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创造力在科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拥有多学科背景的创造型人才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二专业学习作为我国跨学科知识背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效果关乎着第二专业学习培养模式能否成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本研究利用“七校联合办学成效评价”项目数据,基于创造力投资理论,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讨第二专业学习对本科生创造力的影响,为改善第二专业学习培养模式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研究发现:第一,第二专业学习显著影响本科生创造力,产生影响的原因在于第二专业学习具备的知识积累性、思维开拓性和认知联结性三个特性为学生创造力发展带来了“深入效应”、“开放效应”和“聚合效应”。第二,第二专业学习对本科生创造力影响存在学校类型差异,相较于“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学生,第二专业学习对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学生创造力发展更有用,但第二专业学习对本科生创造力的影响不存在性别差异、第一专业学科类型差异。第三,对于第一专业属于文科类的学生而言,将理学类专业作为第二专业时,创造力水平更高;对于第一专业属于理工科类的学生而言,将经济学类、文学类和理学类专业作为第二专业时,创造力水平更高。
根据以上发现,本研究提出了三条改进第二专业学习培养模式的实践策略,为高校拓宽学生创造力发展路径提供参考:第一,学生需审慎选择第二专业学习,善于寻找学科交叉创新点。学生端正第二专业学习的“初心”,注重寻找两个专业带来的发散点、聚合点和创新点。第二,教师需及时提供第二专业学习指导,提升第二专业教学质量。教师帮助学生对第二专业学习进行科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多学科视角的思维训练,将指导贯穿于第二专业学习的始末。第三,学校需权衡第二专业学习开展的利弊,改进第二专业学习的模式。学校应围绕学生发展需求,促进第二专业学习培养模式的合理开展,完善第二专业学习的培养模式。
研究发现:第一,第二专业学习显著影响本科生创造力,产生影响的原因在于第二专业学习具备的知识积累性、思维开拓性和认知联结性三个特性为学生创造力发展带来了“深入效应”、“开放效应”和“聚合效应”。第二,第二专业学习对本科生创造力影响存在学校类型差异,相较于“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学生,第二专业学习对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学生创造力发展更有用,但第二专业学习对本科生创造力的影响不存在性别差异、第一专业学科类型差异。第三,对于第一专业属于文科类的学生而言,将理学类专业作为第二专业时,创造力水平更高;对于第一专业属于理工科类的学生而言,将经济学类、文学类和理学类专业作为第二专业时,创造力水平更高。
根据以上发现,本研究提出了三条改进第二专业学习培养模式的实践策略,为高校拓宽学生创造力发展路径提供参考:第一,学生需审慎选择第二专业学习,善于寻找学科交叉创新点。学生端正第二专业学习的“初心”,注重寻找两个专业带来的发散点、聚合点和创新点。第二,教师需及时提供第二专业学习指导,提升第二专业教学质量。教师帮助学生对第二专业学习进行科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多学科视角的思维训练,将指导贯穿于第二专业学习的始末。第三,学校需权衡第二专业学习开展的利弊,改进第二专业学习的模式。学校应围绕学生发展需求,促进第二专业学习培养模式的合理开展,完善第二专业学习的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