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有味

来源 :东方艺术·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rsistence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于平湖玺印篆刻博物馆获见一铜灯,系汉宣帝末年所造、上林苑犬台宫中之物。其形端庄俊美,通体瓜皮绿锈,甚是可人。金石之乐不敢独享,蒙主人慨允,作此短札以记之。
  此灯整体作豆状,通高二十八,盘径十六点五,底径十三点五公分。灯盘较深,中间有一尖状凸起。外壁刻铭八字,分作四行:“第二千三百六十九”,为计数铭文。灯柄作竹节状,下部有箍一道。底座外壁刻铭二十字,顺时针旋读为:“上林犬台宫铜立镫(灯),重九斤,黄龙元年,民工张世造。”
  灯铭“上林”即上林苑,《三辅黄图》记载上林苑中有犬台宫:“犬台宫,在上林苑中,长安西二十八里。”其址在今咸阳市沣西附近【1】。《汉书·江充传》有“(江)充召见犬台宫”,晋灼注“上林有犬台宫,外有走狗观也”,与此灯铭文正合【2】。犬台宫之命名,概因靠近皇家蓄犬之地,所以有犬台宫、走狗观等建筑。因为“犬”与“大(太)”、“臺(台)”与“壹”字形接近,在传抄过程中容易出错,文献又有将“犬臺宫”讹作“大台宫”、“大(太)壹宫”者。如前举“(江)充召见犬台宫”下有颜师古注:“今书本犬台又作太壹字者,误也。汉无太壹宫也。”【3】又如《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坏徹城西苑中建章、承光、包阳、大台、储元诸宫,将“犬台”误作“大台”【4】。此灯铭既明言“上林犬台宫”,此宿讼可成定谳。
  自铭“铜立镫”者,即今人所谓豆式灯,与侧面带柄的“行灯”不同。“镫”字有作“锭”字者,如“筑阳家铜小立锭”【5】。此类豆式灯又有自铭为“高镫”者,如“长安下领宫高镫”【6】。刻铭记重九斤,今测重二千三百七十九克,每斤约合二百六十四克。“黄龙”为汉宣帝刘询最后一个年号,黄龙元年为公元前四十九年。薛氏《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所录黄龙元年上林荣宫灯铭曰:“上林荣宫雁足镫,下有槃,并重六斤,黄龙元年民工李常造,第四、第二百卅。”与此灯同为黄龙元年上林苑所造。“民工张世”为物勒工名,考两汉工匠题名,多为“工某”,称“民工”者较少。陈梦家先生在《汉代铜器工官》(遗稿)中曾以为上林荣宫灯铭(遗稿误作“上林荣宫鼎”)中的“民工”为 “二月工”之误摹。由此灯观之,可证薛氏不误,且又多一条“民工”资料。笔者认为,灯铭中的民工是相对于官工而言,私营作坊的工匠称为“民工”,官府手工作业者称为“官工”。陈直先生在《两汉经济史料论丛》中指出,上林荣宫灯铭中的民工李常“盖系自由职业的铜工,官府工人不敷时,由官府亦可调民工来帮忙。” 【7】灯铭中的张世和李常,原本是私营作坊的民工,或是因为黄龙元年造作这一大批(总数达两千三百六十九以上)铜器的需要,被工官征调从事铜器的生产。
  《汉书·宣帝纪》末班固赞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8】以此灯制作之精,编号之钜,可知班氏所言不虚。
  【1】 陈直:《三辅黄图校注》,第69-70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 班固:《汉书》,第2176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3】 同上
  【4】 班固:《汉书》,第4162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5】 容庚:《秦汉金文录》,第349、375页,中华书局2012年版
  【6】 第310-312、371页
  【7】 陈直:《两汉经济史料论丛》,第219页,中华书局,2008年版
  【8】 班固:《汉书》,第275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其他文献
题记:  林纾,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林纾不懂外文,却以翻译西方文学名著蜚声文坛,一生译著206部,成为近代中国文坛的一道奇特风景。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林纾亦十分引人注目。他早年参加维新运动,思想较为开明,然1912年清亡之后,他却眷念前朝,思想倾向
期刊
说明:以上画价为2013年发布,如有变更,画家和画廊可与本刊联系。  联系方式:010-58760011-819 58760011-820 邮箱:laoyang30@sina.com
