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副歌唱的好嗓子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428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还提到:“7—9年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那么,在中学音乐歌唱课中进行声乐技巧的训练是否重要,或有何意义呢?
  一、保护处于变声期的中学生的嗓音
  有人曾说:世界上最好的乐器是人的喉咙,世界上最好听的音乐是人的歌声。用歌声表达情感,是人类最直接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却要经历嗓音最脆弱的阶段——变声期。《音乐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中提到“注意变声期的嗓音保护,避免喊唱”。因此,在此阶段通过声乐技巧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姿势、呼吸方法,学习打开、轻声、高位置、运用共鸣增加音量等技巧,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这也是所有音乐教师为保护下一代拥有健康、明亮的好嗓子而应做的工作。
  二、拓展学生的演唱音域
  通常情况下,没有经过专门声乐训练的学生的真声区最高音到小字二组C,变声期孩子的真声区最高音会较低一些,在小字一组的a、b左右,而一般的歌曲都达到这样的音高。因此,如果学生不掌握一定的发声技巧,而靠自然的声音去演唱,是无法完成歌曲的演唱的。而且,如果歌唱中的音高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无疑在学生与优秀声乐作品之间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墙。加上流行音乐对学生的冲击:流行音乐的旋律朗朗上口,节奏鲜明,通俗易懂,音域不宽,这会将学生的音乐审美逐渐地局限在他们力所能及的流行歌曲,而忽略了其他优秀的声乐作品。而经过声乐技巧的训练,在气息、位置、共鸣等技巧的支持下,学生们一般能达到小字二组e_—f的音高,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演唱音域。
  三、发展学生的演唱能力
  优秀的声乐作品,其魅力在于能充分展示人声的能力与美感。而声音能力的获得又依赖于声乐技巧的训练。学生通过学习声乐技巧,不仅能拓展音域,同时还能对声音作有效的控制,如音的长短、强弱等,从而能更准确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情绪,提高诠释声乐作品的能力。在歌唱课中,我会根据歌曲的需要设计练声曲,如短跳音练习、弹跳音练习、硬起首长音练习、软起首长音练习等。《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提到:“歌唱技巧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因此,适当的声乐技巧练习,对发展学生的演唱能力有重要帮助。
  四、提高学生的演唱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应“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学生经过一定的声乐技巧的训练,音域得以拓展,演唱能力得以提高,就自然提高了演唱的兴趣,积极参与演唱活动。特别是对课本中的主流歌曲,他们会比以往投入更多的关注。
  五、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音乐学习——合唱打下基础
  《音乐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到:“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的演唱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要让学生喜欢合唱,就要让他们感受到合唱的美。除了通过聆听,还要让他们能拥有自己的和谐、富于美感的声音。合唱讲究的是声音的共性,要达到声音的一致,技巧的训练必不可少。通过声乐技巧的训练,让各人的声音在打开、位置、共鸣等方面达到一致,从而达到声音的和谐之美。
  综上所述,在中学音乐课歌唱课中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是必要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技巧,才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才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愿中学生们在声乐技巧的支持下想唱就唱,唱得响亮,都拥有一副歌唱的好嗓子。
  (责任编辑 谭有进)
其他文献
我们知道,体能通常是指身体的机体能力,它是一切生命活动和目标行为的动力基础,科学系统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研究不同运动项目对体能储备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项目特点的体能训练方法,是运动员能够保持和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法宝。  800米跑能力是反映身体素质中耐力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作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中考和体育高考等测试内容。历年来广西体育高考都把800米跑用作素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学校教育布局一直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的弊端。据调查,截止2009年,全区农村小学12349所,校均规模仅240人;初中1821所,校均规模968所;还有小学教学点10281个平均住校生不足45人。这些数据不仅体现了义务教育学校设点多,办学规模小,也明显反映了城乡之间、各校之间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受教育极不均衡等现状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农村学校布点多,规模小,条件差,质量低
红色旅游,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把红色旅游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本文就高中历史人教版《红军的长征》一课为例,谈谈红色旅游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红军的长征》这一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设计思路上笔者以“沿着红军
前不久,在和一位老教师的座谈中听到这位老教师感叹地说了一段话:十多年前,我在教《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不知有多少孩子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被课文中凝练的语言所感染熏陶。而今天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感觉到的却是学生的淡然和冷漠,更无一人落泪。最后老教师感叹地说:“现在的孩子快成了‘铁人’了。”难道是这位老教师教学不认真、不投入,方式、方法不当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是因为今天我们的学生只知享受和索取,但
地理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高中地理一直被认为较难学的学科之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学习地理尤其要注意学习方法,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学得扎实而灵活。  一、学习地理常用方法  (一)快乐学习法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亚科·雷奇说:“真正的学习不仅仅只是有极佳的学习状态和环境,采用有趣的学习方式,还要求孩子们清除学习障碍,设定目标,激发感情。”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
探究式案例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案例(特定的模拟情景)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异常紧密的联系,如何把探究式案例教学应用于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如何解决案例教学与常规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机结合等问题就成为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探究式案例教学,需要掌握以下几条原则。  一、鼓励参
思想品德课教学既是传授国家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窗口;又是感染和熏陶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行为习惯的主阵地。但在这主阵地中,我们原有的教学模式并不科学,课堂上,许多教师只是课本的传声筒,他们认为只要把课本知识要点讲解清楚就行,丝毫没考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是课堂学习的“被灌输者”,是听众。由于缺乏“主人翁”待遇,许多学生懒于开口,惰于思索,对知识的接受只是
大多数人认为高一是起始年级,容易教,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发现课堂上教师讲得累,学生却很迷茫,这让我很困惑。为什么高一新生觉得历史难学?怎样做好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的过渡?怎样帮助学生适应高中历史的学习?这是高一历史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高一新生学习历史存在的问题  高一新生在历史学习中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上的因素,使得他们在实际学习中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初高中历
新的课程改革,让大家重新认识了政治课教学,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又重新并列地走到了一起,成为素质教育的两个重要的抓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独立个性是学科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渗透人文精神的主渠道,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渗透人文意蕴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想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挖掘教材内涵,探寻人文精神  仔细琢磨高中的教材,科学知识的背后有着丰富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掘学生的个体潜能,让学生在自由自主的学习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妨让我们先读一读丁永正先生的一篇短文——《蹲下来看学生》。  今年四月,我应邀到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上课,上课的内容是古诗《草》。有个学生在画“春风吹又生”的诗意时,把春风画成了黄色的。我笑笑说:“是的,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