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入,考试改革也是必然。所以,只有顺应形势,努力研究各种题目中考命题的方向、规律,并有针对性地做好充分复习,才能保证中考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中考名著阅读考查命题研究
2009年广东省中考语文命题继续认真贯彻教育部基教司《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的精神,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综观广东省2007-2009年中考语文试卷,都较好地体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着重考查学生在积累基础上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突出试题内容的人文精神,加强了对探索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
名著阅读从2007年开始,已成为了我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的“常客”,下面就近三年来,该题型的命题进行粗浅的研究,归纳如下:
一、考纲要求
中考名著阅读部分主要考查考试大纲推荐的初中生语文新课标必读的名著作品,广东中考考纲的考试内容和要求为:
1.了解本大纲推荐阅读文学名著的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了解本大纲推荐阅读文学名著的基本内容,能根据具体要求进行概述;
3.初步欣赏文学名著的艺术特色,能结合具体语段作简单分析;
4.能具体说出自己阅读文学名著的体验,并就作品具体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权重和题型
从权重和题型看,近三年的名著阅读试题在全卷的地位稳固,该题型由2007-2008年的三小题变为2009年的两小题,题量虽然减少了,但是分值仍然为8分,约占总分的7%。题型进一步主观化,客观题逐步取消。如:2009年广东省中考名著阅读就取消了填空题。
三、命题规律
从近三年中考涉及到名著阅读的试题看,广东省命题热点包括以下内容:
1.文学常识类:名著作品、作家、国籍、代表作以及主要人物和相关故事情节。如:2007、2008年广东省中考名著阅读第1小题。
2.情节概述类
(1)简要概述文段的情节或主要内容。如:2008年广东省中考名著阅读第2小题。
(2)简要概述所选文段以外的相关情节或主要内容。如:2007年广东省中考名著阅读第2小题。
3.艺术特色类(语言特色):赏析语言特点及创作艺术手法等。如:2007年广东省中考名著阅读第3小题。
4.人物评价类:根据文段提供的人物描写和情节描写,概括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对人物进行评价等。如:2008-2009年广东省中考名著阅读第3,第2小题。
5.主题探究类:能根据文段情节并结合作品内容,探究作品的主题思想,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等。
6.感悟体验类:根据对作品内容的现解,结合文段情节,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看法等。
四、发展趋势
综观近三年广东中考关于名著阅读的命题,预计2010年的命题会有如下趋势:一是有关名著知识类的填空题会逐渐淡出。二是简答形式的题将会成为2010年中考的热点。这类题既可以考查作品、人物、情节、特色,还可以从考生的感想、体会的角度来反馈对名著的了解情况。三是图表卡片形式的题会逐渐成为考查名著知识的重要方式。一个图表既可以考查多部名著知识,也可以反馈考生阅读名著的心得体会,考查角度较广。在课标要求下,这一题型有望成为今后几年中考的一大热点。四是上述的第1、2、3、4类都考查过,2010年中考名著阅读更应该关注第5、6两类的考查。五是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交替出现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这是名著阅读考查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趋势。
五、解题策略
要解答好中考名著阅读题,在复习中要从如下几方面去下工夫,才能在考试更有把握。
1.感悟名著价值,增加文化底蕴。文学名著是社会的大百科全书,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的艺术特色无疑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假如我们能长期坚持阅读,那一定能潜移默化,这就能增加我们的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2.讲究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阅读经典名著要用心灵去读,把握其要旨,再现其形象,吸纳其精髓。常见的阅读方法有:读好书的序跋、目录、后记,了解作者及书的背景等;精读与略读结合;写读书笔记,制作读书卡片,写批注等。
3.开阔阅读视野,扩大阅读效果。走出书本,开阔视野,多参加一些活动。如读书报告会、文艺墙报等。交流读书心得,不断加强阅读的效果。
4.认真梳理归纳,准确识记要素:对12部名著进行提纲挈领地梳理和归纳。知识要点包括:①名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名著的主要情节内容;③名著的人物形象意义;④名著的主题思想;⑤名著的语言风格;⑥阅读名著的心得体会等。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复习,才能在考查时灵活运用。
5.审视题型特点,全面准确作答。名著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可设题的方面与角度也实在太多,因此对于初中生一般考查的角度都比较小,因此考生一定要审清题目的设问角度,同时可以在平时认真熟悉一般的题型特点,掌握常规的方法,这样才能融会贯通,答到实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考不同。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考试改革也正“热火朝天”。教师们应当把握中考命题的趋势,改进教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力争在2010年的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学通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2007.
