测在实际应用中受到标注成本过高的限制。弱监督学习的物体检测旨在使用简单的图像级别标注训练检测模型。  本文研究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弱监督物体检测方法,采用先分类后检测的框架。在分类部分,本文主要研究了卷
学位
无线通信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无线信道的开放性,通信信号很容易被窃取利用,无线通信安全仍然存在很大的隐患。特别是在军事卫星通信和航天测控等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保证无线通信信号传输的安全显得极为重要。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上层加密算法被广泛用于无线通信中。然而,由于技术的进步和计算能力的爆炸式增长,这些加密算法也不是绝对保密的。近年来,无线物理层安全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诸多室内人员定位技术中,自主定位技术仅通过自身携带的微型惯性传感器(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IMU)的惯性观测推算人员的位置,不依赖预先安装的设备,具有较好的自主性,是卫星导航拒止环境下重要的定位手段。然而,由于惯性定位固有的漂移等特性,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随时间严重恶化。在实际应用中,通常融合惯性观测之外的辅助信息进行多源融合定位。融合定位的处理流程通常分为轨迹生成阶
学位
海洋空间对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水声无线传感网络(Underwate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UWSNs)作为海洋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鉴于卫星定位信号无法覆盖水下空间,UWSNs被广泛用于水下目标定位。基于UWSNs的水下目标定位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灾害预警、水下导航等军事与民用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在海洋环境中,UWSNs具有移动性、稀疏性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技术与地面运动目标指示(Ground Moving Target Indication,GMTI)技术相结合,可在获得高分辨率地面场景图像的同时完成地面运动目标的检测及测速定位,具备大范围、全天候对地观测、监视能力,在军事侦察、交通管理、区域监测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相比于单通道SAR-GMTI系统,多通道SAR-GM
多发多收(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雷达由于在时间、空间、频率、极化等维度采用了发射分集,从而比单发多收(SingleInput Multiple Output,SIMO)雷达有更多的系统自由度和更长的等效基线,因此在地面运动目标指示(Ground Moving Target Indication,GMTI)中具有巨大的潜力。雷达发射波形是MIMO G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客户端交互多媒体应用场合逐渐增多,客户端屏幕图像处理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屏幕内容图像(Screen Content Images,SCIs)通常包括图像,文本和图案等媒体形式。屏幕图像在采集、编码、传输和显示过程中存在各种导致失真的因素使得人类获得的视觉感知效果降低。因此,如何准确评价屏幕图像质量是屏幕图像技术领域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图像质量
建筑与结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供人类活动的人造空间,两者相对独立,同时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复杂的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中,结构的力学性能决定整个设计的成败,故选择合理的结构形态至关重要。结构的力学性能合理性主要体现在荷载传递方式,工程师希望结构主要以轴力或薄膜力的方式传递荷载。本文根据机构在荷载作用下自行演变至势能最低而且其内力仅为轴力或薄膜力的特点,通过结构与机构相互转换,采用一系列形状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