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融资融券作为一项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工具,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很长的发展历史,我国在2010年才正式引入融资融券。关于融资融券的实施究竟会带来哪些影响,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学术界对于融资融券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融资融券对市场波动性,流动性,以及定价效率等宏观层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会计信息是连接企业和市场上外部投资者的桥梁,是各方作出价值判断和经济决策的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企业与外部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的管理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有充分的动机对会计信息进行操纵甚至造假。目前学术界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较多,但是从融资融券作为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角度研究其是否可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进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从一个更加新颖的角度出发,从微观层面,考虑融资融券作为一种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考察其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本文选取政策效果评价最常用的双重差分法构建模型,选用经典的DD模型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标准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没有从传统的宏观层面研究融资融券对市场的影响,而是借鉴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思想,以一个新颖的角度,从微观层面的角度出发,研究融资融券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是否能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行为产生约束,进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目前国内外从这种角度出发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由于我国引入融资融券时间较短,并且标的数量也相对有限,导致已有的研究选择的样本数量都较少,可能没有代表性,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并不一致。而本文选用2007年至2016年十年间全部沪深A股上市公司以及全部参与融资融券的标的上市公司,保证样本观测值数量足够多,以使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另外,本文还进一步深入,按照所处地区市场化程度,股权集中度,机构持股比例,公司性质,独立董事数量等进行分组,研究具有不同特征的子样本之间治理作用的差异,极大的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第一章绪论,对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创新点等进行简单的总结,第二章对融资融券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概念进行介绍,第三章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借鉴,第四章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并提出研究假设,第五章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第六章总结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系统的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结论,融资融券作为一种有效的外部公司治理机制,可以改善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果,上市公司加入了融资融券标的之后,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对各分组子样本的实证结果表明:(1)无论公司所处地区市场化程度高低,这种治理效应都很明显,并且作用效果没有差别;(2)在股权集中度高的公司,这种治理效应很明显,而在股权集中度低的公司,因为股权得到了有效的制衡,则效果不明显;(3)机构持股比例高的公司,这种治理效应明显,机构持股比例低的公司则不明显;(4)公司是国有还是非国有性质,这种治理效应都很明显,虽然有微弱差异,但差异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5)独立董事数量少的公司,这种治理效应很明显,独立董事多的公司因为内部治理上相对完善,则这种外部治理效应不明显。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丰富融资融券及公司治理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为以后相关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没有从传统的宏观层面研究融资融券对市场的影响,而是借鉴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思想,以一个新颖的角度,从微观层面的角度出发,研究融资融券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是否能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行为产生约束,进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目前国内外从这种角度出发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由于我国引入融资融券时间较短,并且标的数量也相对有限,导致已有的研究选择的样本数量都较少,可能没有代表性,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并不一致。而本文选用2007年至2016年十年间全部沪深A股上市公司以及全部参与融资融券的标的上市公司,保证样本观测值数量足够多,以使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另外,本文还进一步深入,按照所处地区市场化程度,股权集中度,机构持股比例,公司性质,独立董事数量等进行分组,研究具有不同特征的子样本之间治理作用的差异,极大的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第一章绪论,对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创新点等进行简单的总结,第二章对融资融券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概念进行介绍,第三章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借鉴,第四章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并提出研究假设,第五章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第六章总结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系统的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结论,融资融券作为一种有效的外部公司治理机制,可以改善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果,上市公司加入了融资融券标的之后,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对各分组子样本的实证结果表明:(1)无论公司所处地区市场化程度高低,这种治理效应都很明显,并且作用效果没有差别;(2)在股权集中度高的公司,这种治理效应很明显,而在股权集中度低的公司,因为股权得到了有效的制衡,则效果不明显;(3)机构持股比例高的公司,这种治理效应明显,机构持股比例低的公司则不明显;(4)公司是国有还是非国有性质,这种治理效应都很明显,虽然有微弱差异,但差异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5)独立董事数量少的公司,这种治理效应很明显,独立董事多的公司因为内部治理上相对完善,则这种外部治理效应不明显。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丰富融资融券及公司治理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为以后相关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