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冰川融化,二氧化碳及相关污染物的排放日益增加,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安危,保护环境,维护全球环境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同议题。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其中不乏存在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使得国内学者对各行各业的绿色增长引起了关注,近年来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服务业在迅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冰川融化,二氧化碳及相关污染物的排放日益增加,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安危,保护环境,维护全球环境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同议题。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其中不乏存在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使得国内学者对各行各业的绿色增长引起了关注,近年来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服务业在迅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环境污染的现象,传统观念里被认为是“绿色经济”的服务业发展并不是绿色的。因此,本文在测算服务业的碳生产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产业结构对服务业碳生产率的影响机制。
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发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服务业碳生产率的测算,二是服务业碳生产率区域之间和细分行业之间的差异比较,少有从产业结构这一影响因素角度切入,探究产业结构影响服务业碳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当前服务业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将产业结构作为自变量,测算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并将其作为因变量,选取能源利用效率作为中介变量来探究产业结构对服务业碳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全国层面和分区域的比较,从而为服务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分区域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1)建立产业结构影响服务业碳生产率的作用机制,探究产业结构对服务业碳生产率在全国以及分区域上的影响;(2)将中介效应模型引入服务业碳生产率相关研究中,丰富了中介效应模型的理论与应用。实证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在全国层面会通过能源利用效率对服务业碳生产率产生部分中介效应,在区域层面上,东中部地区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通过能源利用效率对服务业碳生产率产生完全中介。因此各地区在发展本地服务业的同时应当注意本区域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刀切盲目地发展服务业,而应当因地制宜合理发展服务业,从而提高服务业碳生产率。
其他文献
企业伦理学是研究经济管理活动和经济管理领域中有关道德的行为规范和制度,研究人们在企业活动中的各种伦理关系以及协调这种伦理关系的科学。目的在于更好的进行管理,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持续健康发展。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细胞。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长期以来认为,特别是一些企业家,仅仅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考察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完全忽视企业与道德的关系。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汇率作为价格体系中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因素,且在国际经济贸易发挥关键作用的纽带,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另外,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人民币地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提升,在2016年人民币正式加入特别提款权新货币篮子后尤为迅速,随着中国对世界影响力的逐步增强,汇率波动越发频繁,世界各国与各地区在汇率发生波动时收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汇率传递描述的是汇率每变化一个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贸易环境也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如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这可能阻碍正常的国际分工,导致贸易争端和福利的损失等,贸易便利化便是解决当前困境的一大“法宝”。此外,贸易便利化也是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各国进行贸易便利化改革之后,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福利,使得一些经济学者和政府部门更加注重贸易便利化的改革。与此同时,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传统的“三驾马车”拉动
政府采购是指政府以国民征收的税金为主要财源,为提供公共服务而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过程。据世界银行和 OECD 最近公布的资料显示,主要国家的政府采购规模大约在本国GDP的10%至20%左右,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自1978年12月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入和扩大市场经济要素,平均每年保持9%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的经济改革不是引入东欧式的全面市场经济,即大爆炸式的改革,而是采取渐进式的改革。循序渐进的改
基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需要,我国从2003年开始进行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在推行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基础上,选择重点县市作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试点,2012 年在全国各部门和省市全面推行。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是在借鉴西方绩效预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可以视为我国的“绩效预算改革”。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在全国初步构建了横向覆盖“部门预算、专项资金、财政综合支出”等财政预算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当前商业竞争环境已逐渐演化成以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发展为本质特征,对于以无形资产为主要价值创造驱动因素的商业环境而言,现行国际税收法律体系的适用能力已大大减弱。由于无形资产跨境转移兼具跨国性和隐蔽性,跨国企业惯常利用国家间税收协定与各国税制的差异,将高价值的无形资产从多数高税收国家转出,重新配置到少数低税收国家和避税天堂岛屿。相关研究表明,位于不同税收管辖区域的子公司间税率差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不协调的区域经济,会很大程度地制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不同的视角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差距的问题,可以为谋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缩小区域差距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从过程和结果上,都和区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高度一致,因此,在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将区域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差距作为一种独特视角,具有重要
随着以贸易保护主义为主的“逆全球化”思潮的涌现,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断遭到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这使得中国企业的出口贸易面临很大的成本压力,因此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成为其开拓国外市场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同时,在我国2000提出“走出去战略”的理论指导下,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进入“井喷式”增长的快车道,无疑,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已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新常态。一方面,企业对外投资可以有效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另
在逆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始终坚持全面对外开放,极力倡导贸易自由化,因而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出口额不断增加,在世界各国中出口地位遥遥领先。然而,伴随着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中国的贸易条件却在持续恶化,经济体极易受到外部的冲击。长期以来,中国缺乏高新技术的研发,制造的产品处于价值链的底端,因而与发达国家进行对外贸易时,往往通过大量的货物换取一单位的产品,从而无法获得更大的贸易利得。而当处于出口市
商贸流通是日常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衡量了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繁荣程度。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商贸流通业的商业价值被低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产业结构的调整,商贸流通业的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持续增强,已经演变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商贸流通业的增长方式直接影响行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质量,生产要素廉价供给、技术进步不足的特征导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