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乱书

来源 :东方艺术·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ujia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约十年前,我问过王冬龄老师一个有些古怪的问题:“您的自我认同是书法家还是艺术家?”王老师的回答明确而干脆——当然是艺术家。这个古怪的提问和坚定的回答,印证到今日书坛的若干乱象,自然能够显示出王老师的自我期许和抉择。正是循着这个抉择,王老师一路劈荆斩棘,开拓出一条具有当代意义的现代书法之路,在这条道路上,书法呈现为一门实验的艺术。这次展览,即是他最新的实验报告。
  报告一:银盐
  无论是坚持不懈的临池日课,还是兴致涌来时的意笔草草,书法的过程都是时间中的一段绵延。书写次序与汉字笔顺的规定性使书法不可能作为一种无时间的图像而存在,它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步呈现、生长,缓慢现身。在这个意义上,书法既是一门基于时间的艺术,也是时间显现的艺术。
  人们很少意识到,摄影也是发生在时间中的一个事件。快照使瞬间变得可见,把刹那带入我们的经验。同时,这些快照瞬间也逐步掩盖了摄影作为时间媒体的意义。摄影不仅仅是决定性瞬间的凝驻,还是时间的容器,它将寸寸光阴封存起来,在显影中复现,诉诸永久。
  不知从何时开始,王冬龄尝试着在暗房深红色的灯光下书写,于光洁的相纸上留下时间的踪迹。在暗房中书写,显影液的化学作用、笔锋在相纸上的流动以及感光的效应,这若干元素共同塑造了这个新的物种“银盐书法”。这是没有前置对象与拍摄过程的摄影,在黑暗中书写、在光亮处现形,这不是制像,而是显影。在这批被称为“银盐书法”的作品中,摄影重新获得了它的源初命名—光之书写,重新召唤出它内在的时间性。
  书写与摄影都是“时间的艺术”。在“银盐书法”中,在这时间的容器中,光之书写和相纸的记忆共同成就了字迹与影像的行演,每一幅静止的作品都是时间剧场中的一段影像,光之遗迹造就了书与影的奇观。
  报告二:人体
  希腊人展示出身体的完美与丰盈。那身体如同天地孕生的植物一般,在春天绽放生机,在秋天硕果累累;它蕴涵着神秘的秩序,适足测度万物。正如诗人里尔克所说:“裸体的人是一切,他们像担有满枝果实的树木,像盛开的花丛,像群鸟鸣啭的春天。人对待身体,像是耕种一块田地,为它劳作像是为了收获,有它正如据有一片良好的地基。它是直观的、美的,是一幅画图,其中一切的意义,神与兽、生命的感官都按着韵律的顺序运行。”
  对于王冬龄来说,人体首先是一个个美丽的容器,在人体上信笔书写,如同在风景优胜处题壁,既是赞美,亦是点化。然而,这些人体摄影所展露的,不止于形体之美,还有爱欲。这爱欲却并非情色欲望,更多的,是一种原始的情念、创生的力量。在俄耳甫斯教的传统中,厄洛斯(Eros)是最初的神。同样,梵语中的kama也是古印度智慧中最至关重要者。在佛学教义中,爱欲逐渐成为一种尘劳沾染,《坛经》中说:“自性归依浄,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于是身体,尘世中爱欲缠绵的身体,也就成为一种必须克服的烦恼之根源。永明延寿禅师说:“但能消除情念,断绝妄缘,对世间一切爱欲境界,心如木石,虽复未明道眼,自然成就净身。”
  然而,所谓烦恼即菩提,欲身本来就是通往净身的道途。人体书写恰可以被视为一种朝向同时克服爱欲的修行,起心动念,即物凝神,笔锋循着形体运行流转,书写的轨迹与身体的姿态相互应和。在对这一欲望客体的领受与克服中,身体之美开辟出书写之另类场域。在此,书法或可成为一门“造型”艺术。
  报告三:乱书
  蔡邕《笔论》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王冬龄师从散之先生,早年既得“散”之三昧,近来的创作,更是从传统书法之最精髓处,由“散”及“乱”,生发出一种全新的书道,适足表现当代人的性情与精神状态。
  由“散”及“乱”,危机重重。杨树达先生在《积微居小学述林》中释金文之“乱”字为:“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乱”字始于治、理。王冬龄老师的“乱书”,其意旨却首先是要“乱之”。对他来说,“乱字”首先要扰乱破除“文字障”。
