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语法框架下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双及物构式认知对比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ytx20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及物构式在英语和汉语中十分常见,一直以来都是英汉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之一。国内外众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双及物构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意义、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然而,综观已出版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其研究往往侧重于双及物构式的某一方面,总体缺少对英汉双及物构式系统、全面的认知和对比研究。
  本论文以Goldberg的认知构式语法为理论背景,以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为理论支撑,通过分析从COCA和CCL语料库搜集的英汉双及物小句,对英汉双及物构式进行了系统的认知对比研究。本论文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论述和比较了英汉双及物构式的句法和语义特征,探讨了动词和构式的压制机制,同时对比分析了英汉双及物构式的引申机制。经过分析和对比,本研究主要有如下几点发现。
  第一,英语双及物构式的原型意义是“给与”,即受事从施事到涉事(或称接受者)的成功转移或传递;而汉语双及物构式既有“给与”又有“获取”之意,故而其原型意义可确定为“传递”。然而,英汉双及物构式中都存在大量非典型或有争议的案例。例如,在英语中,诸如refuse,deny等的动词都可以划归“拒绝”类动词,因为它们进入双及物构式后,并不表示成功的转移;而fine,charge,cost等的动词又可以划归为“否定转移”类,因为它们表示受事的转移方向是逆向的。另一方面,汉语的双及物构式则更为复杂。在汉语中,存在“借”、“租”、“贷”、“赊”这样的双向动词,它们究竟意味着“给与”还是“获取”,往往取决于实际语境或借助于轻动词。研究发现,含有“给与”义的双及物动词可以在动词后加上一个轻动词,例如“给”,从而使受事实现从施事到涉事的成功转移;而本身含有“获取”义的动词,如“罚”、“抢”、“赢”等,却不能在其后跟一个“给”字,只能接一个“了”字表示终结的状态。本论文还探讨了英汉双宾和与格结构的区分,汉语把字句和双及物构式的关联以及其它一些特殊语言现象。
  我们认为,体验哲学是英汉双及物构式的普遍哲学基础,而不同视角的选择以及概念化程度的不同是导致英汉双及物构式产生差异的原因。就英语双及物构式而言,施事通常被看作认知参照点从而被放在突显的地位,而受事和涉事往往被认为是整个事件的背景,因此英语双及物构式的中心意义体现为“给与”。就汉语双及物构式而言,由于中国人在描述“给与”或“获取”场景时喜欢变换视角,也就是说,无论是给与者还是接受者都可以成为施事,放在主语的突显位置,因此汉语双及物构式的原型意义体现为“给与”和“获取”。这样的分歧又意味着“传递”这个动作被不同程度地概念化了。我们认为汉语双及物构式的概念化是系统的一贯的,而英语的概念化过程更注重形式和逻辑。中国人更为全面的观察视角可以用来解释英汉语双及物构式概念化程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第二,英汉双及物构式不但存在构式压制动词而且存在动词压制构式的现象。语料分析显示,双及物构式可以不依赖于词项具备构式义,动词进入该构式时往往会改变词义。但是,双及物构式是否表示成功的转移并不仅仅由构式决定,有时动词又会起决定作用,即动词压制构式。完型理论、信息最大化和经济最大化原则是压制产生的动因。尽管学界对压制的认知基础观点不一,我们认为可以从范畴化的原型效应、突显以及转喻机制等角度对压制进行认知识解。
  第三,语料分析证明英汉双及物构式都存在大量的引申现象。施事不仅仅局限于有生命有意愿的个体,还可以是无生命的抽象的实体;涉事不一定是有生命的个体,还可以是处所、机构、组织等;受事不一定是具体的实体,还可以是抽象的时间、信息、身份、行动、甚至事件等。英汉双及物构式的扩展范围和方式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而在扩展程度上英语高于汉语。我们认为双及物构式中施事、受事和涉事的引申扩展实质是隐喻和转喻机制的作用,而概念化方式的不同是导致英汉两种语言扩展差异的主要原因。
  概言之,本论文对英汉双及物构式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认知研究,丰富了英汉双及物构式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案例;通过对二者的对比研究,解释了语言现象背后认知机制的重要作用,加深了对语言本质的认识。此外,在语料收集和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理论上可以进入双及物构式的动词在语料库中却几乎找不到实例。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警醒:语言研究不可以建立在主观想象之上,而必须扎根于语言实践。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技术的发展为现实提供了许多可能性,全球化的背景也促进了讲不同语言的人之间的交流,翻译和口译的需求量随之增加。机器翻译工具的涌现,不仅为翻译提供了新选项,也为口译打开了新思路。研究人员开始探究机器和口译结合的方法,以期达到提高口译效率或部分取代口译员的目的。语音识别技术便是这尝试中的重要一环。它能够帮助机器识别字词,从而使得机器口译成为可能。目前,机器参与口译的表现仍不能令人满意。  鉴于机器翻译的
学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日益发展,广告在各种平台上更加彰显其在树立商业产品意识、促进国际商业等方面的重要角色。作为市场营销的一种手段,平面广告如何更好的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力,有效地传达信息,达成理想的交际效果,在市场营销和沟通交流两方面都十分重要。Sperber和Wilson在发表的专著《关联:交际与认知》(1995)书中提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交际遵循关联原则,此为关联理论。本
近年来学界对能力导向型的测试量表开发方法的研究开展的如火如荼。此类量表多由对语言能力的描述语构成,往往分为多个级别,对应语言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美国外交学院跨部门语言圆桌量表》、《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通用语言能力量表》、《澳大利亚第二语言能力量表》、《加拿大语言能力标准》和《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都是代表性较强的语言能力量表。  在口译测试领域,传统评估方式往往参照“忠实性”、“流利度”和“准确性
学位
《青衣》被视为毕飞宇小说创作的转折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小说的艺术魅力一方面来源于对女主人公入木三分的刻画,其悲剧命运承载着个体身上普遍的生存困境,另一方面来源于作者成熟的叙述技巧。其英文版“TheMoonOpera”由葛浩文及其夫人林丽君翻译,入围2008年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复评名单。《青衣》的主题意义和“唯美叙事”已被学术界认可,而目前对《青衣》英译的研究集中于对其译介路径的考察,其主
学位
冈仓天心(1862-1913)代表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知识分子在东西对峙中敏感的文化触角和灵魂挣扎,他的系列英文作品《东方的觉醒》、《东方的理想》、《日本的觉醒》及《茶之书》反映出暗夜中日本面对的选择焦虑:是应该支持德川幕府向内寻求文化滋养与自我觉醒的传统,抑或是倾向于福泽谕吉脱亚入欧派向外接受全盘西化的策略?还是寻觅另外的发展道路?他的作品皆弥散着对历史沿革中民族命运的思考以及对植根其中的人文艺术
学位
当今时代,字幕翻译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处理字幕中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时,创造性叛逆的优势愈发凸显。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影视体裁,其字幕有自己的特色,但有关于纪录片字幕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研究并不多,所以本论文以《美丽中国》为例,总结其字幕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并从改写理论的角度分析影响译者采用创造性叛逆的相关因素。  本论文首先对《美丽中国》的字幕翻译进行研究,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