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随着经济政治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崛起引起国际关注,也引起一些国家的不适应、不信任、不了解乃至恐惧的心态,境外涉华舆论存在负面声音和消极论调,国际主流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渠道,了解其涉华报道,总结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能够有助于我国引导国际舆论、更新对外传播方式,从而提高国家软实力,塑造真实良好的国家形象,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友谊源远流长,从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到今天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经济政治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崛起引起国际关注,也引起一些国家的不适应、不信任、不了解乃至恐惧的心态,境外涉华舆论存在负面声音和消极论调,国际主流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渠道,了解其涉华报道,总结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能够有助于我国引导国际舆论、更新对外传播方式,从而提高国家软实力,塑造真实良好的国家形象,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友谊源远流长,从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到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中阿合作论坛,双方不断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阿拉伯国家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了解其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有助于在阿拉伯世界传播好中国新时代声音,让阿拉伯社会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全文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阐述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并整理国内、西方以及阿拉伯国家的相关研究,阐述本文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以半岛电视台阿拉伯语官网(AJA)为研究对象,对2001年至2017年间约三万篇涉华报道进行整理、编码分析,以篇为单位,以框架分析为理论进行类目清单设定;根据内容分析法对新闻报道、访谈节目文本进行客观、系统、量化描述。分析半岛电视台(AJA)对华报道总体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军事等议题的具体情况;对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相关的新闻专题等进行案例研究,进行数量总结,再从标题、框架、词义、词性等方面进行结构、文本分析,如“新殖民主义”、“一带一路”倡议等。第三部分根据数据统计,呈现出多元的中国形象:国际友好负责、国内缺乏民主的政治形象;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合作紧密的经济形象;灾害事故频发、民生亟待提高的社会形象;航天技术先进、创新技术高端的科技形象;军事防御增强、国际合作频繁的军事形象;历史文明悠久、中阿文化契合的文化形象;环境污染严重、亟待措施改善的环境形象。第四部分从大众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关系来分析半岛电视台涉华新闻传播的动因,根据媒介传播的双向性并提出中国媒体对阿传播策略。第五部分为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日益发展,广告在各种平台上更加彰显其在树立商业产品意识、促进国际商业等方面的重要角色。作为市场营销的一种手段,平面广告如何更好的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力,有效地传达信息,达成理想的交际效果,在市场营销和沟通交流两方面都十分重要。Sperber和Wilson在发表的专著《关联:交际与认知》(1995)书中提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交际遵循关联原则,此为关联理论。本
近年来学界对能力导向型的测试量表开发方法的研究开展的如火如荼。此类量表多由对语言能力的描述语构成,往往分为多个级别,对应语言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美国外交学院跨部门语言圆桌量表》、《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通用语言能力量表》、《澳大利亚第二语言能力量表》、《加拿大语言能力标准》和《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都是代表性较强的语言能力量表。 在口译测试领域,传统评估方式往往参照“忠实性”、“流利度”和“准确性
《青衣》被视为毕飞宇小说创作的转折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小说的艺术魅力一方面来源于对女主人公入木三分的刻画,其悲剧命运承载着个体身上普遍的生存困境,另一方面来源于作者成熟的叙述技巧。其英文版“TheMoonOpera”由葛浩文及其夫人林丽君翻译,入围2008年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复评名单。《青衣》的主题意义和“唯美叙事”已被学术界认可,而目前对《青衣》英译的研究集中于对其译介路径的考察,其主
冈仓天心(1862-1913)代表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知识分子在东西对峙中敏感的文化触角和灵魂挣扎,他的系列英文作品《东方的觉醒》、《东方的理想》、《日本的觉醒》及《茶之书》反映出暗夜中日本面对的选择焦虑:是应该支持德川幕府向内寻求文化滋养与自我觉醒的传统,抑或是倾向于福泽谕吉脱亚入欧派向外接受全盘西化的策略?还是寻觅另外的发展道路?他的作品皆弥散着对历史沿革中民族命运的思考以及对植根其中的人文艺术
当今时代,字幕翻译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处理字幕中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时,创造性叛逆的优势愈发凸显。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影视体裁,其字幕有自己的特色,但有关于纪录片字幕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研究并不多,所以本论文以《美丽中国》为例,总结其字幕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并从改写理论的角度分析影响译者采用创造性叛逆的相关因素。 本论文首先对《美丽中国》的字幕翻译进行研究,总
双及物构式在英语和汉语中十分常见,一直以来都是英汉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之一。国内外众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双及物构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意义、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然而,综观已出版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其研究往往侧重于双及物构式的某一方面,总体缺少对英汉双及物构式系统、全面的认知和对比研究。 本论文以Goldberg的认知构式语法为理论背景,以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为理论支撑,通过分析从CO
随着21世纪多元读写能力和多模态话语的不断发展,语言课程标准也提倡在语言学习、教学和评估中使用多模态资源,因此多模态资源在教学材料、活动以及考试的设计中占一席之地。这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视觉素养。 近年来语言测试越来越多地使用图表或图片等视觉材料作为考试的输入素材。语言测试关注效度和信度,因此用作考试素材的多模态资源值得细究。然而这种任务设计并未受到多少研究者的关注。在学术英
E.M.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自出版以来就获得了评论界广泛而长期的关注,然而大部分评论都诉诸于殖民主义或者印度东方主义。本论文旨在探索这本小说中福斯特独特的同性恋辩证观。论文的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了福斯特其人和小说《印度之行》,特别是小说中浓厚的同性恋色彩,并大体回顾了本论题相关的研究文献,提出了论文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论文第二部分则聚焦这本小说中隐藏的同性恋情与男性友谊,展现了小说重要的同性
20世纪90年代哥伦布美洲发现五百周年之际,大量纪念活动及相关主题的出版物涌现。这些活动和出版物在对哥伦布1492年的“美洲发现”及其对新旧大陆后世影响的看法和立场上争议颇多。这其中也包括来自长期缺失和边缘化的本土裔民众及学者的呼声。他们用行动和文学作品反对英雄化的哥伦布叙述,反对将哥伦布抵达美洲的历史神话化,本质上即反对两者所代表着的“殖民凝视”和以欧美为中心的殖民统治和霸权主义。这时期的一些美
本文以阿拉·阿斯旺尼的成名作——《亚库班公寓》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小说的非文学性为切入点,以“一·二五革命”前的埃及社会为研究背景,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法、文本细读法、跨学科分析法及身份认同等相关理论知识来全方位解读小说《亚库班公寓》的社会性。探究了小说中关于革命前埃及现状描写的客观性,及小说与之后发生的“够了”运动及“一·二五革命”之间的联系。 本文的序言部分介绍了阿拉·阿斯旺尼作品的研究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