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高后剩强混余承凝土载力轴心分析受压及试短柱验研火灾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djzz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管混凝土由于承载力高、塑性和韧性好、抗震性能优越、施工方便、耐火性能突出及经济效果佳等诸多优点在工程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高层、大跨度建筑越来越多,对钢管内部填充高强甚至超高强混凝土的受压构件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以往的文献对钢管混凝土的耐火极限研究及火灾全过程分析较多,对钢管高强混凝土轴压构件火灾后的力学性能的研究不多见。本文首先进行了钢管高强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火灾下的耐火极限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重点进行火灾后钢管高强混凝土轴心受压短柱剩余承载力的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如下:
  (1)在总结国内外文献有关高温下钢材和高强混凝土热力学性能,以及组成钢管混凝土的钢材和高强混凝土的热-力本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火灾下圆形、方形、圆套圆管中空夹心、方套方管中空夹心4种不同截面形式的钢管高强混凝土柱试件有限元计算模型。计算模型中考虑了材料热膨胀、初始几何缺陷以及钢管和混凝土之间接触关系,符合钢管高强混凝土柱在火灾下的实际工作特性,将试件在轴向荷载作用下的耐火极限数值计算结果与前期火灾下试件的耐火极限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吻合较好。对火灾下钢管高强混凝土的耐火极限进行参数化分析,确定了荷载比、正则化长细比是钢管高强混凝土耐火极限的主要影响参数。
  (2)分别对圆形钢管高强混凝土试件及方形钢管高强混凝土试件提取标准芯样,共计54个,对高强混凝土标准芯样进行轴压试验,以试件火灾下经历的最高温度为参数,得到经历不同的最高温度并自然冷却后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峰值应变等的变化规律,通过回归分析,分别得到过火后高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峰值应变与内部高强混凝土所经历的最高温度相关的计算公式及高强混凝土无量纲化本构关系公式。
  (3)根据前期火灾试验中试件所经历的最高温度的不同进行分类,切割并制作完成16个钢材材性标准试件。材性试验结果分析发现,不论是普通热轧钢S355(屈服强度fy=355MPa)还是高强钢HSS-RQT701(屈服强度fy=700MPa),其火灾后的材料性能相对于火灾下都有较大的恢复,尤其是当钢管经历的最高温度不高于400℃时,钢材的屈服强度、弹性模量等性能可以恢复到常温时的状态。通过回归分析,得到过火后钢材的屈服强度、弹性模量与钢管所经历的最高温度相关的计算公式。
  (4)将火灾后圆形、方形钢管高强混凝土长柱切割形成18个钢管高强混凝土短柱试件,其中包括10个圆形试件(6个直径为219.1mm的试件,4个直径为273mm的试件)、8个方形试件,并进行火灾后轴心受压试验。轴压试验结果揭示了火灾后钢管高强混凝土试件荷载-变形规律:火灾后钢管高强混凝土试件仍然有较高的剩余承载能力和剩余刚度,相对于方形试件来说,圆形的延性性能更好;与圆形试件相比,方形试件的钢管更容易发生屈曲和焊缝撕裂现象,其延性性能相对较差,且钢管屈服后其承载能力迅速降低。圆形试件的轴压破坏形态以两端出现鼓曲为主,部分试件靠近中间位置出现鼓曲;方形试件的破坏形态则以其中一端钢管壁四面出现均匀的屈曲为主,部分试件的屈曲位置发生在中间位置。对钢管混凝土试件轴压试验来说,由于火灾下的耐火试验已经对长柱试件的力学性能造成了一定的损伤,因此,剖开试验后的短柱可以发现其内部混凝土的碎裂情况比较严重,但由于外部钢管的约束作用,混凝土的整体性仍保持良好。
  (5)在深入研究火灾后钢材及内部高强混凝土材料性能变化的基础上,本文确定了考虑钢管对内部高强混凝土约束效应影响的高强混凝土火灾后本构关系模型及钢材火灾后的本构关系模型。分别建立了圆形、方形钢管高强混凝土短柱试件火灾后的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模型,并将短柱试件在轴向荷载作用下的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吻合较好。分别将圆形、方形试件火灾后的剩余承载力的试验结果与按国内外不同规范计算得到的常温下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确定了火灾后钢管高强混凝土轴压试件剩余承载力变化系数和剩余刚度变化系数。对火灾后钢管高强混凝土轴压试件剩余承载力和剩余刚度进行参数化分析,确定了影响火灾后钢管高强混凝土轴压试件剩余承载力和剩余刚度的主要参数,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工程常用参数范围内钢管高强混凝土轴压试件火灾后剩余承载力系数和剩余刚度系数的简化计算公式。
其他文献
物体检测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基础问题之一。随着深度学习的兴起,目前的主流方法多基于有监督学习。然而,有监督学习的物体检测在其训练数据制备阶段需要坐标级别的标注,这往往耗时、耗力。因此,有监督学习的物体检测在实际应用中受到标注成本过高的限制。弱监督学习的物体检测旨在使用简单的图像级别标注训练检测模型。  本文研究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弱监督物体检测方法,采用先分类后检测的框架。在分类部分,本文主要研究了卷
