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可以促使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提供平台,也能对教师起专业引领作用。而这三方面共同构成了校本教研的基本力量。可以这么说,从校本教学研究角度看,同课异构通过“异构”,给校本教研提供了三种必不可少的基本力量,反映了校本教研实质的一面。
[关键词]同课异构校本教研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同课异构是指不同教师以不同的设计构想或不同的教学策略上同一节课,在相互观课的比较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同课异构大概包括下面五个环节:根据需要,确定主题;独立钻研,拟定方案;集体研讨,确定方案;实施教学,集中听课’评价反思,总结提高。在这五个环节中同课异构显示出它的“异”样力量,对校本教研起着非同一般的影响。
一、同课异构活动促发教师进行自我反思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同课异构活动既能促发参与同课异构的执教者,也能促发其他参与者进行反思。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1.教学前反思
同课异构的第二环节“独立钻研,拟定方案”要求参与同课异构的每位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先拟订各自最为满意的设计方案。因为这相当子一次比赛,到下一环节“集体研讨”时,都要把自己独立完成的教学设计方案拿出来亮一亮。所谓有压力就有动力嘛,老师们一定会全面反思自己及其他老师的教学,竭力找出与其他老师上课时的不同点,以此来突出自己教学的特点和风格;而在第三环节“集体研讨,确定方案”,老师们就会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了解同伴,进一步对比彼此,反思自己原来拟定方案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备下一步的改进。
2.教学中反思
同课异构的第四环节“实施教学,集中听课”中老师们用心听取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随着课堂的演绎,随时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其中可反思成功之处如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等等,详略得当地记录下来;也可反思不足之处,这可成为今后教学上的教训,让自己少走弯路等,或可反思学生创新之处,如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等,这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这些反思内容与一般的课堂反思相似,只是因为“异构”,针对的是同一教学内容,具有可比性,反思内容变得更多,显得更深刻了。当然这更是执教者反思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
3.教学后反思
经过了同课异构的第五环节“评价反思,总结提高”,在上课实践之后,每种教学方案自有其闪光点或可商榷之处,这时就是执教者反思最深刻的时候了。面对同一教学内容,对于教材的理解与把握、环节的安排与设计、活动的选择与组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等各方面,孰优孰劣通过比较就可一目了然。当然其他听评课的老师也看到不同的课堂模式,通过对比也会发现新的教学方法和存在的问题,也可更好比较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继而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由此进行反思。并最终打开自己的教学思路,形成自己个人的教学风格。这样的反思,是积极的、有益的、具有创造性的。更是一种值得提倡的集体反思。
同课异构让老师们有了更多向别人学习和全面审视自己教学的机会,能最大范围促发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反思。
二、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提供了平台
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是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合作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也可以去帮助其他老师,实现同伴之间的互助。同课异构活动的多个环节就为老师们的互助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同课异构第三环节“集体研讨,确定方案”,是在每位教师设计好自己较为满意的教学方案之后进行集体讨论最终确定几个方案。此时大家就文本解读、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运用等方面展开毫无保留的研讨。于是,老师们在同伴的帮助下会使理解逐渐全面,思考逐渐深刻。思路逐渐清晰;日本教育学会会长佐藤学教授说: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是。敞开每一间教室的大门,相互评论,连续改进。在第四环节“实施教学,集中听课”中听课者在比较不同的“异构”课中,看到双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不同角度领略了不同的机智、教学智慧,如各具特色的导人、切人、处理突发事件等等,在这比较中会拓宽听课者的教学思路,这可以说是一种间接的同伴帮助;至于第五环节“评价反思,总结提高”,执教老师根据其他老师的评课、建议,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更为优化的“再教设计”以备再上课。其中如教法的创新、组织教学方面的新招等常常是同伴多年的宝贵教学经验。这种帮助弥足珍贵。
特別要提出的是,同课异构活动中若与水平高的老师同台异构,则其实就是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之一——师傅带徒弟。能与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同课异构,则能受惠于老师的传、帮、带,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这种同伴的帮助作用是最直接的,最显效果的。而其他参与者也可侧面从优秀教师的一个提示、几点建议中,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习惯以至教学品质和境界,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帮助甚至可以说是起到了“催熟剂”的作用。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互助,为每位教师提供有了更多向别人学习的机会,能获得来自更多同伴的帮助,受益无穷。
