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全国性语文教研活动中,与会代表们针对小语公开课中的文本深度解读现象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人认为,小语教学应该重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无需过分挖掘文本本身的深刻意义;有人认为文本深度解读本身,就是一种应有的良好阅读习惯,是应该且必须交给孩子们的阅读方法;还有人认为,孩子的天性在于单纯善良,一篇课文固然可以解读出深刻涵义,但对孩子而言,还是应该让他们多感受生活的美好一面,少去挖掘那些沉重与沉痛……凡此种种,体现的无不是当下语文教学的一种认知。面对这缤纷且杂乱的语文教学观,我以为,文本解读需要“深度”,更需要打通文本与学生的生命世界。
语文教师应从儿童视角进行文本“深度解读”,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从根本上关爱儿童生命,呵护儿童文化,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深度解读,关注儿童灵动的情感
儿童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充满了很多成人难以理解的情愫。这是因为儿童的情感是单纯的、感性的;而成人的情感是复杂的、理性的。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当宽容和呵护这种“童情”。但遗憾的是,在现实的课堂中,由于教师的成人化评价标准起了误导作用,使我们的儿童失却了最有生气的面庞、最有诗意的天性和最灵动的情感。
如一位一年级老师在上完《雨点》一课时,问孩子们:“如果你是一滴小雨点儿,你会去哪儿呢?”孩子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老师启发说:“比如我会飘到稻田上,给小稻秧浇浇水;再比如我会飘到小树上,给树叶擦擦灰尘;还可以说我飘到池塘里,在荷叶上滚来滚去,使荷叶更美。”于是,孩子们都顺着老师的思路往下说,都是说雨点的好处,把雨点的作用直白地说出来。只有一个孩子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老师,我觉得小雨点儿是天爷爷的眼泪,有一天,天爷爷看到有些地方老不下雨,很多人都渴死了。天爷爷就哭了,哭得好伤心好伤心。天爷爷的眼泪不断地流呀流,就救了好多人。”孩子的回答让我们感受到成人与儿童在情感上的巨大差异。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是理性的,牢记的是“雨点儿”的作用,其他孩子也学着老师的样,情感反而变得简单化了。而这个孩子把“雨点儿”看作是天爷爷的眼泪,从这一点上充分说明孩子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远远超过了老师的引导。其实,在孩子眼里,无论是花草树木,还是飞禽走兽,都禀赋着灵性,与人一样具有生命、具有思想、具有情感,而且还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教师要相信孩子,对儿童的帮助、指导、教育、引领,都只能是顺性而导,而不是越俎代庖,让儿童这份美好的感情成为生命世界中的一方绿洲,精神世界中的一片蓝天,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二、深度解读,关注文本和儿童生活的联系
从儿童学习语文的过程来看,只有将语文学习置于现实生活中,才能激发起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强烈的学习愿望。阅读教学如果脱离了生活,就会因过于抽象与理性而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不符合小学生乐于游戏的天性。而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来学习,不仅促进对文本的理解,而且极易牵动学生的心灵,学习效果不言而喻。例如下面《学会查无字词典》的教学片段:
师:爸爸和聪聪来到海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生:看见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了山崩地裂的声音。
师:你见过大海吗?回忆你见过的大海的样子,再读读这句话,想想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浪涛很大?
生1:我从“涌”感受到浪头一个接一个,后浪推前浪,浪涛真大啊!而且我亲眼看到过。
生2:我从“撞击”体会到的,因为浪涛很大、很有力,才会撞击。
生3:我从“发出山崩地裂的声音”这个词,仿佛听到了“轰——轰——轰——”,山倒塌,地开裂的声音,那浪头很高,很大,猛地摔下来,才会这么响。我听过这种声音。
师:你能想到哪些词来形容浪涛很大?
生:波涛滚滚、惊涛骇浪
师:能不能找到一个词,既表示波涛很大,又表示声音很响呢?
