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美术教学的几个技巧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e521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在美术教育中我们应该明确高中美术教育的目标。也就是说高中的美术教培养出来的高中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一个标准。
  1.以个人或者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运用直觉、想象思维以及美术的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探索表现技巧。
  2.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以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要学生学会分析和评价美术这一文化现象,教师就必须带领学生回到情境中去,回到历史中去,回到文化中去,因而美术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学习。
  3.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到研究性学习之中。学习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获得零碎的、没有实用价值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运用知识、创造生成新的知识。课程走向综合,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它有利于整合和完善学校教育职能,改变教育功能的现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的文化,尊重多元文化。
  由此看来,高中美术教育的四维度是紧密联系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实践、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实际,针对社会更新发展、人的终身发展而制定的,它对我们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经过三年高中美术教育的学生真能达到以上的目标吗?
  我们应该能看到现在社会的一些年轻人总是打着个性的旗帜,穿着稀奇古怪的服饰、议论着低俗书籍影视,审美观念完全与学校里面的美术教学内容背道而驰,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美术教育究竟出了哪些问题。
  误区一:重显性,轻隐性的功利主义。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往往觉得别人对本身的评价十分重要,特别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上级领导和社会对本身的评价主要依据是一种显性价值 ——升学率。“搞素质教育,连升学率都上不去,还有什么素质可谈?”于是,作为学校领导考虑学校的生存问题自然要把升学率放在首位。教育者如果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问题,只考虑到今年,明年将要发生的事情,那么不管你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口号喊得多么响亮,都是徒然。一个教育者,如果随时想到的都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又怎么会任美术欣赏这么重要的人文学科课程虚设呢?而且,当前的高中生,从早上5点多起床,一直忙到晚上11点,睡前有谁不希望来轻松的艺术享受?长此循环往复,我们的大学招收的又是一些什么样的学生?是全面发展的吗?是人格健全的吗?是懂得中国优秀文化的吗?是对各国文化了解并能包容的吗?美术文化会很好的延续吗?一个没有艺术气息的民族又会是怎样的呢?这些隐性的问题,答案不可能是肯定的,有的大学生,穿衣打扮连基本的配色知识都没有,有的大学生连中国画是什么都不懂……这不能不说是美术教育的失败?因此,笔者认为,轻视高中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性,甚至将其变为虚设,而只重视少数美术专业学生的升学,这是只注重显性的升学率价值而忽视隐性的人的培养的功利主义思想。
  误区二:重眼前,轻未来的功利主义。
  当前艺术专业院校或综合院校的艺术专业每年每生学费在1万元左右,且不断快速攀高,并没有考虑学生今后的出路问题,让更多的学生觉得考美术专业更容易。同时,此举迎合了高中部分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心理,他们认为考美术专业是上大学的捷径——美术专业门槛低,文化课要求低,而专业课的打分在某些人看来也是弹性很大的。所以“双差生”都可以想方设法来试一把。高中的教育者认为,只要学生能上大学,升学率就起来了,奖金就拿定了。在这里,学校,家长,教师看来事三盈的事,那又何乐而不为呢?但是,这几年大量的美术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已经非常凸显,究竟是学校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
  误区三:把美术想的过于高端,认为美术是一小群人的游戏。
  在笔者的教学中发现在对美术的认知当中,认为美术就是像毕加索、达芬奇那样的艺术家一样,站在画架前挥毫泼墨,作出旷世巨作。他们不明白其实美术是一种大众艺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处处充满了艺术。
  这光光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吗?笔者倒是认为这不光是学校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对美术的一种错误的认识。包含笔者在和其他科目的老师接触中,做为高中教师的他们也都是有着这么一种认知。而这时候问题又转回到了学校,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有个对美术的正确而理性的认识,那么这个误区将永远的存在下去。
  美术教育是一门技巧与精神思想并重的教育类型,美术绘画的技能基础教学以及人文艺术鉴赏教学二者统一于现代美术教育的整体内涵之中,共同构成了美术教学的基础。在高中美术教育中,我们除了要培养学生在绘画方面的能力,包含绘画技巧、色彩搭配等,还需要培养学生美术鉴赏的能力,尤其是人文素质以及艺术内涵感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平行学科只中寻找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知识与教育方式,即整合各学科优势,让学生积累足够的人文知识,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我、美术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美术创造性。