三、同课异构活动能对教师起不同形式的专业引领作用
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校本教研质量的重要保障。专业引领一是靠专家、学者(包括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等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如教学现场指导等,属于显性的专业引领。二是靠教师自觉学习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属于隐性的专业引领。在同课异构不同环节能获得这两种形式的专业引领。 1.显性的专业引领
实践证明,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设计)、听课(观察)、评课(总结)等,对教师帮助最大,其中的专业引领作用不言而喻。同课异构也可以与校外专业教研人员“异构”,而如果与校内的比自己教学水平高的老师同课异构,则包括其他参与者即可从专业研究人员或高水平同伴(也是另一种意义的“专业研究人员”)中获得难道的教学现场指导;同课异构的第一、三及第五环节,教研组有可能会组织老师们对课程标准的讨论以及一些教育规律的探讨,一些优秀老师或是专业教研人员的直接参与,他们的真知灼见,对于所有其他老师必有着一个专业引领的作用。
2.隐性的专业引领
在同课异构第一环节,学校布置确定主题的任务时,若要求教师从教改热点去确定,那么任务布置后教师势必会主动关心与课改有关的热点,从而自觉学习新课标等专业理论知识,那老师们就是受到隐陸专业引领了。同课异构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其实就是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课程内容的一个再开发的过程。而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氛围的营造,有些学校会要求教学设计必须有“理论依据”这一项。那么,教师不主动参阅新课标、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是设计不出来的,所以教师们也必主动去学习钻研相关知识,这时也即再一次接受了隐性的专业引领;所有参与同课异构的老师通过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尤其是研究优秀教师或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会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这也是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这又是一种隐陸的专业引领啊。
汕头教研室副主任林荣秋特级教师去年在潮阳明光学校执教《留下真情善意留住美好高雅》,内容是关于语言运用题中的“留言”,当时我也正好给学生讲授了一节《留言》。(很荣幸,这是另一种意义的“同课异构”。)讲完后的第二天我就去听了林老师的课。课听完了,我才发现,确实差距是大呀,其中有几处对我触动极大。林老师设计目标有一项:努力使留言触及读者心灵,让自己和读者在心动、激动和感动中走向正气、大气和豪气;还有一个环节“共享留言温暖你我”,引用了学生身边真实、温情又大雅的留言——潮阳实验学校游昌志校长的留言、教师节老师收到的贺卡留言;“温馨提醒”环节的“我们需要什么?感悟真善美,内化真善美,表达真善美……给学生提出的目标:留心,留情。情欲信,辞欲巧。最后他自己在课堂的真心留言。原来在上复习课的时候,我只满足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对于情感熏陶、人文素养的培养好像认为在复习课是很难渗透的。像上这节课我只传授给学生留言的主要特点、类型,让学生掌握留言的基本方法等。聆听了林老师的课,我就像上了一节新课程渗透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专业培训课。回到学校后,我迫不及待地翻起了《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自觉学习有关“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全面和谐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发现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中外现代教育理论。这一次的隐性专业引领对我整个的语文复习课教学观冲击力可谓不小啊。
其实几年前我们就开始在进行同课异构了,只是没有真正用这个提法而已。我们学校的两个汕头市公开课《“一材多用”的方法》《现代文阅读,句义》,汕头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奖课例《窗》《寒风吹彻》都是全体语文老师在接受任务后,围绕同一内容,自拟方案,试上课。集体交流、讨论及反思,然后总结提高。最后集中了语文组全体老师的智慧之后推出去的。我们语文组在这几次活动之后,逐渐培养起反思、学习的习惯,团结合作,以老带新,再加上区、市两级教研员的悉心指引,我们组教研氛围浓厚,成绩骄人,这不能不说是同课异构的作用呀。
由上可知,“同课异构”这项活动反映了校本教研实质的一面:通过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让全体教师踏踏实实地经历了“寻找主题——理解教材——独立设计——集体研讨——比较创新——课堂实践——总结提升”校本教研过程,它有力促进了教师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为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师在其中也受到了不同形式与程度的专业引领。也就是说,同课异构“异构”出不一般的三种力量,而这三股“异”样的力量正是校本教研所必需的,基本的力量。可以这么说,在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中,从校本教学研究角度看,同课异构应是最“给力”的。
[参考文献]
[1]刘良华,《校本教学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杜,
[Z]吴永军,《校本教学研究设计》,
[3]崔允澈,《中国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丛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杨九俊、吴永军,《走向校本发展》,江苏教育出版社,
[5]叶平,《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项目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湖北新课改网。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潮阳黄图盛中学)
