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下的目标定位技术研究

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ish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空间对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水声无线传感网络(Underwate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UWSNs)作为海洋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鉴于卫星定位信号无法覆盖水下空间,UWSNs被广泛用于水下目标定位。基于UWSNs的水下目标定位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灾害预警、水下导航等军事与民用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在海洋环境中,UWSNs具有移动性、稀疏性、能量受限、信道复杂等特点,传统的基于陆上无线传感网络的定位方法无法直接使用,这对水下目标定位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主要利用信号到达时间差(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TDOA)和信号到达频率差(Frequency Difference of Arrival,FDOA)等时频域观测量,针对不同定位场景下的定位原理、定位方法和性能分析等问题展开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
  (1)基于信号循环平稳特性的水声信道多普勒因子估计方法和时钟同步条件下基于多普勒辅助信息的定位方法。在水声双选择(时间和频率)性信道条件下,首先分析了循环前缀-频分复用信号(Cyclic Prefix-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CP-OFDM)的循环频率特征,建立了循环频率与信道多普勒因子之间的相关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CP/(Zero Padding)ZP-OFDM信号循环平稳特性的多普勒因子估计方法,该方法无需特殊的数据帧或嵌入训练序列,提高了信道的频谱利用率。然后,基于多普勒因子构建FDOA观测量和TDOA观测量,在声速未知及参考节点位置不确定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种基于两步-加权最小二乘(Weighted Least Square,WLS)的目标位置、目标速度和声速联合估计方法,从理论上证明了该解析定位方法的统计有效性,通过仿真对比了多种TDOA/FDOA定位方法和本文方法的性能,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2)时钟异步条件下基于多普勒辅助信息的定位方法。首先指出了时钟异步条件下从测距信号中提取差分多普勒因子(Differential Doppler Scale,DDS)和TDOA观测量的问题。从接收信号的模型中发现DDS和TDOA观测量与时钟斜率(Clock Skew)参数是紧密耦合的,针对这一发现,建立了时钟异步条件下的DDS/TDOA新观测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两步WLS的目标位置和时钟斜率联合估计方法,该方法简单有效。仿真结果表明:在小噪声条件下,本文所提定位方法的目标位置估计性能可达到克拉美罗下界(Cramér-Rao Lower Bound,CRLB)。
  (3)声速不确定条件下基于射线声速模型的定位方法。首先基于射线追踪理论对声速分层效应(Stratifiaction Effect,SE)进行建模,对UWSNs中的节点联合同步与定位问题进行描述并推导了相应的最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ML)估计器及CRLB表达式。所建模的ML优化问题是高度非线性非凸的,针对这一特点,本文提出了基于高斯-牛顿(Gaussian-Newton,GN)迭代算法的目标位置和时钟同步参数联合估计方法。为了给GN迭代方法提供合适的初始值,在声线沿直线路径传播且时钟已同步的假设条件下,采用最小二乘(Least Squares,LS)估计器得到目标位置初值。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联合同步与定位性能优于已有方法且接近CRLB性能;在计算复杂度方面,本文方法也具有较大优势。
  (4)声速不确定条件下基于等效声速模型的定位方法。与前面的射线声速模型不同,这些方法在假设声线传播路径是直线模型的条件下,采用等效声速来刻画海洋环境中的声速不确定性。等效声速模型极大地简化了测距/测时方程,为轻量级定位方法(如LS)的使用奠定了基础,但其引入了一个新的未知常数,需要在定位问题中联合估计。首先,提出一种基于海面反射多径和直达径TDOA观测量的目标位置和声速WLS联合估计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验证了该定位解算方法的统计有效性。其次,针对水下环境中参考节点稀疏、目标节点测距观测量不充足的缺陷,提出了基于置信度传播理论的水下目标协作定位方法,该方法是一种分布式的自定位方法,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的方法迭代收敛快、定位覆盖面广和定位精度高。再次,针对UWSNs中水下自主航行器(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AUV)的低功耗跟踪问题,设计了一套考虑全网(包括参考节点和AUV)能耗的跟踪协议,并量化分析了在该协议下AUV接收TOA观测量的成功率。由于低功耗跟踪协议会导致观测量的间歇性到达,本文提出了基于间歇性扩展卡尔曼(Intermittent Extended Kalman Filter,IEKF)和间歇性无迹卡尔曼(Intermittent Unscented Kalman Filter,IUKF)的AUV跟踪方法。仿真结果验证了协议理论分析的准确性以及所提跟踪方法的有效性,揭示了协议参数设计对跟踪性能的影响机制。
