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研究对象为罗尔夫·拉佩特的小说《游泳回家》。主要研究的问题是,作家如何构建小说的叙事时间以及其对于小说情节和主题的展现起到何种作用。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热拉尔·热奈特、申丹、谭君强等人的叙事时间理论,此外博德、马丁内茨、拉恩等人的叙事学理论,德国文学对于成长小说的各种理论探讨以及接受美学姚斯及伊瑟尔对于隐含读者及读者期待视域的理论也为本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对象为罗尔夫·拉佩特的小说《游泳回家》。主要研究的问题是,作家如何构建小说的叙事时间以及其对于小说情节和主题的展现起到何种作用。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热拉尔·热奈特、申丹、谭君强等人的叙事时间理论,此外博德、马丁内茨、拉恩等人的叙事学理论,德国文学对于成长小说的各种理论探讨以及接受美学姚斯及伊瑟尔对于隐含读者及读者期待视域的理论也为本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从作家生平、作品简介及小说《游泳回家》在国内外的接受入手,梳理文献及书评中对小说的界定,结合成长小说的理论,探讨小说是否属于成长小说范畴。
第二部分分成三个章节,从小说章节层面、章节内部段落的层面以及段落内部层面,以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分析小说的时序。分析中,按照热奈特叙事时间理论将时序中倒叙与预叙的跨度、幅度;内倒叙与外倒叙的分类及特点;部分倒叙与完整倒叙的分类及特点作为三个层面探讨小说时序的统一结构。在章节层面的时序分析中,注重小说整体结构的把握,分析章节层面的时序对小说两条叙事线以及成长小说主题的影响;在章节内部段落层面的时序分析中,则以各类倒叙不同的叙事学功能为切入点,结合相关叙事学理论及小说文本进行阐释。在段落内部的时序分析中,介绍热奈特的时间位置公式,并从各个叙述时间理论中寻找分析的突破口。
第三部分简述时距、频率的分类,结合小说文本分析《游泳回家》中最具特色的时距及频率形式及其功能。
期望通过本文对《游泳回家》中叙事时间的研究,展现罗尔夫·拉佩特对小说中叙事时间的构建方式,及其在小说呈现人物成长变化主题时发挥的作用。另外,也希望通过探寻叙事时间与叙事学其他理论间内在联系的尝试,为文学作品的叙事时间分析提供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其他文献
冈仓天心(1862-1913)代表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知识分子在东西对峙中敏感的文化触角和灵魂挣扎,他的系列英文作品《东方的觉醒》、《东方的理想》、《日本的觉醒》及《茶之书》反映出暗夜中日本面对的选择焦虑:是应该支持德川幕府向内寻求文化滋养与自我觉醒的传统,抑或是倾向于福泽谕吉脱亚入欧派向外接受全盘西化的策略?还是寻觅另外的发展道路?他的作品皆弥散着对历史沿革中民族命运的思考以及对植根其中的人文艺术
当今时代,字幕翻译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处理字幕中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时,创造性叛逆的优势愈发凸显。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影视体裁,其字幕有自己的特色,但有关于纪录片字幕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研究并不多,所以本论文以《美丽中国》为例,总结其字幕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并从改写理论的角度分析影响译者采用创造性叛逆的相关因素。 本论文首先对《美丽中国》的字幕翻译进行研究,总
双及物构式在英语和汉语中十分常见,一直以来都是英汉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之一。国内外众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双及物构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意义、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然而,综观已出版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其研究往往侧重于双及物构式的某一方面,总体缺少对英汉双及物构式系统、全面的认知和对比研究。 本论文以Goldberg的认知构式语法为理论背景,以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为理论支撑,通过分析从CO
随着21世纪多元读写能力和多模态话语的不断发展,语言课程标准也提倡在语言学习、教学和评估中使用多模态资源,因此多模态资源在教学材料、活动以及考试的设计中占一席之地。这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视觉素养。 近年来语言测试越来越多地使用图表或图片等视觉材料作为考试的输入素材。语言测试关注效度和信度,因此用作考试素材的多模态资源值得细究。然而这种任务设计并未受到多少研究者的关注。在学术英
E.M.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自出版以来就获得了评论界广泛而长期的关注,然而大部分评论都诉诸于殖民主义或者印度东方主义。本论文旨在探索这本小说中福斯特独特的同性恋辩证观。论文的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了福斯特其人和小说《印度之行》,特别是小说中浓厚的同性恋色彩,并大体回顾了本论题相关的研究文献,提出了论文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论文第二部分则聚焦这本小说中隐藏的同性恋情与男性友谊,展现了小说重要的同性
20世纪90年代哥伦布美洲发现五百周年之际,大量纪念活动及相关主题的出版物涌现。这些活动和出版物在对哥伦布1492年的“美洲发现”及其对新旧大陆后世影响的看法和立场上争议颇多。这其中也包括来自长期缺失和边缘化的本土裔民众及学者的呼声。他们用行动和文学作品反对英雄化的哥伦布叙述,反对将哥伦布抵达美洲的历史神话化,本质上即反对两者所代表着的“殖民凝视”和以欧美为中心的殖民统治和霸权主义。这时期的一些美
本文以阿拉·阿斯旺尼的成名作——《亚库班公寓》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小说的非文学性为切入点,以“一·二五革命”前的埃及社会为研究背景,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法、文本细读法、跨学科分析法及身份认同等相关理论知识来全方位解读小说《亚库班公寓》的社会性。探究了小说中关于革命前埃及现状描写的客观性,及小说与之后发生的“够了”运动及“一·二五革命”之间的联系。 本文的序言部分介绍了阿拉·阿斯旺尼作品的研究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政治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崛起引起国际关注,也引起一些国家的不适应、不信任、不了解乃至恐惧的心态,境外涉华舆论存在负面声音和消极论调,国际主流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渠道,了解其涉华报道,总结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能够有助于我国引导国际舆论、更新对外传播方式,从而提高国家软实力,塑造真实良好的国家形象,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友谊源远流长,从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到今天的
在当今社会里,女性地位的高低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成正比,但韩国的情况却有些例外。韩国是亚洲地区较早实现工业化与经济腾飞的国家,其女性地位却比一些落后国家更低,这是十分不合理的现象。本文通过考察韩国各个历史时期女性的地位,找出女性地位变化的原因,进而分析制约目前女性地位提高的诸多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我国女性地位的提高提供一些借鉴。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比较研究法,对韩国女性地位的历
很多前人研究表明,语料库与二语习得(如Chambers2010)和外语教学(如R?mer2011)之间存在潜在联系。其中一些研究试图调查证明“数据驱动学习”(DDL,Johns1991)在外语学习背景下的效果,但是目前相关实证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十分有限,且以非英语的外语作为对象的研究更是匮乏。因此,本文研究目标有以下两方面:(一)考察在西班牙语作为外语的环境下,DDL方法相比传统方法是否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