生:惊涛拍岸
《学会查无字词典》这课主要告诉学生学语文不光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教者让学生联系以前见过的大海的样子,展开有效的对话,学生如临其境,深刻理解“惊涛拍岸”,对话自如,活学活用。
三、深度解读,关注儿童对文本价值的理解误区
阅读教学中,我们追求个性化感悟,然而面对学生的个体感悟存在明显认知错误时我们老师应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他们在学习态度上的积极与大胆。但这种鼓励和肯定并不是没有原则的,它的原则在于老师还必须借助这种“不和谐音”给予巧妙的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价值取向与独特体验地统一,这才是我们教师所真正要做的。
一位教师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时,老师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你觉得当今社会上是需要白骨精这样的人,还是像孙悟空这样的人呢?进行讨论。安静的课堂一下子像炸开了锅,同学们都围在一起各抒己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我觉得当今社会上需要像孙悟空这样的人,越多越好。因为孙悟空为民除害,帮助了很多弱者,使弱者受到了保护。
生2:我同意他的看法。如果社会上多一些像孙悟空这样见义勇为的人,不但弱者受到保护,违法犯罪的现象也会大大减少。
生3:白骨精虽然百折不挠,但她心狠手辣。如果社会上多一些这样的人,天下就会大乱,弱者更加没有容身之处。
这违背社会价值观的问题,经过师生“探究”、“互动交流”,学生明白了这种严重违背社会道德和人性的勇敢,绝对不行。因此,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与文本偏离较远的认识后,教师不是一味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循循善诱,使学生的价值取向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儿童文化精神,实质上就是一种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精神,一种平等的精神,一种过程本身就是结果的非功利精神。我们要解读文本的深度不在于阅历是否丰富,而在于教师的解读有没有建立在学生当下生命的语言环境下,触摸到孩子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个地方。因此,儿童视角下,关注孩子情感的灵动性、关注文本价值的正确性、关注文本和儿童生活的联系,是从根本上关爱儿童生命、呵护儿童文化,是尊重儿童的天性,顺性而导的表现,让儿童在无拘无束、平等自由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生成智慧、增添才艺,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正是从这样的视角看,“儿童语文”才真正完全属于儿童,成为儿童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参考》2010年10期.
[2] 吴立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3] 李海林. “感悟”及其教学策略,《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11月.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竹西小学)
语文教师应从儿童视角进行文本“深度解读”,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从根本上关爱儿童生命,呵护儿童文化,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深度解读,关注儿童灵动的情感
儿童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充满了很多成人难以理解的情愫。这是因为儿童的情感是单纯的、感性的;而成人的情感是复杂的、理性的。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当宽容和呵护这种“童情”。但遗憾的是,在现实的课堂中,由于教师的成人化评价标准起了误导作用,使我们的儿童失却了最有生气的面庞、最有诗意的天性和最灵动的情感。
如一位一年级老师在上完《雨点》一课时,问孩子们:“如果你是一滴小雨点儿,你会去哪儿呢?”孩子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老师启发说:“比如我会飘到稻田上,给小稻秧浇浇水;再比如我会飘到小树上,给树叶擦擦灰尘;还可以说我飘到池塘里,在荷叶上滚来滚去,使荷叶更美。”于是,孩子们都顺着老师的思路往下说,都是说雨点的好处,把雨点的作用直白地说出来。只有一个孩子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老师,我觉得小雨点儿是天爷爷的眼泪,有一天,天爷爷看到有些地方老不下雨,很多人都渴死了。天爷爷就哭了,哭得好伤心好伤心。天爷爷的眼泪不断地流呀流,就救了好多人。”孩子的回答让我们感受到成人与儿童在情感上的巨大差异。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是理性的,牢记的是“雨点儿”的作用,其他孩子也学着老师的样,情感反而变得简单化了。而这个孩子把“雨点儿”看作是天爷爷的眼泪,从这一点上充分说明孩子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远远超过了老师的引导。其实,在孩子眼里,无论是花草树木,还是飞禽走兽,都禀赋着灵性,与人一样具有生命、具有思想、具有情感,而且还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教师要相信孩子,对儿童的帮助、指导、教育、引领,都只能是顺性而导,而不是越俎代庖,让儿童这份美好的感情成为生命世界中的一方绿洲,精神世界中的一片蓝天,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二、深度解读,关注文本和儿童生活的联系
从儿童学习语文的过程来看,只有将语文学习置于现实生活中,才能激发起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强烈的学习愿望。阅读教学如果脱离了生活,就会因过于抽象与理性而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不符合小学生乐于游戏的天性。而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来学习,不仅促进对文本的理解,而且极易牵动学生的心灵,学习效果不言而喻。例如下面《学会查无字词典》的教学片段:
师:爸爸和聪聪来到海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生:看见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了山崩地裂的声音。
师:你见过大海吗?回忆你见过的大海的样子,再读读这句话,想想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浪涛很大?