[关键词]同课异构校本教研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同课异构是指不同教师以不同的设计构想或不同的教学策略上同一节课,在相互观课的比较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同课异构大概包括下面五个环节:根据需要,确定主题;独立钻研,拟定方案;集体研讨,确定方案;实施教学,集中听课’评价反思,总结提高。在这五个环节中同课异构显示出它的“异”样力量,对校本教研起着非同一般的影响。
一、同课异构活动促发教师进行自我反思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同课异构活动既能促发参与同课异构的执教者,也能促发其他参与者进行反思。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1.教学前反思
同课异构的第二环节“独立钻研,拟定方案”要求参与同课异构的每位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先拟订各自最为满意的设计方案。因为这相当子一次比赛,到下一环节“集体研讨”时,都要把自己独立完成的教学设计方案拿出来亮一亮。所谓有压力就有动力嘛,老师们一定会全面反思自己及其他老师的教学,竭力找出与其他老师上课时的不同点,以此来突出自己教学的特点和风格;而在第三环节“集体研讨,确定方案”,老师们就会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了解同伴,进一步对比彼此,反思自己原来拟定方案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备下一步的改进。
2.教学中反思
同课异构的第四环节“实施教学,集中听课”中老师们用心听取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随着课堂的演绎,随时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其中可反思成功之处如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等等,详略得当地记录下来;也可反思不足之处,这可成为今后教学上的教训,让自己少走弯路等,或可反思学生创新之处,如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等,这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这些反思内容与一般的课堂反思相似,只是因为“异构”,针对的是同一教学内容,具有可比性,反思内容变得更多,显得更深刻了。当然这更是执教者反思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
3.教学后反思
经过了同课异构的第五环节“评价反思,总结提高”,在上课实践之后,每种教学方案自有其闪光点或可商榷之处,这时就是执教者反思最深刻的时候了。面对同一教学内容,对于教材的理解与把握、环节的安排与设计、活动的选择与组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等各方面,孰优孰劣通过比较就可一目了然。当然其他听评课的老师也看到不同的课堂模式,通过对比也会发现新的教学方法和存在的问题,也可更好比较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继而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由此进行反思。并最终打开自己的教学思路,形成自己个人的教学风格。这样的反思,是积极的、有益的、具有创造性的。更是一种值得提倡的集体反思。
同课异构让老师们有了更多向别人学习和全面审视自己教学的机会,能最大范围促发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反思。
二、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提供了平台
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是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合作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也可以去帮助其他老师,实现同伴之间的互助。同课异构活动的多个环节就为老师们的互助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同课异构第三环节“集体研讨,确定方案”,是在每位教师设计好自己较为满意的教学方案之后进行集体讨论最终确定几个方案。此时大家就文本解读、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运用等方面展开毫无保留的研讨。于是,老师们在同伴的帮助下会使理解逐渐全面,思考逐渐深刻。思路逐渐清晰;日本教育学会会长佐藤学教授说: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是。敞开每一间教室的大门,相互评论,连续改进。在第四环节“实施教学,集中听课”中听课者在比较不同的“异构”课中,看到双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不同角度领略了不同的机智、教学智慧,如各具特色的导人、切人、处理突发事件等等,在这比较中会拓宽听课者的教学思路,这可以说是一种间接的同伴帮助;至于第五环节“评价反思,总结提高”,执教老师根据其他老师的评课、建议,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更为优化的“再教设计”以备再上课。其中如教法的创新、组织教学方面的新招等常常是同伴多年的宝贵教学经验。这种帮助弥足珍贵。
特別要提出的是,同课异构活动中若与水平高的老师同台异构,则其实就是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之一——师傅带徒弟。能与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同课异构,则能受惠于老师的传、帮、带,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这种同伴的帮助作用是最直接的,最显效果的。而其他参与者也可侧面从优秀教师的一个提示、几点建议中,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习惯以至教学品质和境界,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帮助甚至可以说是起到了“催熟剂”的作用。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互助,为每位教师提供有了更多向别人学习的机会,能获得来自更多同伴的帮助,受益无穷。
三、同课异构活动能对教师起不同形式的专业引领作用
