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混淆的两种气候类型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eeeeeddd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高中教材中,往往把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表达成同一种气候类型。没有进行过多的分析。而我认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对上述两种气候加以区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气候异同的理解。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处于副热带地区,本身特征属于湿润气候,有季风气候的一些特征,但从原理和成因上又不应该归为季风气候的类型。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美大陆东部北纬25°—北纬35°的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沿岸地带,南美洲的东南部及非洲的东南沿海和澳大利亚的东岸等地区。以下以东亚和美国东南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为例,从五个方面分析这两种气候的异同。
  一、什么是季风
  季风是指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风。北美大陆东南部冬夏季风向虽有季节性变化,但风向并不完全相反,也就是说不够显著。因此该处只能说存在季风现象或者具有季风性质,但还是不能称之为季风气候。
  二、气压的差异
  北美大陆由于冬夏海陆热力差异不如亚洲显著,高低压的对比相对较弱。冬季,北美大陆高压远不如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强大,且常常受气旋活动干扰,低压与高压不断交替,天气不稳定。
  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不同
  海陆热力差异是季风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东亚季风气候是全球季风气候表现最显著的气候区。其季风气候之所以典型,是因为东亚背靠着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显著。从而形成了三类典型的季风气候。而北美大陆面积仅为亚欧大陆的一半,大西洋的大小也仅为太平洋大小的一半。无论冬夏,北美东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均比东亚的小,所以即使北美大陆有季风,强度也远不如东亚的强盛。
  四、地形
  亚欧大陆地形复杂多样,既有南北向山地,还有东西向山地。冬季,这些地形阻挡了本就弱势的海洋暖湿气流的北上,使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进一步扩大其势力范围。另外,河西走廊的走向、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华北平原地势平坦也有利冬季风的南下,青藏高原的隆起又加剧了东亚季风的强弱和范围的进一步控制。而北美大陆地形分为三个明显的南北纵裂带。从哈得孙湾沿岸到墨西哥湾沿岸均为平原,缺少东西向的山脉,因此有利于南北气团交汇,北美因气旋发育频繁致使稳定的季风环流不断遭到破坏。
  五、洋流因素
  墨西哥湾暖流是世界上最大的暖流,而日本暖流相对较弱。冬季,亚欧大陆东岸季风区受西北强大高压影响,大陆风较强,降水较少,气温较低,同时由于岛弧链的原因,洋流影响较弱;北美本来高压就较弱,加上强大暖流带来的暖湿空气,使得气旋活动频繁,气温增高,降水增加。
  因此,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并不属于季风气候的类别。就全球而言,亚热带季风气候只存在于东亚,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于北美大陆东部25°—35°N的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沿岸地带,南美洲的阿根廷、乌拉圭和巴西南部以及非洲的东南沿海和澳大利亚东岸。另外,从气候特征上来看,气温方面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年较差比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要大;降水方面,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季大陆高压不明显或者说不强,所以降水更均匀些;在自然带的表现上来看,两者均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综上所述,概括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异同:从纬度上看,两者相差不大;从海陆位置上看,前者在大陆东岸,后者在大洋西岸;从地形上看,前者多为平原和南北向的山脉,后者地形复杂,山脉走向不一样;从洋流上看,前者为墨西哥湾暖流,后者为日本暖流的一支——台湾暖流;从特征上看,都是高温多雨,前者降水更均匀;从自然带上看,都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从联系上看,后者是典型的季风气候类型,全球只分布在东亚,而前者只具有类似于季风气候的特征,但两者主要成因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参考文献
  贾鸿玉主编.思远教辅精品绿色通道系列丛书—地理[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黄晓)
其他文献
探究式案例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案例(特定的模拟情景)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异常紧密的联系,如何把探究式案例教学应用于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如何解决案例教学与常规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机结合等问题就成为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探究式案例教学,需要掌握以下几条原则。  一、鼓励参
思想品德课教学既是传授国家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窗口;又是感染和熏陶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行为习惯的主阵地。但在这主阵地中,我们原有的教学模式并不科学,课堂上,许多教师只是课本的传声筒,他们认为只要把课本知识要点讲解清楚就行,丝毫没考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是课堂学习的“被灌输者”,是听众。由于缺乏“主人翁”待遇,许多学生懒于开口,惰于思索,对知识的接受只是
大多数人认为高一是起始年级,容易教,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发现课堂上教师讲得累,学生却很迷茫,这让我很困惑。为什么高一新生觉得历史难学?怎样做好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的过渡?怎样帮助学生适应高中历史的学习?这是高一历史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高一新生学习历史存在的问题  高一新生在历史学习中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上的因素,使得他们在实际学习中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初高中历
新的课程改革,让大家重新认识了政治课教学,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又重新并列地走到了一起,成为素质教育的两个重要的抓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独立个性是学科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渗透人文精神的主渠道,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渗透人文意蕴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想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挖掘教材内涵,探寻人文精神  仔细琢磨高中的教材,科学知识的背后有着丰富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掘学生的个体潜能,让学生在自由自主的学习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妨让我们先读一读丁永正先生的一篇短文——《蹲下来看学生》。  今年四月,我应邀到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上课,上课的内容是古诗《草》。有个学生在画“春风吹又生”的诗意时,把春风画成了黄色的。我笑笑说:“是的,当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还提到:“7—9年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那么,在中学音乐歌唱课中进行声乐技巧的训练是否重要,或有何意义呢?  一、保护处于变声期的中学生的嗓音  有人曾说:世界上最好的乐器是人的喉咙,世界上最好听的音乐是人的歌声。用歌声表达情感,是人类最直接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却要经历
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获取语言发展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为交际而运用语言的能力及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增加交际化内容的输入量,探索符合培养现代化人才要求的英语教学方法。多媒体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能高密度、大容量地对学生进行信息传输。它通过动画、声音、文字以及直观、生动的图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在第二十六个教师节上,温家宝总理作了关于“办好农村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讲话。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大幅增长,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聚焦农村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其现状仍不乐观,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新一轮的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逐步形成激励机制,让广大农村教
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诗句,告诉我们的是感恩。“知恩不报非君子”“吃水不忘挖井人”等经典词句,结草衔环、一饭千金的美丽传说,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我国人民如此源远流长的感恩情怀与传统,应该在孩子们身上得到更多的体现乃至发扬光大,而不应该薄弱甚至缺失。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加强感恩教育迫
一、加强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性  2011年3月11日,日本仙台港以东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继发海啸,近3万人遇难。据了解,此次地震本身造成的损失并不是很大,巨大损失主要来自海啸、火灾、核泄漏等次生灾害。  大地震后日本民众表现出的沉着冷静,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与日本长期的灾害应急教育分不开。在日本,以地震灾害为代表的灾害防御教育是必修课,每一个孩子从小就要接受地震逃生教育,并定期演习。  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