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物千年遂不靡 不知荡几沧波

来源 :东方艺术·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com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对金石遗文的研究在三国魏时已发其端,到了北宋初年,士大夫中私家藏器之风日盛,以器物碑铭验证前史为根基。北宋赵明诚《金石录》中已有古砖之目,此后代不乏人关注,元明以降直至清代民国,更有不少名人藏砖及拓片,班班可数者如阮元、钱大昕、陈介祺、端方、吴大澂、陆心源、吴昌硕等不下数十人,且有专著行世。上世纪中叶,鲁迅、周作人、郭沫若、施蛰存等文人学者也都对古砖留心收集并加研考。今也不乏好古之士,喜古籍金石收藏,好金石瓦甓刻铭研究,海上眀止堂朱君嗜古藏砖颇富。
  一
  今通行之“砖”字,在古代还有“専”、“塼”、“甎”等写法,《说文解字》中无“砖、塼、甎”字,写作“専”字是同音假借而已。有一个“甓”字,许慎解作“令适也”,后来在《尔雅》中写作“瓴”“甋”,且在“释宫”之部……实乃建筑构件。
  古砖以用途分:有建筑砖、墓砖、随笔砖;以内容分:有纪年砖、吉语砖、题名砖、标志砖、墓志砖、地券砖、刑徒砖、杂书砖、卜爻砖,还可以地域、时期分,形式多样。书体有篆、隶、草、楷等以及多式样的图案装饰体。墓葬用砖量较多,题铭则少。
  秦汉时期建筑用陶在制陶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最富有特色的为画像砖和各种纹饰的瓦当,素有“秦砖汉瓦”之称。秦朝时在高山峻岭之顶端筑起雄伟浩迈、气壮山河的万里长城,其工程之宏大,用砖之多之精美,举世罕见。东汉初期,画像砖的应用从中原地区扩展到四川一带,中原地区画像砖墓到东汉后期为小砖所替代,而四川则延续到蜀汉时期。这些砖纹内容丰富,有反映各种生产活动的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探矿、桑园的;有描写社会风俗的市集、宴乐、游戏、舞蹈、杂技、贵族居家生活的;还有车骑出行、阙观及神话故事的……是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的现实写照,在历史、科学及艺术研究上有着重大价值。
  明止堂藏砖,总数逾三万。文字砖以吉语砖与纪年砖为主,如:宜子孙、富贵、大吉等等,光“万岁不败”砖就有数百种;纪年砖按年代先后排序,分列东东庼与南朝轩两厅。东东庼内陈列东汉至东晋约三百年间之纪年砖,包括这个时间段的东吴、西晋纪年砖。南朝轩陈列南朝宋、齐、梁、陈及部分割据方国的纪年砖以及砖砚等,颇为壮观。
  画像砖以墓砖居多,其上的图腾有阙楼桥梁、车骑仪仗、舞乐百戏、祥瑞异兽、神话典故、奇葩异卉等,内容珍奇,画技古朴,成为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宝贵文物。
  还有一种铭文画像砖,画像与纪年结合,这种图文并茂者更是少之又少。
  吴大澂说:“三代文字之见于彝器者,有日少无日增。出土之器,无数百年不毀。好古者获吉金,即三五字,亦极珍贵。不谓古陶残字与金石并寿,奇文逸体,可补鼎彝款识所不及”。明止堂断瓦残甓之铭,同为逸体,亦可补鼎彝款识所不及,当与古陶金石并寿也。
  二
  传统金石学是现代考古学的前身,是通过研究古器物、古文字等古代人文遗存,从而得以证经补史的学科。
  从春秋战国时期至隋唐五代,就不断有学者对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
  北宋是我国传统金石学作为专门学科的奠基时期。 元、明两代,学者受宋明理学、心学的影响,金石学的成就不大,流传下来的专著也不多。清代是金石学发展的鼎盛时期,但乾隆以前尚未发达,研究偏重于石刻。清末民初,金石学的研究范围更为广泛,包括新发现的甲骨、简牍,还兼注明器和各种杂件。
  古砖作为金石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很早就被金石学家们发现和研究。南宋洪适《隶续》已著录有东汉建初、永初的砖文。而对古砖的收藏与专题研究则开始于清代中晚期,从这一时期一直到清末民国,出现了大量专门著录砖文的书籍,如陆心源《千甓亭古砖图录》、邹安《广仓砖录》、吕佺孙《百砖考》、黄瑞《台州砖录》、孙诒让《温州古甓记》、吴廷康《慕陶轩古砖图录》、罗振玉《高昌砖录》等。
  其实,有关砖的记载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过。但在上面刻画、摹印文字,主要是受到我国古代“物勒工名”生产制度的影响。在砖上书写、刻画、摹印文字和画像,赋予原是粘土的砖以文化和艺术生命,是擅长冶图文工艺于一炉的古代艺术家们的伟大贡献。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规模基本建设的投入和开发,地下古物的出土规模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由于古砖的数量大,文物等级相对较低,再加大众的认知程度不高,除部分特别品种被文物部门征集外,大都荒置于村郊野外、空谷荒塚间,自然腐蚀情况非常严重。所幸越来越多的民间学术团体和个人加入了古砖收藏和研究的队伍,海上明止堂亦趋后应运而生。