[2] 初中总复习. 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2008.
[3] 中考必备. 广州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园洲中学)
【关键词】中考名著阅读考查命题研究
2009年广东省中考语文命题继续认真贯彻教育部基教司《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的精神,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综观广东省2007-2009年中考语文试卷,都较好地体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着重考查学生在积累基础上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突出试题内容的人文精神,加强了对探索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
名著阅读从2007年开始,已成为了我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的“常客”,下面就近三年来,该题型的命题进行粗浅的研究,归纳如下:
一、考纲要求
中考名著阅读部分主要考查考试大纲推荐的初中生语文新课标必读的名著作品,广东中考考纲的考试内容和要求为:
1.了解本大纲推荐阅读文学名著的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了解本大纲推荐阅读文学名著的基本内容,能根据具体要求进行概述;
3.初步欣赏文学名著的艺术特色,能结合具体语段作简单分析;
4.能具体说出自己阅读文学名著的体验,并就作品具体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权重和题型
从权重和题型看,近三年的名著阅读试题在全卷的地位稳固,该题型由2007-2008年的三小题变为2009年的两小题,题量虽然减少了,但是分值仍然为8分,约占总分的7%。题型进一步主观化,客观题逐步取消。如:2009年广东省中考名著阅读就取消了填空题。
三、命题规律
从近三年中考涉及到名著阅读的试题看,广东省命题热点包括以下内容:
1.文学常识类:名著作品、作家、国籍、代表作以及主要人物和相关故事情节。如:2007、2008年广东省中考名著阅读第1小题。
2.情节概述类
(1)简要概述文段的情节或主要内容。如:2008年广东省中考名著阅读第2小题。
(2)简要概述所选文段以外的相关情节或主要内容。如:2007年广东省中考名著阅读第2小题。
3.艺术特色类(语言特色):赏析语言特点及创作艺术手法等。如:2007年广东省中考名著阅读第3小题。
4.人物评价类:根据文段提供的人物描写和情节描写,概括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对人物进行评价等。如:2008-2009年广东省中考名著阅读第3,第2小题。
5.主题探究类:能根据文段情节并结合作品内容,探究作品的主题思想,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等。
6.感悟体验类:根据对作品内容的现解,结合文段情节,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看法等。
四、发展趋势
综观近三年广东中考关于名著阅读的命题,预计2010年的命题会有如下趋势:一是有关名著知识类的填空题会逐渐淡出。二是简答形式的题将会成为2010年中考的热点。这类题既可以考查作品、人物、情节、特色,还可以从考生的感想、体会的角度来反馈对名著的了解情况。三是图表卡片形式的题会逐渐成为考查名著知识的重要方式。一个图表既可以考查多部名著知识,也可以反馈考生阅读名著的心得体会,考查角度较广。在课标要求下,这一题型有望成为今后几年中考的一大热点。四是上述的第1、2、3、4类都考查过,2010年中考名著阅读更应该关注第5、6两类的考查。五是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交替出现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这是名著阅读考查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趋势。
五、解题策略
要解答好中考名著阅读题,在复习中要从如下几方面去下工夫,才能在考试更有把握。
1.感悟名著价值,增加文化底蕴。文学名著是社会的大百科全书,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的艺术特色无疑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假如我们能长期坚持阅读,那一定能潜移默化,这就能增加我们的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2.讲究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阅读经典名著要用心灵去读,把握其要旨,再现其形象,吸纳其精髓。常见的阅读方法有:读好书的序跋、目录、后记,了解作者及书的背景等;精读与略读结合;写读书笔记,制作读书卡片,写批注等。
3.开阔阅读视野,扩大阅读效果。走出书本,开阔视野,多参加一些活动。如读书报告会、文艺墙报等。交流读书心得,不断加强阅读的效果。
4.认真梳理归纳,准确识记要素:对12部名著进行提纲挈领地梳理和归纳。知识要点包括:①名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名著的主要情节内容;③名著的人物形象意义;④名著的主题思想;⑤名著的语言风格;⑥阅读名著的心得体会等。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复习,才能在考查时灵活运用。
5.审视题型特点,全面准确作答。名著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可设题的方面与角度也实在太多,因此对于初中生一般考查的角度都比较小,因此考生一定要审清题目的设问角度,同时可以在平时认真熟悉一般的题型特点,掌握常规的方法,这样才能融会贯通,答到实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考不同。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考试改革也正“热火朝天”。教师们应当把握中考命题的趋势,改进教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力争在2010年的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学通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2007.
[2] 初中总复习. 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2008.
[3] 中考必备. 广州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园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