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校本教研质量的重要保障。专业引领一是靠专家、学者(包括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等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如教学现场指导等,属于显性的专业引领。二是靠教师自觉学习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属于隐性的专业引领。在同课异构不同环节能获得这两种形式的专业引领。 1.显性的专业引领
实践证明,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设计)、听课(观察)、评课(总结)等,对教师帮助最大,其中的专业引领作用不言而喻。同课异构也可以与校外专业教研人员“异构”,而如果与校内的比自己教学水平高的老师同课异构,则包括其他参与者即可从专业研究人员或高水平同伴(也是另一种意义的“专业研究人员”)中获得难道的教学现场指导;同课异构的第一、三及第五环节,教研组有可能会组织老师们对课程标准的讨论以及一些教育规律的探讨,一些优秀老师或是专业教研人员的直接参与,他们的真知灼见,对于所有其他老师必有着一个专业引领的作用。
2.隐性的专业引领
在同课异构第一环节,学校布置确定主题的任务时,若要求教师从教改热点去确定,那么任务布置后教师势必会主动关心与课改有关的热点,从而自觉学习新课标等专业理论知识,那老师们就是受到隐陸专业引领了。同课异构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其实就是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课程内容的一个再开发的过程。而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氛围的营造,有些学校会要求教学设计必须有“理论依据”这一项。那么,教师不主动参阅新课标、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是设计不出来的,所以教师们也必主动去学习钻研相关知识,这时也即再一次接受了隐性的专业引领;所有参与同课异构的老师通过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尤其是研究优秀教师或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会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这也是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这又是一种隐陸的专业引领啊。
汕头教研室副主任林荣秋特级教师去年在潮阳明光学校执教《留下真情善意留住美好高雅》,内容是关于语言运用题中的“留言”,当时我也正好给学生讲授了一节《留言》。(很荣幸,这是另一种意义的“同课异构”。)讲完后的第二天我就去听了林老师的课。课听完了,我才发现,确实差距是大呀,其中有几处对我触动极大。林老师设计目标有一项:努力使留言触及读者心灵,让自己和读者在心动、激动和感动中走向正气、大气和豪气;还有一个环节“共享留言温暖你我”,引用了学生身边真实、温情又大雅的留言——潮阳实验学校游昌志校长的留言、教师节老师收到的贺卡留言;“温馨提醒”环节的“我们需要什么?感悟真善美,内化真善美,表达真善美……给学生提出的目标:留心,留情。情欲信,辞欲巧。最后他自己在课堂的真心留言。原来在上复习课的时候,我只满足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对于情感熏陶、人文素养的培养好像认为在复习课是很难渗透的。像上这节课我只传授给学生留言的主要特点、类型,让学生掌握留言的基本方法等。聆听了林老师的课,我就像上了一节新课程渗透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专业培训课。回到学校后,我迫不及待地翻起了《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自觉学习有关“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全面和谐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发现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中外现代教育理论。这一次的隐性专业引领对我整个的语文复习课教学观冲击力可谓不小啊。
其实几年前我们就开始在进行同课异构了,只是没有真正用这个提法而已。我们学校的两个汕头市公开课《“一材多用”的方法》《现代文阅读,句义》,汕头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奖课例《窗》《寒风吹彻》都是全体语文老师在接受任务后,围绕同一内容,自拟方案,试上课。集体交流、讨论及反思,然后总结提高。最后集中了语文组全体老师的智慧之后推出去的。我们语文组在这几次活动之后,逐渐培养起反思、学习的习惯,团结合作,以老带新,再加上区、市两级教研员的悉心指引,我们组教研氛围浓厚,成绩骄人,这不能不说是同课异构的作用呀。
由上可知,“同课异构”这项活动反映了校本教研实质的一面:通过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让全体教师踏踏实实地经历了“寻找主题——理解教材——独立设计——集体研讨——比较创新——课堂实践——总结提升”校本教研过程,它有力促进了教师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为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师在其中也受到了不同形式与程度的专业引领。也就是说,同课异构“异构”出不一般的三种力量,而这三股“异”样的力量正是校本教研所必需的,基本的力量。可以这么说,在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中,从校本教学研究角度看,同课异构应是最“给力”的。
[参考文献]
[1]刘良华,《校本教学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杜,
[Z]吴永军,《校本教学研究设计》,
[3]崔允澈,《中国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丛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杨九俊、吴永军,《走向校本发展》,江苏教育出版社,
[5]叶平,《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项目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湖北新课改网。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潮阳黄图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