  20世纪初,欧洲现代艺术的推动者罗杰?弗莱和劳伦斯?宾等人,在领略东方书法之后,对“线性”、“抽象”、“即兴”等概念产生了新的认识,书法通过他们的写作极大地影响了现代艺术的理论建构,也间接影响到现代画家们的创作实践。然而,若干年后,西方现代艺术的“抽象”等概念反过来成为书法解释自身的理论根据。对于这一点,我并不完全认同。一方面,书法之创作并非经由抽象思维,而是来自迹与象、意与态之间的相互激荡;更重要的是,书法之“象”根植于文字之“形”。
  通常来说,书法是需要辩识和阅读的,尽管它同时也是“象”,是视觉品鉴和凝视欣赏的对象。在跨文化的解读中,书法往往被当作一种图像,字似乎被当作某种事物,可以观察和描绘。然而,书写—文字的关系与绘画—物的关系有着微妙的不同。文字之于书法,不是视觉表现之对象,而更像音乐家演奏之乐谱、演绎之主题。正如在最原始的歌唱中,音调与辞章二者是共生一体的。歌唱非为表达,仅为歌唱,在歌唱中,音调和意义相互焕发。音调决不是手法和简单的媒介,与词义相比,它更加接近歌唱的本源。书法与歌唱一样,保持着这种原始的同一性,在文字和书写之间相互焕发,成就万千气象。对此,索靖描述道:“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虫蛇虬蟉,或往或还,类婀娜以羸羸,歘奋亹而桓桓……忽班班而成章,信奇妙之焕烂,体磊落而壮丽,姿光润以璀璨。”在书法尤其是草书的书写过程中,对文字的经验延伸到字义之外,书写的创造性空间和表现性力量由此而生。
  “乱书”正是要将这空间与力量发展到极致。以索靖对草书的推重,依然要表明“去繁存微,大象未乱,上理开元,下周谨案”,而王冬龄却将其多年来对草书之“草”的理解,通过“乱书”彻底地、痛快淋漓地释放出来。
  乱者,与治相对。乱书,书乱,是对书法中“法”的治理性的扰乱与抗争。破除了森严的法度,书写获得了形式上的最大可能性,乱书开辟出一个自由开放的书写空间。乱书非字,脱离了文字,书写的意义变得不可读解,书写状态成为核心;乱书非书,脱离了书之法,书写成为单纯的书与写,书写的动作和行动成为核心;乱书非象,脱离了一切可以依托的物象和可以把握的意象,书写成为单纯的墨迹、痕迹与踪迹,书写的身体性和情意姿态成为核心。
  张旭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大进,豪荡感激。公孙大娘舞剑,“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其气势可以令“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观摩过王冬龄巨书现场的人,应该颇有同感。“乱书”多是巨书,然则却绝非一味铺张霸悍。书写者于极端熟练之际熟极而流,惟流动而变化生焉。信笔游缰,无理而生趣,笔笔生发,恍惚以成象;诸般形容迹象随机而生,不可预计亦不可复现。
  在“乱书”的书写空间中,内心的节律与状态最为根本,此中妙谛和难处皆在即兴。“乱书”要若即若离,与书、画、字、象都要若即若离;因为它不是即物成象或者藉物抒情,而是即“兴”。“兴”是兴致、意兴,从更根本的意义上,是兴起。兴起于人心之动,兴起于人天交感,在兴起中姿容意态生焉。王老师创作极重姿态,此姿态并非流于表面。姿,态也。态,意也。段玉裁注曰:“有是意因有是状,姑曰意态”。姿与态、态与意皆为自然相表里。陆机《文赋》中以文章情意生动之美为“多姿”,指的是对情状意态最具意义时刻的把握,以之论书亦然。“乱书”中凝结的是行动,动而暂停,则动状犹在,动意犹存。此行动之状态,正在意兴飞扬之际的舞之蹈之,书乱之要,在于写得沉醉,写得气象淋漓,写得销魂荡魄。
  对于一位在书法传统中浸淫半个多世纪的书家来说,乱书,书乱,不但需要兴致与才情,还需要见识和勇气。“乱书”是书学史上的乱码,然而它的出现绝非偶然。在我看来,“乱书”之终极目标,是归零,是演历仓颉造字之际的变幻万端。从归一而至于归零,自万端而至于无端,由莫名而臻于无名,“乱书”之道,通往无名之象,有迹而无形。
  我甚至以为,每一位优秀的书家意识中都潜藏着一块“乱书”的心田。守常达变,以异现常,一切真正的传承都是重新发明,正是因为有这一方自我扰乱的心田,书法之道才始终保持为生发之道与自新之道。
其他文献
展览时间:2014.07.20~2014.07.28  展览地点:西安美术馆二层三号展厅  此次石桥先生的山水画展旨在向古代文人致敬,共展出青绿山水、泼墨山水、水墨山水等精品新作70余幅,其中有2张10米长卷。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纸上展览与多媒体结合,在展厅的一个区域将石桥先生的作品以影像“手卷”呈现,其代表作品《卧游》配以相应的水流音响效  果,并伴随观者脚步声由远及近,如人在画中游,带给欣赏者视觉
