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薪酬差距对服务业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CHZHTX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和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我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的趋势。服务业在稳定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和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已成为衡量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指标。服务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本的依赖性较强,为了激励员工,吸引更多人才,企业的薪酬制度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当前企业内部也存在着薪酬差距过大的问题,对企业绩效产生了一定影响,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的广泛讨论。为提升服务业绩效,促进社会公平,研究内部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话题,主要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即“锦标赛理论”和“行为理论”。前者认为拉大薪酬差距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后者则认为过大的薪酬差距会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利影响。国内外学者在这两种理论及其衍生理论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展开了研究,但目前针对服务业的相关文献较少,本文对其进行了补充。
  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内部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相关研究,得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然后,在理论分析部分,从不同角度出发,结合服务业特点探讨了内部薪酬差距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选取了364家服务业上市公司2007-2017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面板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
  (1)服务业上市公司内部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具有促进作用。在服务业上市公司中,内部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符合锦标赛理论,即薪酬差距能够促进员工之间的竞争,对其产生激励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2)服务业不同细分行业中内部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差异性较大。虽然大部分行业中内部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正向激励作用显著,但其系数差别较大。总体上来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内部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较大,而在其他细分行业中,这种影响相对较小。
  (3)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中内部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大。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样本数据分别回归后,发现民营企业中内部薪酬差距的系数更大,说明民营企业中内部薪酬差距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更强的影响,这是由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企业运行机制、员工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性。
  最后,为了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结合前述相关 分析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完善高管薪酬的披露制度。目前高管薪酬的披露制度存在不足之处,应进一步详细说明高管薪酬的制定依据、具体组成部分以及工资外的其他收入。
  (2)合理设定服务业内部薪酬差距。在基于高管自身价值水平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拉大其与普通员工的薪酬差距,但应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
  (3)根据企业特征制定相匹配的薪酬制度。服务业上市公司在制定薪酬制度时,必须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企业性质等进行深入研究,切忌照搬其他公司的方案。
其他文献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贸易环境也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如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这可能阻碍正常的国际分工,导致贸易争端和福利的损失等,贸易便利化便是解决当前困境的一大“法宝”。此外,贸易便利化也是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各国进行贸易便利化改革之后,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福利,使得一些经济学者和政府部门更加注重贸易便利化的改革。与此同时,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传统的“三驾马车”拉动
政府采购是指政府以国民征收的税金为主要财源,为提供公共服务而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过程。据世界银行和 OECD 最近公布的资料显示,主要国家的政府采购规模大约在本国GDP的10%至20%左右,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自1978年12月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入和扩大市场经济要素,平均每年保持9%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的经济改革不是引入东欧式的全面市场经济,即大爆炸式的改革,而是采取渐进式的改革。循序渐进的改
学位
基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需要,我国从2003年开始进行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在推行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基础上,选择重点县市作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试点,2012 年在全国各部门和省市全面推行。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是在借鉴西方绩效预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可以视为我国的“绩效预算改革”。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在全国初步构建了横向覆盖“部门预算、专项资金、财政综合支出”等财政预算支
学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当前商业竞争环境已逐渐演化成以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发展为本质特征,对于以无形资产为主要价值创造驱动因素的商业环境而言,现行国际税收法律体系的适用能力已大大减弱。由于无形资产跨境转移兼具跨国性和隐蔽性,跨国企业惯常利用国家间税收协定与各国税制的差异,将高价值的无形资产从多数高税收国家转出,重新配置到少数低税收国家和避税天堂岛屿。相关研究表明,位于不同税收管辖区域的子公司间税率差
学位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不协调的区域经济,会很大程度地制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不同的视角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差距的问题,可以为谋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缩小区域差距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从过程和结果上,都和区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高度一致,因此,在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将区域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差距作为一种独特视角,具有重要
随着以贸易保护主义为主的“逆全球化”思潮的涌现,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断遭到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这使得中国企业的出口贸易面临很大的成本压力,因此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成为其开拓国外市场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同时,在我国2000提出“走出去战略”的理论指导下,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进入“井喷式”增长的快车道,无疑,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已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新常态。一方面,企业对外投资可以有效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另
在逆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始终坚持全面对外开放,极力倡导贸易自由化,因而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出口额不断增加,在世界各国中出口地位遥遥领先。然而,伴随着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中国的贸易条件却在持续恶化,经济体极易受到外部的冲击。长期以来,中国缺乏高新技术的研发,制造的产品处于价值链的底端,因而与发达国家进行对外贸易时,往往通过大量的货物换取一单位的产品,从而无法获得更大的贸易利得。而当处于出口市
学位
商贸流通是日常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衡量了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繁荣程度。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商贸流通业的商业价值被低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产业结构的调整,商贸流通业的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持续增强,已经演变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商贸流通业的增长方式直接影响行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质量,生产要素廉价供给、技术进步不足的特征导致中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冰川融化,二氧化碳及相关污染物的排放日益增加,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安危,保护环境,维护全球环境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同议题。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其中不乏存在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使得国内学者对各行各业的绿色增长引起了关注,近年来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服务业在迅速
学位
近些年来,中国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但贸易环境逐渐恶化。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和国外廉价劳动力的出现,中国的贸易比较优势开始退化,依靠廉价劳动力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贸易增长方式已无法持续,中国亟待进行贸易转型,而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是实现贸易转型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造成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日益凸显,环境保护问题已经得到政府和公众的高度重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正在逐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