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香赵黄一脉承

来源 :东方艺术·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anffv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彪,山东章丘人。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导师杨涛先生。担任《东方艺术·书法》执行编辑。
  教育经历:2008-2009,就读于栖霞书院,师从衣雪峰先生。2009-2013,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书法系,师从书法系诸先生。2015至今,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师从杨涛先生。
  学术文章:《弘一法师写经书法的审美探讨》(《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16第4期)。《张迁碑临创转换之我见》(《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16第5期)。《李宁墓志—北齐复古书风的意义》(《东方艺术·书法》2016第3期)。《当代书法“品藻”中的“套路”问题》(《书法报·书画天地》2016年第27期)。《从未中断的脉络—慕容纂墓志》(《东方艺术·书法》2016年第4期)。《石门心迹—我看王孔瑞的书画印》(《东方艺术·书法》2016年第5期)。《请勿误解“意临”》(《书法报·书画天地》2016年第45期)。《笔端自有金刚杵:对杨涛书法的一点思考》(《东方艺术·书法》2016年第6期)。《盛世新见历代古玺印珍品略述》(《东方艺术·书法》2017年第2期)。《赖得此志楷法传》(《东方艺术·书法》2017年第2期)。《故隋章丘县尉宋君志考》(济南日报·今日章丘2017年5月3日)。《延续中的书法》(《东方艺术·书法》2017年第3期)。


  中国的篆刻艺术以其持久博深的人文关怀而著于世,抛开秦汉到明季之前的实用史,自文三桥、何雪渔开文人篆刻始,篆刻艺术才真正被赋以新生!根源于古文字、以书入印、兼及诗画、博涉金石碑版等等,这些“印外工”更成为从西泠八家开始的篆刻家们的日常必修。大凡好的篆刻作品,印面和边款后面透出的个人文化和思想的陶养都能切实地打动观者。
  赵之谦在《书扬州吴让之印存》中论曰“浙宗巧入者;徽宗拙入者也。今让之所刻,一竖一画,必求展势,是厌拙之入而愿巧之出也。浙宗见巧莫如次闲;曼生巧七而拙三;龙泓忘拙忘巧;秋盦巧拙均,山堂则九拙而孕一巧。”自赵氏之后,似乎黄牧甫、吴昌硕、齐白石等诸篆刻名家皆可以偏巧或偏拙来评判,然而巧拙的概念在高明的篆刻家手里,是同时俱存的,或外巧内拙,或外拙内巧,或时拙而时巧,不一而足。以此,篆刻艺术是个人艺术修养和思维最直接而最敏感的表现。
  张彪的篆刻艺术就是深谙于“巧拙互证”理念的为数不多的个中高手。他自幼习书、治印,苦于无师,乃撷汉、魏之制规而摹之。后负箧入京,问学于栖霞书院衣雪峰先生,旋即考入曲阜师范大学书法系攻读学士学位,至于乙未,张彪再度入京,仰受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杨涛先生,攻读硕士学位,其于书于刻无不门窍洞开,渐造堂奥。今日之印坛,新星后秀并不乏见,然弊端有三。其一:刻印而不通书法;其二,刻印而不通六书、古文字;其三,刻印而早立规模,依附一家,茧缚裹足而自满不前,及有甚者,依附于时人名角,以致空废工夫者,不乏其人。其中蹈于第一第二弊者十有八九。蹈于第三弊者,十居五六。然以这些来看张彪的篆刻,似乎从来没有沾染这些弊端,这在当前的篆刻圈里也是极少见的。
  纵观张彪近年所治印章,大体是以秦汉玺印为基础,沿着齐白石—黄牧甫—赵之谦—邓石如这一渐追渐古、寻根溯源的脉络在行进,这是一条由规矩入于性情、从技法升华到悟道的明路,非有大气魄、下深工夫而不能为。如其初求变法时所治“好风入怀”一印,取法《六书通》中之异体字,然而异而不异,具有典雅工致的士夫气概!而明代流行的古文奇字印视此则诡谲有余而典重不足,如此,信夫妙手。当其为当代耆宿薛永年夫子刻“薛永年印”,薛先生评其“挺健遒劲,比皖派邓、吴爽劲,自具面目。”“掬月楼”牙签印小中见大,既有缶翁的浑厚又具有徐三庚的秀逸,二美并臻,着实不易。“小云峰馆校定印”师法悲庵,而让头舒足不使观者有多余之感,反觉无一笔可移易,浑然天成!至于“十万云蝠之堂”一印则兼赵、黃印风之妙,集赵之秀润,撷黄氏之奇崛,示人渊源有自,真集大成矣!闻其近又兼参邓尔雅,或许是此阶段将渐弃刀下平淡之气,更欲使奇正谐和也。
  篆刻之外,于书法的参证尤为重要,像赵、吴、黄、齐诸人,于篆书各有千秋,并无追逐时风的习气。张彪的篆书,取法于汉碑额及李阳冰,尤其钟情于如《峿台銘》一路悬针篆书的研究,所作辄于典雅中富刚健于婀娜,文人才思毕集,妙哉!
  古人嘗有文字功深乃能千古之论,其文章近年累累发表于各专业刊物,如对近年来出土书法资料的研究和考证,对于目前书法界,是有一定的贡献的。
  黄宾虹先生说,“欲使笔下有金石气,当于案牍多列金石碑版、善本墨迹,日相研讨,学术乃进”。笔者收藏金石碑版有年,所接触书家、篆刻家不少,真正能相与研讨且对拓本的内涵有领悟的少之又少。每次张彪过访小云峰馆,出示近来所获佳拓,都能互相参对、校定研磨,可见其人心地自有古意,金石缘深,于金石学也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张彪一号卧菴,卧者,宗少文“卧游”之意也。我则视其如书坛之“卧龙”,“秋高听鹿鸣,春暖观龙变”,他日跃渊而出,不足虑也。

