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争议决定权的分配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商事仲裁的顺利进行需以仲裁庭具有管辖权作为前提条件,在当事人管辖权存在异议时,确定仲裁庭有无管辖权就很有必要。管辖权争议决定权的主体一般为法院及仲裁庭,二者决定权的行使对仲裁程序的进行有不同影响。因此,应当对仲裁庭及法院的决定权行使顺序进行合理的分配,以保证仲裁的公正及高效。
  管辖权争议通常包括仲裁协议的成立、效力以及范围的争议,不同的管辖权争议具有不同的性质,对当事人的影响也不同,为了仲裁争议的迅速解决,法院没有必要对所有的管辖权争议都行使管辖权,应区分不同管辖权争议,授予法院和仲裁庭不同的决定权。
  仲裁庭的决定权行使具有积极效果和消极效果。积极效果允许仲裁庭决定其自身是否管辖权。根据消极效果,仲裁庭若行使决定权,可以排除法院的决定权,在法院进行事后审查期间,仲裁庭可继续对案件实体问题进行审理。各国立法普遍承认决定权的积极效果,但对于消极效果,各国则存在较大分歧。积极效果和消极效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承认并区分积极效果和消极效果有利于立法对法院和仲裁庭决定权的分配。
  在仲裁庭做出管辖权决定后,法院出于监督的目的,可以对仲裁庭的决定进行审查,以确保所做决定的正确。审查标准分为重新审查及最低限度审查,各国法院在实践中采取的标准不统一。考虑到管辖权争议的特点,对于不同的管辖权争议,法院应当采取不同的审查标准。若仲裁庭做出无管辖权决定,法院同样需要进行事后审查,无论当事人的管辖权争议为何,法院都应当采取重新审查的标准,以纠正仲裁庭可能存在的错误决定,充分保护当事人进行仲裁的权利。
  在实践中,当事人常常通过协议授予仲裁庭最终的决定权,以排除法院的事后审查,各国法大多认可当事人达成的这类协议,限制法院审查权的行使。为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法院应当将这类协议视为仲裁协议予以执行。当事人若达成此类协议,应视为其已放弃对法院事后审查的请求权,仲裁庭应享有排他的决定权,在仲裁庭做出管辖权决定之后,按照“一裁终局”的要求,法院不得对仲裁庭的决定进行事后审查。
其他文献
密级:公开中图分类号:B849?全日制□非全日制硕士学位论文(专业学位)论文题目:不合规任务对角色内绩效的影响:主管支持感和成长需求强度的调节作用作者姓名:章敏华专业学位类别:管理学专业学位领域:应用心理研究方向:组织行为与管理心理?
学位
长期以来,国有经济一直是全球经济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晚近,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强劲发展,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大型国有企业数量也呈快速上升之势。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快速崛起,更是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诸多争议。美欧等国家纷纷推动国有企业规制国际造法,以应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对跨境贸易流动所产生的影响和对原有规则提出的挑战。  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将国际贸易协定中的国有企业国际规制
学位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呈现出鲜明的平台化发展方向,电子商务平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学界对电子商务平台的法律定位争议颇大,尚未形成公认的见解。在《电子商务法》起草过程中,如何确定电子商务平台的法律地位,亦成为重大争议问题。该立法草案在两次审议时,均有全国人大常委呼吁强化电子商务平台对消费者的法律责任。因此,厘清电子商务平台的法律定位,尤其是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者的法律联系,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对
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相关规则尚未成型,争议依旧停留在电子商务,尤其是数字化产品,究竟应归属于《关税贸易总协定》(GATT)还是《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或者另辟蹊径单独针对电子商务制定一套全新规则。2017年12月13日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部长大会上对于电子商务仍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并继续维持对电子传输的零关税。鉴于此,笔者思考,电子商务发展已今非昔比,从美国博彩案即可看出,新兴技术的
区域贸易安排之中如何适用保障措施一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问题,区域贸易安排成员在实施WTO保障措施时能否排除其他区域贸易伙伴?区域贸易伙伴相互之间是否可以保留适用保障措施?不仅WTO协定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具体的争端解决实践也没有给予澄清。如何化解GATT第24条的歧视性与《保障措施协定》第2.2条的非歧视性之间的矛盾,是解决区域贸易安排之中如何适用保障措施的关键。  首先,对于“区域贸易安排成员在实施
在气候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环境产品兼具贸易与环境两项属性,对于实现环境、贸易、发展的“三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二十年来,环境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但相应的国际规制仍然处于空白状态。  2001年举行的WTO多哈部长级会议中,成员一致同意将减少或消除环境产品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纳入谈判范围,使得环境产品的国际规制纳入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日程。然而多哈回合环境产品议题
二十一世纪初以来,在国际投资法领域,理论界与实务界就义务遵守条款的适用范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然而,决定义务遵守条款是否能适用于合同义务仅仅是投资者援引义务遵守条款中的一个条件。即使义务遵守条款包括了对投资有关的合同义务的保护,还需要确定此与投资有关的合同义务的当事人的范围。本文详细阐述了以上问题的两个方面,即“母公司投资者援引义务遵守条款的主体资格问题”与“次国家实体的行为能否归因于东道国问题”。
2016年8月29日,江苏省高级人民院对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诉南京嵩旭科技有限公司垄断纠纷管辖权异议案作出的终审裁定再一次引起了学术界和司法实践界对反垄断纠纷可仲裁性问题的热议,在该案中,江苏省高院裁定反垄断纠纷不可仲裁,因为垄断纠纷往往涉及公共利益,我国法律亦未明确规定垄断纠纷是否可以仲裁,故不能将原有的仲裁协议作为确定管辖的依据。江苏省高院作出了一个看似符合中国法律背景的裁定,但裁定理由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严格按照属地管辖原则适用本国反垄断法已经不能达到有效保护本国竞争的目的。各国都希望能尽可能地维护本国市场的有效竞争以及本国相关的利益,但是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国家间管辖权的冲突。对此,国际法上以及存在了若干理论用以解决这个问题。美国率先提出了效果原则作为其域外管辖权的依据,但在最初形成时期,多数国家对此明确表示反对。经过长期实践,效果原则已经被多数国家所采纳,并且在其各
学位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移动污染源现已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严重地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生产活动,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治理移动污染源需要有适应新形势的法律依据。  美国从1955年开始了空气污染控制立法,从此之后,经历了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完善阶段的多次修订,现已形成一个完善的空气污染控制体系。  机动车是最主要的移动污染源,它数量众多、在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