  高中美术教育有其独特的功能,其目标就是培养高中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需要对高中美术教育进行合理定位。详细地说,高中美术教育就应该以审美教育为中心,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念作为宗旨,以传授基础知识和技巧为基础,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思维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艺术的实用化、大众化以及社会化。长久以来,美术教育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拥有不可取代的优势。但这种作用不断的被错误地认知,因此造成高中美术教育在现实美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们应该改变本身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方式方法,实现当代艺术走进课堂,真正的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其他文献
在一次全国性语文教研活动中,与会代表们针对小语公开课中的文本深度解读现象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人认为,小语教学应该重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无需过分挖掘文本本身的深刻意义;有人认为文本深度解读本身,就是一种应有的良好阅读习惯,是应该且必须交给孩子们的阅读方法;还有人认为,孩子的天性在于单纯善良,一篇课文固然可以解读出深刻涵义,但对孩子而言,还是应该让他们多感受生活的美好一面,少去挖掘那些沉重与
[内容说明]  本文详细介绍了淮北市教研室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培养中学语文青年骨于教师的别样行动。其“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讲习所”,培训特色独具、方法灵活、效果显著,是安徽省内闻名的名师工程。本文从2000年活动的发起到优质培训资源的挖掘,从教师成长的专业理念到独有的培训特色,从教研意义的理解到教师队伍的建设,具体形象地进行了报告。十年来,“讲习所”培养的一大批语文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迅速成长,成了第八
【内容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入,考试改革也是必然。所以,只有顺应形势,努力研究各种题目中考命题的方向、规律,并有针对性地做好充分复习,才能保证中考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中考名著阅读考查命题研究  2009年广东省中考语文命题继续认真贯彻教育部基教司《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的精神,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综观广东省2007-2009年中考语文试卷,都较好地体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符
以前,我一直认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完整的:从新课导入到整体感知到局部分析到最后的课堂总结,环环相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掌握教师教授的知识点,同时能提升相应的能力。然而,一次校级公开课后,我发现自己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那次的公开课,上的是《范进中举》第二课时,前一课时主要完成了如下教学任务:简要介绍了作者、作品、科举制度;概括了文章主要情节;分角色朗读了课文。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分析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学习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还有利于帮组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
一条潺潺小溪,空明澄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莘莘学子谈起写作眉头紧锁,是因为写作之源头活水枯竭。作为新时代的语文老师,要将文学之涓涓细流导入学生心河,使学生心中的文学甘泉汩汩流淌。  第一股活水:勤于积累,巧妙借鉴的活水。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的飞跃。写作也是一样,欲出佳作精品,就必须从勤于积累开始。  积累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从文本中积累  课本
[内容摘要]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可以促使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提供平台,也能对教师起专业引领作用。而这三方面共同构成了校本教研的基本力量。可以这么说,从校本教学研究角度看,同课异构通过“异构”,给校本教研提供了三种必不可少的基本力量,反映了校本教研实质的一面。  [关键词]同课异构校本教研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同课异构是指不同教师以不同的设计构想或不同的教学策略上同一节课,在相互观
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教材,入语文课本的文言文绝大多数都是美文,即使像《山市》、《核舟记》这类文章,也值得学生仔细欣赏品味,但是现实中,语文课堂的文言文学习越来越乏味,美文无论怎么也“美”不起来,笔者认为美文更须语文味,教师要充当“厨师”将“好菜”烹饪让学生仔细品尝——“语文味”。  一、美文要巧译  勿庸置疑,文言文的翻译是必须的,只是在教学中,教师让翻译变的枯燥、机械(考试恐怕是罪魁祸首),学
【内容摘要】有效提问,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做到有效提問,应把握这几点:观察形势,把握时间点;所提问题应是重点问题;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力求所提问题带有趣味性;提问后应作鼓励性评价;恰当设置创新性问题。  【关键词】有效提问 重点问题 情感 趣味性 鼓励性 创新性  问,在我们的儿时,家长就积极引导我们去问,这对于我们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至关重要;同样,在课堂上,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提问起着无可替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无论是国际谈判、人生之路、平常小事,还是课堂教学都是如此。一个漂亮的、吸引人的开头既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使教学活动在上课伊始就进入有效甚至是高效状态。有人把导入称为“上弦”、“定调”,很形象地概括了它的作用。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上产生的,教师一登上讲台,有的学生就会很快调整心态,把注意力集中到听课方面来。但也有些学生不能很快完成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