其他文献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焊接质量是通过稳定焊接工艺参数和焊后检验来保证的。但是,由于焊接过程存在大量随机影响因素,因此,仅仅通过稳定工艺参数无法完全避免焊接缺陷的产生。此外,焊后检验作为质量保证体系虽必不可少,但其不具实时性,不能及时发现焊接缺陷。随着对电弧认识的不断深入和现代测试技术的逐步发展,从作为各种电弧物理现象信息载体的电弧电压,以及焊接电流信号中提取与焊接过程质量相关的特征信息,便可实现对质量
混沌现象广泛存在于客观世界中,对混沌现象的认识是非线性科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混沌以其拥有的诸多天然优良特性而备受关注,并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和成功的应用。通过对混沌系统的分析研究,可以更好的把握混沌的特性,为应用混沌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随着对混沌现象研究的不断深入,混沌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已成为这一领域的前沿课题。本文对混沌理论及其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体如下:(1)本文首先系统的介
该文首先概括介绍了硅中Ga扩散的原理以及SiO-Si内界面的结构与特性,简要叙述硅中Ga掺杂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介绍进行开管Ga扩散所用的氧化和扩散系统、样品制备过程及其分凝特性的测量.第三章系统研究了不同条件下Ga在SiO-Si内界面的分凝特性.借助SIMS分析方法,研究并得出了Ga在SiO/Si系恒定表面源条件下的掺杂规律.通过对磷扩散过程的模拟分析,得到近基区载流子浓度随磷再分布时间变化的三段
学位
逆合成孔径雷达(Invers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SAR)成像技术可获取非合作目标的一维、二维甚至三维图像,是空天目标监视识别的重要手段。目标图像的分辨率与雷达系统带宽成反比,而现有的宽带雷达带宽有限,无法提供对空天小目标监视识别所需的高分辨率图像。为提高目标图像分辨率,本文对空天目标精细成像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图像分辨率,为我国空天目标监视提
现代战场通信采用组网的方式实施,信息注入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战场无线网络对抗手段。通信网链路层协议的破析是实施信息注入的前提条件之一,信道编码识别又是链路层协议破析的关键技术。在认知无线电领域,自适应编码调制(Automatic Modulation Coding,AMC)技术被广泛采用,当编码调制参数信息不能准确及时地发送到接收端时,接收方需要快速地识别出信道编码方式及参数,以便于及时获取发送的信息
学位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被广泛应用于车辆地面导航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但是在室内或建筑物密集区,卫星信号由于受到墙体遮挡衰弱比较严重,导致卫星导航定位存在较大盲区。基于微惯导人员自主定位技术由于不需要预先在建筑物内部安装设施且无需外部信息即可实现自主定位,已成为室内定位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目前微惯导室内定位技术中存在的定位误差累积和陀螺仪航向漂移等关键技术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自适应零速检测方法、陀螺仪航向漂
多目标优化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与单目标优化存在唯一最优解不同的是,多目标优化问题的解由一系列相互折衷的Pareto最优解组成。“寻优”和“决策”是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的两个关键要素。进化多目标优化,旨在利用基于种群的启发式算法一次求出所有的Pareto最优解,关注于“寻优”;多准则决策,旨在通过偏好建模帮助决策者找到最满意的Pareto最优解,关注于“决策”。基于偏好的进化多目标优化,是进化多
物体检测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基础问题之一。随着深度学习的兴起,目前的主流方法多基于有监督学习。然而,有监督学习的物体检测在其训练数据制备阶段需要坐标级别的标注,这往往耗时、耗力。因此,有监督学习的物体检测在实际应用中受到标注成本过高的限制。弱监督学习的物体检测旨在使用简单的图像级别标注训练检测模型。  本文研究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弱监督物体检测方法,采用先分类后检测的框架。在分类部分,本文主要研究了卷
学位
无线通信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无线信道的开放性,通信信号很容易被窃取利用,无线通信安全仍然存在很大的隐患。特别是在军事卫星通信和航天测控等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保证无线通信信号传输的安全显得极为重要。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上层加密算法被广泛用于无线通信中。然而,由于技术的进步和计算能力的爆炸式增长,这些加密算法也不是绝对保密的。近年来,无线物理层安全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诸多室内人员定位技术中,自主定位技术仅通过自身携带的微型惯性传感器(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IMU)的惯性观测推算人员的位置,不依赖预先安装的设备,具有较好的自主性,是卫星导航拒止环境下重要的定位手段。然而,由于惯性定位固有的漂移等特性,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随时间严重恶化。在实际应用中,通常融合惯性观测之外的辅助信息进行多源融合定位。融合定位的处理流程通常分为轨迹生成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