学位
无线通信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无线信道的开放性,通信信号很容易被窃取利用,无线通信安全仍然存在很大的隐患。特别是在军事卫星通信和航天测控等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保证无线通信信号传输的安全显得极为重要。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上层加密算法被广泛用于无线通信中。然而,由于技术的进步和计算能力的爆炸式增长,这些加密算法也不是绝对保密的。近年来,无线物理层安全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诸多室内人员定位技术中,自主定位技术仅通过自身携带的微型惯性传感器(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IMU)的惯性观测推算人员的位置,不依赖预先安装的设备,具有较好的自主性,是卫星导航拒止环境下重要的定位手段。然而,由于惯性定位固有的漂移等特性,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随时间严重恶化。在实际应用中,通常融合惯性观测之外的辅助信息进行多源融合定位。融合定位的处理流程通常分为轨迹生成阶
学位
海洋空间对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水声无线传感网络(Underwate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UWSNs)作为海洋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鉴于卫星定位信号无法覆盖水下空间,UWSNs被广泛用于水下目标定位。基于UWSNs的水下目标定位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灾害预警、水下导航等军事与民用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在海洋环境中,UWSNs具有移动性、稀疏性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技术与地面运动目标指示(Ground Moving Target Indication,GMTI)技术相结合,可在获得高分辨率地面场景图像的同时完成地面运动目标的检测及测速定位,具备大范围、全天候对地观测、监视能力,在军事侦察、交通管理、区域监测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相比于单通道SAR-GMTI系统,多通道SAR-GM
多发多收(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雷达由于在时间、空间、频率、极化等维度采用了发射分集,从而比单发多收(SingleInput Multiple Output,SIMO)雷达有更多的系统自由度和更长的等效基线,因此在地面运动目标指示(Ground Moving Target Indication,GMTI)中具有巨大的潜力。雷达发射波形是MIMO G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客户端交互多媒体应用场合逐渐增多,客户端屏幕图像处理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屏幕内容图像(Screen Content Images,SCIs)通常包括图像,文本和图案等媒体形式。屏幕图像在采集、编码、传输和显示过程中存在各种导致失真的因素使得人类获得的视觉感知效果降低。因此,如何准确评价屏幕图像质量是屏幕图像技术领域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图像质量
建筑与结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供人类活动的人造空间,两者相对独立,同时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复杂的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中,结构的力学性能决定整个设计的成败,故选择合理的结构形态至关重要。结构的力学性能合理性主要体现在荷载传递方式,工程师希望结构主要以轴力或薄膜力的方式传递荷载。本文根据机构在荷载作用下自行演变至势能最低而且其内力仅为轴力或薄膜力的特点,通过结构与机构相互转换,采用一系列形状控制措施,
随着车辆轴重和运量的提高,列车与线路的动态相互作用显著增强,由此引发的钢轨异常磨耗、轨枕断裂、道砟粉化失效、路基沉陷和路堤边坡滑塌等病害问题已严重影响行车安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轴重的增加造成最大枕上压力、轨枕间荷载分担效应以及路基动应力作用深度均有所改变。鉴于此,本文以重载铁路路堤路基设计和运行维护为应用背景,在总结国内外铁路路基动力响应等相关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现场动
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发展异常迅速,相关的地下工程越来越多,特别是沿海地区城市,大部分深基坑工程位于软土中,对基坑工程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然沉积土经历漫长的地质年代中而形成,其岩土工程参数具有显著的空间变异性,表现为不同空间位置处,土工参数测试值具有离散性和不确定性。由于软土组成复杂,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存在钻孔取样扰动大,室内实验结果可靠性低等缺点。准确评估软土的岩土工程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