其他文献
2016年1月16日,“学院风骨一当代书法专业博士作品邀请展暨学术论坛”在刘海粟美术馆(常州)隆重开幕,全国近60位参展书法博士和江苏省内书法界同道500多人参加了盛大开幕式。共展出三位学术主持和近130位参展博士的260多件书法精品。  此次展览由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中央美术学院书画比较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王冬龄教授、邱振中教授、徐利明教授任学术主持
期刊
五律  山村晚晴  垂虹七彩明,野卉溢香清。  石窦留新雨,风林堕熟橙。  云来山渐远,日落鸟争鸣。  童妇嗔相答,平田罢暮耕。  忆四十年前落户山区寒夜有感  乌云遮淡月,崇岭拱稀星。  风荡黄茅屋,冰封白芷汀。  夜饥蒸苦笋,灯暗束流萤。  年少愁寒腊,离家身似萍。  登高  登高望远空,薄霭启迷蒙。  坳噪归巢鸟,林生绕壑风。  岩悬春溜碧,日映晚霞红。  际此嚣尘绝,心澄思不穷。  七律
期刊
荷叶田田柳弄荫,孤蒲短短径苔深。  鸢飞鱼跃皆天趣,静里游观一赏心。  —倪瓒  石涛和尚说:“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 中国的山水画家,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与其说像是一个探索者、开拓者,还不如说是一个修炼者,一个不仅需要在技术方法上炉火纯青,更需要在学养与人格上登峰造极的修炼者。画家只有让自己的心走进笔墨,笔墨才能带
期刊
牟健梅  山东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美术理论学者。从事中国画创作,尤以儿童趣味画见长,多年来一直主持山东艺术学院古代名画临摹室的工作。
期刊
题记:  林纾,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林纾不懂外文,却以翻译西方文学名著蜚声文坛,一生译著206部,成为近代中国文坛的一道奇特风景。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林纾亦十分引人注目。他早年参加维新运动,思想较为开明,然1912年清亡之后,他却眷念前朝,思想倾向
期刊
说明:以上画价为2013年发布,如有变更,画家和画廊可与本刊联系。  联系方式:010-58760011-819 58760011-820 邮箱:laoyang30@sina.com
期刊
大约十年前,我问过王冬龄老师一个有些古怪的问题:“您的自我认同是书法家还是艺术家?”王老师的回答明确而干脆——当然是艺术家。这个古怪的提问和坚定的回答,印证到今日书坛的若干乱象,自然能够显示出王老师的自我期许和抉择。正是循着这个抉择,王老师一路劈荆斩棘,开拓出一条具有当代意义的现代书法之路,在这条道路上,书法呈现为一门实验的艺术。这次展览,即是他最新的实验报告。  报告一:银盐  无论是坚持不懈的
期刊
《王冬龄谈名作名家》  《王冬龄谈名作名家》系统论述了历代书法名作的艺术风格和历史地位,阐述了各种书体的历史演进,对书法大家的创作风格和影响进行了精到点评,见解深刻。本书展现了书法从传统到现代演变的经纬脉络。通过作者对历代名作名家的探析,显现出王冬龄先生深厚的学养和富足的人文精神。读者可在名家作品的笔墨之间,体验书法艺术穿越时空的魅力。  《王冬龄谈现代书法》  《王冬龄谈现代书法》是作者关于现代
期刊
王冬龄  冬令、悟斋、眠鸥楼、大散草堂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主任  1981年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首届书法研究生班毕业,文学硕士,留校任教,1989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讲授中国书法四年,为该校及加州大学(圣特鲁斯)客座教授,1994年回中国美术学院执教。  在国外举办个展30余次。应邀在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布鲁克林艺术博物馆、瑞典马尔默
期刊
我時常会坐下来,不做什么,也不想什么,像一个憩息的旅者,也像一把松弛的弓,只索取一段平静,和匆忙向前的世界保持一些距离,感受阳光和风。  不同季节的风拂过身体,生长与衰老,都有切肤之感。  尽管我也算是一个从事书法的人,但惭愧的是用来想书法问题的时间并不多,生来与书法无关,恐怕死也与书法无关,辽阔的人生,我时常会想,如果不从事书法,我会是一个做什么的人,过怎样的生活,可惜人生是一趟没有多选的旅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