  明止堂的大量藏砖,蕴藏着丰富的古代人文信息,不仅为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以及书法绘画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证据,而且为我们认识古代社会生活提供了直接的感性材料,是研究古代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最为可靠的实物图像资料。
  三
  李学勤在明止砖与首届中国字砖文化学术研讨会上言:“河北藁城台西殷商中期房址发现的‘土坯’,距今也有两千五百年上下了。谈到砖的大规模使用,并有多数文字,乃是秦汉迤下的现象,古砖数量繁多,富于学术与艺术价值,文字尤堪供书法的研究鉴赏。”
  宝鼎年间的砖文装饰性强,结字大胆,篆隶相间。长江中下游的吴国物产丰富,吴无禁碑之令,虽是战乱频发,但墓葬孝道之风盛行,砖文数量尤多。如明止堂《宝鼎元年交趾砖》铭,见其工,乃模压砖,但其字砖的字模很有书味,是隶书,书写性很强,字形线质意态生动。想来字砖的研究可给当今书法带来新的影响、新的启迪。
  又如南燕《建平五年砖》铭:“太和七年三月一日壬戌朔十五日丙午兖州刺吏侯遣士朱周等二百人作”。虽说是民间工匠之手,但有督工官吏行政,文字也优劣不一,但内涵的历史文化、字砖书法艺术值得研考。
  字砖的字体多变,风格奇异给书法书体的演变提供了佐证。
  字砖制造时均有作模、腹稿、刻制、烧制、墨迹等,制作均有边框界格,这同篆刻创作有着很多相似,或许有所启迪。识者当能辨之。   受字砖艺术影响的书家、篆刻家很多,有丁敬、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等等。
  缶庐童年承受庭训,始学篆刻,复赴杭州拜师俞樾,习辞章与小学,再入湖州陆心源家为司账,开馆授徒。陆氏富收藏,集古砖千块,筑亭曰“千甓亭”,吴氏沉浸其中,正是汉晋砖铭文字、图案纹饰特有的古拙苍茫,整整影响了他一生书画篆刻艺术的风格取向,“道在瓦甓”印即源于此。印的边款:“旧藏汉晋砖甚多,性所好也。爰取庄子语摹印,丙子二月,仓硕记"。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感知到汉晋字砖对他篆刻风格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影响。如其在《旧拓乙鼓》云:“浑穆苍古之气扑人眉宇。”
  砖刻文字,在证经补史和书法艺术上,有其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画像砖则是十分宝贵的艺术珍藏品,画像砖有的是用雕刻好的模型印制的,也有直接在砖上雕刻的,有的还加施色彩。至东汉和六朝时期,随着厚葬之风和砖式墓的流行,获得更大的发展,其形式也从秦汉的一砖一画,发展为六朝的大型砖印壁画。秦汉时期,多为模制砖,表现手法一般用大块大面的浮雕,块面圆厚、古朴简练,粗放而富于动感,砖体坚硬,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这一时期,画像砖用模制批量生产。
  明止堂收藏的画像砖即是古代绘画和雕刻艺术高度结合的珍品,是研究中国雕刻工艺的重要实物史料。
  郭沫若《题富贵砖诗》云:“汉时此冢属官家,知是英雄抑绾娃。宝剑已残琴已断,空留坚甓向谁夸”“富贵如可求,尼叟愿执鞭。今吾从所好,乃得汉时砖。上有富贵字,古意何娟娟。文采朴以殊,委婉似流泉。相见廑斯须,逖矣二千年。贞寿逾金石,清风拂微弦。皓月东窥窗,拓书人未眠。嘉陵江上路,蔼蔼坚苍烟。”高度评价了“富贵砖”的艺术价值和朴实文风。此诗是对文字砖和画像砖艺术成就的最好佐证。
  四
  《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於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道无处不在,可以在蝼蚁、稊稗、瓦甓等一切细微琐碎之物中。《庄子·知北游》记载了关于庄子答东郭子问道之所在一事。反映庄子的“瓦甓之道”。 “道在瓦甓”之根本不仅仅在于物象,而其天地物外的悟化禅意。无论是道家还是禅家都认为:道不远人,道并不是高不可攀,就在平淡的日常之中。一片瓦甓,一块残砖,一只无字的古缶,足以慰籍。
  《宋史·李允则传》:“始教民陶瓦甓,标里,置廊市、邸舍、水磑。”《艺文类聚》卷六:“客见之,掩口而笑曰:此特燕石也,其与瓦甓不殊。”《太平御览》卷五十一:“客见之,卢胡而笑曰:‘此燕石也,与瓦甓不异’。”宋苏辙《光州开元寺重修大殿记》:“栋楹峻峙,瓦甓致密。”清杨守敬《水经注疏》卷二十六:“客见之,掩口而笑曰,此特燕石也,与瓦甓不殊。”清刘大櫆 《焚书辨》:“彼鬻而有之者,又取其瓦甓以去,而遗其梁栋。”均能说明瓦甓之气象无异于金石耳。
  明止堂藏转,其道在于古朴,它们饱经岁月磨砺,繁华落尽,唯余真淳,留下的是最本真、最永恒、最内在的大朴精神。书法古朴,词意浑雅。有些残砖斑驳剥蚀,有些断碑残破不堪,但素朴本色,古意盎然,令人着迷,令人爱不释手。
  古,不是腐朽;朴,不是破败,而是一种积淀,积淀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内蕴。
