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相当一部分学者指出,传统中华法系直至其解体为止都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认为中国古代的法律是诸多部门法的混合,没有具体区分刑法、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法律。其实他们的观点是很不准确的。其一,多数学者只是注重对于古代律进行研究,重点对比中国古代民法与刑法的关系,因而容易进入误区。其二,他们通常也认为中国古代的法律就是律,而忽视对其他法律存在形式的研究,同时即使研究也不认为它们是法律。这种观点十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当一部分学者指出,传统中华法系直至其解体为止都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认为中国古代的法律是诸多部门法的混合,没有具体区分刑法、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法律。其实他们的观点是很不准确的。其一,多数学者只是注重对于古代律进行研究,重点对比中国古代民法与刑法的关系,因而容易进入误区。其二,他们通常也认为中国古代的法律就是律,而忽视对其他法律存在形式的研究,同时即使研究也不认为它们是法律。这种观点十分片面。中国古代律只是法律的存在形式之一,古代尚有其他法律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令。因此若想探究中国古代法律,就必须深入研究古代律令。探讨中国古代刑法与行政法的关系变迁,其中心就要钻研中国古代律令关系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法律其实在长时间以内是区分行政法与刑法的。先秦及秦,刑法与行政法都已经存在,但形式没有定格。而到了两汉时期,由于律与令在制定程序和规定内容上如出一辙,再加上律令数量众多,导致了汉代法律的混同不分,刑政合一,比较接近于“诸法合体”的形式。而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则出现变化。首先,律令在制定上就开始分离,律开始形成体系化的法典,令也逐步独立,不再起着补充律的作用。其次,在规定内容上,律开始逐渐规定刑事内容,而令则逐步趋向于规定非刑事内容,并且逐步开始大量规定行政内容,律令开始产生了分野,由此古代刑法与行政法也开始分野。而到了唐朝时期,律与令基本完成了分野。此时随着《唐律疏议》的颁布,中国古代基本形成了完善之刑法。而唐令制度也逐渐发达,并且逐步规定行政内容,开始形成完善之行政法,由是中国古代刑法与行政法也基本完成分野。唐代之所以基本完成律令分野,其原因之一就是政治制度逐渐完善,并且体现在唐令之中,促进唐令的行政化,从而与刑律分野。另外,唐令也基本继承了隋朝的发展成果。其实隋代律令制度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刑法与行政法也加速分野,为唐朝律令制度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本文力图从律令关系角度去分析中国古代刑法与行政法的分野。研究理由基于以下三点:第一,律与令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法律系统,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刑法与行政法的关系,不可避免地要研究律令关系,故日本学者才会称“中华法系”为“律令法系”。第二,之前学者虽研究过律令关系,但是并未结合刑法与行政法的关系进行全面探究,因而很难全面掌握中国古代法律的性质。因此本文以律令关系为中心将刑法与行政法结合在一起探究,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前人研究的不足。第三,律与令由混同到不断分野的发展,促进了刑法与行政法的分野,推动中国古代法治的发展与完善,促使中国古代法律不断走向成熟,是研究中国古代法律演变历程的重要内容。
其他文献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不协调的区域经济,会很大程度地制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不同的视角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差距的问题,可以为谋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缩小区域差距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从过程和结果上,都和区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高度一致,因此,在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将区域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差距作为一种独特视角,具有重要
随着以贸易保护主义为主的“逆全球化”思潮的涌现,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断遭到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这使得中国企业的出口贸易面临很大的成本压力,因此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成为其开拓国外市场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同时,在我国2000提出“走出去战略”的理论指导下,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进入“井喷式”增长的快车道,无疑,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已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新常态。一方面,企业对外投资可以有效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另
在逆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始终坚持全面对外开放,极力倡导贸易自由化,因而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出口额不断增加,在世界各国中出口地位遥遥领先。然而,伴随着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中国的贸易条件却在持续恶化,经济体极易受到外部的冲击。长期以来,中国缺乏高新技术的研发,制造的产品处于价值链的底端,因而与发达国家进行对外贸易时,往往通过大量的货物换取一单位的产品,从而无法获得更大的贸易利得。而当处于出口市
商贸流通是日常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衡量了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繁荣程度。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商贸流通业的商业价值被低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产业结构的调整,商贸流通业的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持续增强,已经演变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商贸流通业的增长方式直接影响行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质量,生产要素廉价供给、技术进步不足的特征导致中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冰川融化,二氧化碳及相关污染物的排放日益增加,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安危,保护环境,维护全球环境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同议题。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其中不乏存在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使得国内学者对各行各业的绿色增长引起了关注,近年来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服务业在迅速
近些年来,中国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但贸易环境逐渐恶化。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和国外廉价劳动力的出现,中国的贸易比较优势开始退化,依靠廉价劳动力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贸易增长方式已无法持续,中国亟待进行贸易转型,而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是实现贸易转型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造成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日益凸显,环境保护问题已经得到政府和公众的高度重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正在逐步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和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我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的趋势。服务业在稳定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和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已成为衡量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指标。服务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本的依赖性较强,为了激励员工,吸引更多人才,企业的薪酬制度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当前企业内部也存在着薪酬差距过
改革和开放的双轮驱动,为中国40多年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来源。实践中,“以开放促改革”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在过去实现腾飞的重要经验,也成为了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路径之一。在4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正是因为一系列的对外开放标志性政策和关键性事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的经济转型,又极大地焕发了经济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给中国带来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虽然总体上
当前我国公司投资下滑势头明显,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制约着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再加上国际形势的变化莫测,我国经济面临内忧外患,严峻的现实使我国政府不得不频繁出台各种经济政策,力图消除我国经济面临的不利因素,为经济增长再添新活力,继续实现经济健康稳定增长。频繁出台和变更的经济政策在保持经济增长上确实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成功使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但也正是频繁出台和变更的经济政策带来了政策的不确定性,政策的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和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与技术,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基础之上,重点探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为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是国家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