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还提到:“7—9年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那么,在中学音乐歌唱课中进行声乐技巧的训练是否重要,或有何意义呢?
一、保护处于变声期的中学生的嗓音
有人曾说:世界上最好的乐器是人的喉咙,世界上最好听的音乐是人的歌声。用歌声表达情感,是人类最直接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却要经历嗓音最脆弱的阶段——变声期。《音乐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中提到“注意变声期的嗓音保护,避免喊唱”。因此,在此阶段通过声乐技巧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姿势、呼吸方法,学习打开、轻声、高位置、运用共鸣增加音量等技巧,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这也是所有音乐教师为保护下一代拥有健康、明亮的好嗓子而应做的工作。
二、拓展学生的演唱音域
通常情况下,没有经过专门声乐训练的学生的真声区最高音到小字二组C,变声期孩子的真声区最高音会较低一些,在小字一组的a、b左右,而一般的歌曲都达到这样的音高。因此,如果学生不掌握一定的发声技巧,而靠自然的声音去演唱,是无法完成歌曲的演唱的。而且,如果歌唱中的音高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无疑在学生与优秀声乐作品之间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墙。加上流行音乐对学生的冲击:流行音乐的旋律朗朗上口,节奏鲜明,通俗易懂,音域不宽,这会将学生的音乐审美逐渐地局限在他们力所能及的流行歌曲,而忽略了其他优秀的声乐作品。而经过声乐技巧的训练,在气息、位置、共鸣等技巧的支持下,学生们一般能达到小字二组e_—f的音高,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演唱音域。
三、发展学生的演唱能力
优秀的声乐作品,其魅力在于能充分展示人声的能力与美感。而声音能力的获得又依赖于声乐技巧的训练。学生通过学习声乐技巧,不仅能拓展音域,同时还能对声音作有效的控制,如音的长短、强弱等,从而能更准确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情绪,提高诠释声乐作品的能力。在歌唱课中,我会根据歌曲的需要设计练声曲,如短跳音练习、弹跳音练习、硬起首长音练习、软起首长音练习等。《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提到:“歌唱技巧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因此,适当的声乐技巧练习,对发展学生的演唱能力有重要帮助。
四、提高学生的演唱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应“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学生经过一定的声乐技巧的训练,音域得以拓展,演唱能力得以提高,就自然提高了演唱的兴趣,积极参与演唱活动。特别是对课本中的主流歌曲,他们会比以往投入更多的关注。
五、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音乐学习——合唱打下基础
《音乐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到:“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的演唱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要让学生喜欢合唱,就要让他们感受到合唱的美。除了通过聆听,还要让他们能拥有自己的和谐、富于美感的声音。合唱讲究的是声音的共性,要达到声音的一致,技巧的训练必不可少。通过声乐技巧的训练,让各人的声音在打开、位置、共鸣等方面达到一致,从而达到声音的和谐之美。
综上所述,在中学音乐课歌唱课中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是必要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技巧,才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才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愿中学生们在声乐技巧的支持下想唱就唱,唱得响亮,都拥有一副歌唱的好嗓子。
(责任编辑 谭有进)
一、保护处于变声期的中学生的嗓音
有人曾说:世界上最好的乐器是人的喉咙,世界上最好听的音乐是人的歌声。用歌声表达情感,是人类最直接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却要经历嗓音最脆弱的阶段——变声期。《音乐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中提到“注意变声期的嗓音保护,避免喊唱”。因此,在此阶段通过声乐技巧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姿势、呼吸方法,学习打开、轻声、高位置、运用共鸣增加音量等技巧,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这也是所有音乐教师为保护下一代拥有健康、明亮的好嗓子而应做的工作。
二、拓展学生的演唱音域
通常情况下,没有经过专门声乐训练的学生的真声区最高音到小字二组C,变声期孩子的真声区最高音会较低一些,在小字一组的a、b左右,而一般的歌曲都达到这样的音高。因此,如果学生不掌握一定的发声技巧,而靠自然的声音去演唱,是无法完成歌曲的演唱的。而且,如果歌唱中的音高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无疑在学生与优秀声乐作品之间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墙。加上流行音乐对学生的冲击:流行音乐的旋律朗朗上口,节奏鲜明,通俗易懂,音域不宽,这会将学生的音乐审美逐渐地局限在他们力所能及的流行歌曲,而忽略了其他优秀的声乐作品。而经过声乐技巧的训练,在气息、位置、共鸣等技巧的支持下,学生们一般能达到小字二组e_—f的音高,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演唱音域。
三、发展学生的演唱能力
优秀的声乐作品,其魅力在于能充分展示人声的能力与美感。而声音能力的获得又依赖于声乐技巧的训练。学生通过学习声乐技巧,不仅能拓展音域,同时还能对声音作有效的控制,如音的长短、强弱等,从而能更准确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情绪,提高诠释声乐作品的能力。在歌唱课中,我会根据歌曲的需要设计练声曲,如短跳音练习、弹跳音练习、硬起首长音练习、软起首长音练习等。《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提到:“歌唱技巧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因此,适当的声乐技巧练习,对发展学生的演唱能力有重要帮助。
四、提高学生的演唱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应“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学生经过一定的声乐技巧的训练,音域得以拓展,演唱能力得以提高,就自然提高了演唱的兴趣,积极参与演唱活动。特别是对课本中的主流歌曲,他们会比以往投入更多的关注。
五、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音乐学习——合唱打下基础
《音乐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到:“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的演唱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要让学生喜欢合唱,就要让他们感受到合唱的美。除了通过聆听,还要让他们能拥有自己的和谐、富于美感的声音。合唱讲究的是声音的共性,要达到声音的一致,技巧的训练必不可少。通过声乐技巧的训练,让各人的声音在打开、位置、共鸣等方面达到一致,从而达到声音的和谐之美。
综上所述,在中学音乐课歌唱课中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是必要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技巧,才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才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愿中学生们在声乐技巧的支持下想唱就唱,唱得响亮,都拥有一副歌唱的好嗓子。
(责任编辑 谭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