  徜徉于三万余瓦甓碑石间,感受这浓浓厚重的历史感,体味这醇醇氤氲的艺术气息,仿佛穿越了时空,思接千载。此即“道在瓦甓”间也。
  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所宣。
  2015年12月15日
  于沪上汇龙亭
其他文献
五律  山村晚晴  垂虹七彩明,野卉溢香清。  石窦留新雨,风林堕熟橙。  云来山渐远,日落鸟争鸣。  童妇嗔相答,平田罢暮耕。  忆四十年前落户山区寒夜有感  乌云遮淡月,崇岭拱稀星。  风荡黄茅屋,冰封白芷汀。  夜饥蒸苦笋,灯暗束流萤。  年少愁寒腊,离家身似萍。  登高  登高望远空,薄霭启迷蒙。  坳噪归巢鸟,林生绕壑风。  岩悬春溜碧,日映晚霞红。  际此嚣尘绝,心澄思不穷。  七律
期刊
荷叶田田柳弄荫,孤蒲短短径苔深。  鸢飞鱼跃皆天趣,静里游观一赏心。  —倪瓒  石涛和尚说:“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 中国的山水画家,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与其说像是一个探索者、开拓者,还不如说是一个修炼者,一个不仅需要在技术方法上炉火纯青,更需要在学养与人格上登峰造极的修炼者。画家只有让自己的心走进笔墨,笔墨才能带
期刊
牟健梅  山东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美术理论学者。从事中国画创作,尤以儿童趣味画见长,多年来一直主持山东艺术学院古代名画临摹室的工作。
期刊
题记:  林纾,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林纾不懂外文,却以翻译西方文学名著蜚声文坛,一生译著206部,成为近代中国文坛的一道奇特风景。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林纾亦十分引人注目。他早年参加维新运动,思想较为开明,然1912年清亡之后,他却眷念前朝,思想倾向
期刊
说明:以上画价为2013年发布,如有变更,画家和画廊可与本刊联系。  联系方式:010-58760011-819 58760011-820 邮箱:laoyang30@sina.com
期刊
大约十年前,我问过王冬龄老师一个有些古怪的问题:“您的自我认同是书法家还是艺术家?”王老师的回答明确而干脆——当然是艺术家。这个古怪的提问和坚定的回答,印证到今日书坛的若干乱象,自然能够显示出王老师的自我期许和抉择。正是循着这个抉择,王老师一路劈荆斩棘,开拓出一条具有当代意义的现代书法之路,在这条道路上,书法呈现为一门实验的艺术。这次展览,即是他最新的实验报告。  报告一:银盐  无论是坚持不懈的
期刊
《王冬龄谈名作名家》  《王冬龄谈名作名家》系统论述了历代书法名作的艺术风格和历史地位,阐述了各种书体的历史演进,对书法大家的创作风格和影响进行了精到点评,见解深刻。本书展现了书法从传统到现代演变的经纬脉络。通过作者对历代名作名家的探析,显现出王冬龄先生深厚的学养和富足的人文精神。读者可在名家作品的笔墨之间,体验书法艺术穿越时空的魅力。  《王冬龄谈现代书法》  《王冬龄谈现代书法》是作者关于现代
期刊
王冬龄  冬令、悟斋、眠鸥楼、大散草堂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主任  1981年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首届书法研究生班毕业,文学硕士,留校任教,1989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讲授中国书法四年,为该校及加州大学(圣特鲁斯)客座教授,1994年回中国美术学院执教。  在国外举办个展30余次。应邀在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布鲁克林艺术博物馆、瑞典马尔默
期刊
我時常会坐下来,不做什么,也不想什么,像一个憩息的旅者,也像一把松弛的弓,只索取一段平静,和匆忙向前的世界保持一些距离,感受阳光和风。  不同季节的风拂过身体,生长与衰老,都有切肤之感。  尽管我也算是一个从事书法的人,但惭愧的是用来想书法问题的时间并不多,生来与书法无关,恐怕死也与书法无关,辽阔的人生,我时常会想,如果不从事书法,我会是一个做什么的人,过怎样的生活,可惜人生是一趟没有多选的旅程。
期刊
张彪,山东章丘人。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导师杨涛先生。担任《东方艺术·书法》执行编辑。  教育经历:2008-2009,就读于栖霞书院,师从衣雪峰先生。2009-2013,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书法系,师从书法系诸先生。2015至今,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师从杨涛先生。  学术文章:《弘一法师写经书法的审美探讨》(《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16第4期)。《张迁碑临创转换之我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