期刊
展览时间:2014-06-28~2014-07-06  展览地点:天津市和平区河北路308号“和厚斋”  本次展览共展出方勇60余幅山水画近作,包括山水纪行、园林静思等,画家不断探索山水画多层次的表现性,在写生与创作相结合的时间道路上,坚持与古为新。在充分打进传统及梳理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开拓出一条笔墨意象化山水的道路。在这条路上,笔墨意象成为画家创作的主导。无论是园林寒景或是深山大谷,其笔墨意象化
期刊
展览时间:2014-06-15~2014-06-27  展览地点:北京新水墨意象馆  策展人:刘思言  参展艺术家:靳骐沣、谭斐、王宏州、王亚崴、王云云、谢正赛、朱小坤、张原凤  此次画展展出了八位参展艺术家的40多幅代表作品,他们都曾师从于中央美术学院刘庆和教授。他们坚持以水墨为媒介,义无反顾地追求着各自的梦想,快乐和沮丧纠结在一起。他们作品风格各异,但却真实地表达了自我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感受,希
期刊
此次的学院风骨博士作品邀请展暨学术论坛,在中国的书法艺术教育发展方面是一件大事情,意义深远。第一次做成这么大的规模,涵盖国内所有招收书法博士的高等院校,128位书法博士和博士生的参与,非常宏观,展览暨学术论坛体现了书法的艺术水准和学术水准。尤其在刘海粟美术馆举办,更凸显出非凡的意义,因为刘海粟作为近代美术学院的第一创始人,能在他的艺术馆举办,说明了专业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感谢刘海粟美术馆和策展人的努
期刊
2016年1月16日,“学院风骨一当代书法专业博士作品邀请展暨学术论坛”在刘海粟美术馆(常州)隆重开幕,全国近60位参展书法博士和江苏省内书法界同道500多人参加了盛大开幕式。共展出三位学术主持和近130位参展博士的260多件书法精品。  此次展览由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中央美术学院书画比较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王冬龄教授、邱振中教授、徐利明教授任学术主持
期刊
五律  山村晚晴  垂虹七彩明,野卉溢香清。  石窦留新雨,风林堕熟橙。  云来山渐远,日落鸟争鸣。  童妇嗔相答,平田罢暮耕。  忆四十年前落户山区寒夜有感  乌云遮淡月,崇岭拱稀星。  风荡黄茅屋,冰封白芷汀。  夜饥蒸苦笋,灯暗束流萤。  年少愁寒腊,离家身似萍。  登高  登高望远空,薄霭启迷蒙。  坳噪归巢鸟,林生绕壑风。  岩悬春溜碧,日映晚霞红。  际此嚣尘绝,心澄思不穷。  七律
期刊
荷叶田田柳弄荫,孤蒲短短径苔深。  鸢飞鱼跃皆天趣,静里游观一赏心。  —倪瓒  石涛和尚说:“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 中国的山水画家,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与其说像是一个探索者、开拓者,还不如说是一个修炼者,一个不仅需要在技术方法上炉火纯青,更需要在学养与人格上登峰造极的修炼者。画家只有让自己的心走进笔墨,笔墨才能带
期刊
牟健梅  山东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美术理论学者。从事中国画创作,尤以儿童趣味画见长,多年来一直主持山东艺术学院古代名画临摹室的工作。
期刊
题记:  林纾,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林纾不懂外文,却以翻译西方文学名著蜚声文坛,一生译著206部,成为近代中国文坛的一道奇特风景。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林纾亦十分引人注目。他早年参加维新运动,思想较为开明,然1912年清亡之后,他却眷念前朝,思想倾向
期刊
说明:以上画价为2013年发布,如有变更,画家和画廊可与本刊联系。  联系方式:010-58760011-819 58760011-820 邮箱:laoyang30@sina.com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