期刊
大约十年前,我问过王冬龄老师一个有些古怪的问题:“您的自我认同是书法家还是艺术家?”王老师的回答明确而干脆——当然是艺术家。这个古怪的提问和坚定的回答,印证到今日书坛的若干乱象,自然能够显示出王老师的自我期许和抉择。正是循着这个抉择,王老师一路劈荆斩棘,开拓出一条具有当代意义的现代书法之路,在这条道路上,书法呈现为一门实验的艺术。这次展览,即是他最新的实验报告。  报告一:银盐  无论是坚持不懈的
期刊
《王冬龄谈名作名家》  《王冬龄谈名作名家》系统论述了历代书法名作的艺术风格和历史地位,阐述了各种书体的历史演进,对书法大家的创作风格和影响进行了精到点评,见解深刻。本书展现了书法从传统到现代演变的经纬脉络。通过作者对历代名作名家的探析,显现出王冬龄先生深厚的学养和富足的人文精神。读者可在名家作品的笔墨之间,体验书法艺术穿越时空的魅力。  《王冬龄谈现代书法》  《王冬龄谈现代书法》是作者关于现代
期刊
王冬龄  冬令、悟斋、眠鸥楼、大散草堂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主任  1981年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首届书法研究生班毕业,文学硕士,留校任教,1989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讲授中国书法四年,为该校及加州大学(圣特鲁斯)客座教授,1994年回中国美术学院执教。  在国外举办个展30余次。应邀在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布鲁克林艺术博物馆、瑞典马尔默
期刊
我時常会坐下来,不做什么,也不想什么,像一个憩息的旅者,也像一把松弛的弓,只索取一段平静,和匆忙向前的世界保持一些距离,感受阳光和风。  不同季节的风拂过身体,生长与衰老,都有切肤之感。  尽管我也算是一个从事书法的人,但惭愧的是用来想书法问题的时间并不多,生来与书法无关,恐怕死也与书法无关,辽阔的人生,我时常会想,如果不从事书法,我会是一个做什么的人,过怎样的生活,可惜人生是一趟没有多选的旅程。
期刊
张彪,山东章丘人。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导师杨涛先生。担任《东方艺术·书法》执行编辑。  教育经历:2008-2009,就读于栖霞书院,师从衣雪峰先生。2009-2013,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书法系,师从书法系诸先生。2015至今,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师从杨涛先生。  学术文章:《弘一法师写经书法的审美探讨》(《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16第4期)。《张迁碑临创转换之我见
期刊
我国古代对金石遗文的研究在三国魏时已发其端,到了北宋初年,士大夫中私家藏器之风日盛,以器物碑铭验证前史为根基。北宋赵明诚《金石录》中已有古砖之目,此后代不乏人关注,元明以降直至清代民国,更有不少名人藏砖及拓片,班班可数者如阮元、钱大昕、陈介祺、端方、吴大澂、陆心源、吴昌硕等不下数十人,且有专著行世。上世纪中叶,鲁迅、周作人、郭沫若、施蛰存等文人学者也都对古砖留心收集并加研考。今也不乏好古之士,喜古
期刊
石田大穰—吴门画派之沈周特展  展览时间:2012-11-06~2013-01-05  展览地点:苏州博物馆二楼吴门书画展厅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江苏长洲相城(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沈周是名士、隐士、诗人、画家、书法家、鉴藏家,是当时最具文人特质并最富独创精神的天才,其精湛的诗书画成就影响了明代中期吴中文学流派、吴门书派、吴门画派等各艺术流派。  沈周平生虽然优游林下,却也雅集交游无
期刊
和平先生生活于“海滨邹鲁”的榕城—福州,这里诗歌盛兴,文化昌盛,名士人才辈出,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其熏陶,和平先生注重对传统文化修养的追求。作为当今学者型的写意花鸟画家,他心系传统,深谙笔墨之妙,潜心研究书法、诗词等画外之功,其作品有一股恬静自然之气,温润不张扬,宛若其人,平和、宽厚、谦恭。故他被美术界朋友笑称“平和王”。  画家似乎可分为两种:一种,追求外在形式的新鲜感,不断创新,变化题材、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