生1:我从“涌”感受到浪头一个接一个,后浪推前浪,浪涛真大啊!而且我亲眼看到过。
生2:我从“撞击”体会到的,因为浪涛很大、很有力,才会撞击。
生3:我从“发出山崩地裂的声音”这个词,仿佛听到了“轰——轰——轰——”,山倒塌,地开裂的声音,那浪头很高,很大,猛地摔下来,才会这么响。我听过这种声音。
师:你能想到哪些词来形容浪涛很大?
生:波涛滚滚、惊涛骇浪
师:能不能找到一个词,既表示波涛很大,又表示声音很响呢?
生:惊涛拍岸
《学会查无字词典》这课主要告诉学生学语文不光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教者让学生联系以前见过的大海的样子,展开有效的对话,学生如临其境,深刻理解“惊涛拍岸”,对话自如,活学活用。
三、深度解读,关注儿童对文本价值的理解误区
阅读教学中,我们追求个性化感悟,然而面对学生的个体感悟存在明显认知错误时我们老师应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他们在学习态度上的积极与大胆。但这种鼓励和肯定并不是没有原则的,它的原则在于老师还必须借助这种“不和谐音”给予巧妙的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价值取向与独特体验地统一,这才是我们教师所真正要做的。
一位教师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时,老师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你觉得当今社会上是需要白骨精这样的人,还是像孙悟空这样的人呢?进行讨论。安静的课堂一下子像炸开了锅,同学们都围在一起各抒己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我觉得当今社会上需要像孙悟空这样的人,越多越好。因为孙悟空为民除害,帮助了很多弱者,使弱者受到了保护。
生2:我同意他的看法。如果社会上多一些像孙悟空这样见义勇为的人,不但弱者受到保护,违法犯罪的现象也会大大减少。
生3:白骨精虽然百折不挠,但她心狠手辣。如果社会上多一些这样的人,天下就会大乱,弱者更加没有容身之处。
这违背社会价值观的问题,经过师生“探究”、“互动交流”,学生明白了这种严重违背社会道德和人性的勇敢,绝对不行。因此,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与文本偏离较远的认识后,教师不是一味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循循善诱,使学生的价值取向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儿童文化精神,实质上就是一种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精神,一种平等的精神,一种过程本身就是结果的非功利精神。我们要解读文本的深度不在于阅历是否丰富,而在于教师的解读有没有建立在学生当下生命的语言环境下,触摸到孩子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个地方。因此,儿童视角下,关注孩子情感的灵动性、关注文本价值的正确性、关注文本和儿童生活的联系,是从根本上关爱儿童生命、呵护儿童文化,是尊重儿童的天性,顺性而导的表现,让儿童在无拘无束、平等自由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生成智慧、增添才艺,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正是从这样的视角看,“儿童语文”才真正完全属于儿童,成为儿童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参考》2010年10期.
[2] 吴立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3] 李海林. “感悟”及其教学策略,《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11月.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竹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