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神话”的改写——哥伦布五百年纪念之际美国本土裔小说中的生存抗争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uur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哥伦布美洲发现五百周年之际,大量纪念活动及相关主题的出版物涌现。这些活动和出版物在对哥伦布1492年的“美洲发现”及其对新旧大陆后世影响的看法和立场上争议颇多。这其中也包括来自长期缺失和边缘化的本土裔民众及学者的呼声。他们用行动和文学作品反对英雄化的哥伦布叙述,反对将哥伦布抵达美洲的历史神话化,本质上即反对两者所代表着的“殖民凝视”和以欧美为中心的殖民统治和霸权主义。这时期的一些美国本土裔作品不落修正主义的窠臼,亦不以历史受害者的角度去宣泄和控诉殖民者的罪行,而是为读者提供一条幽默和生存之道。杰拉德·维兹诺的《哥伦布的后裔》(1991)以及迈克尔·多莱斯、路易丝·厄德里克合著的《哥伦布的皇冠》(1991)正是这样两部洋溢着现代美国本土裔生存精神的作品。
  两部小说均发表于1991年。两书尽管叙事风格各异,且《哥伦布的皇冠》一书在评论方面争议较大,出版初期遇冷,但它们均凭借出色的想象挪用、讥讽并颠覆了殖民化语下的“发现神话”。本论文将《哥伦布的后裔》和《哥伦布的皇冠》置于哥伦布五百周年纪念这一历史背景,通过历史的再现、混血身份的想象和对真实的探索这三个紧密相连的方面探索两个文本中的本土裔生存抗争,认为在重述历史方面,两部小说通过对“新旧大陆的历史邂逅”的再现,对哥伦布“发现神话”的幽默模仿,表现了对本土裔群体殖民历史的生存抗争;在混血身份方面,两文本通过对哥伦布身份的再想像,主要虚构人物的混血身份设定和对基因移植等想象打破固有的“印第安”刻板印象,挑战以血统比例界定“印第安”身份的错误观念;在探索真实方面,两文本通过展现不同人物所塑造的哥伦布的差异性,虚拟现实等角度揭示了现实的复杂性和“真实”的非客观性,从而颠覆了“真实”的权威。历史的再现、混血身份的想象和对真实的探索三方面相互联系,最终打破了发现/被发现、殖民/被殖民和文明/野蛮间的二元对立,颠覆了固有的刻板印象,挑战了欧美殖民叙述的权威,实现了现代美国本土裔群体的生存抗争。
其他文献
学位
技术的发展为现实提供了许多可能性,全球化的背景也促进了讲不同语言的人之间的交流,翻译和口译的需求量随之增加。机器翻译工具的涌现,不仅为翻译提供了新选项,也为口译打开了新思路。研究人员开始探究机器和口译结合的方法,以期达到提高口译效率或部分取代口译员的目的。语音识别技术便是这尝试中的重要一环。它能够帮助机器识别字词,从而使得机器口译成为可能。目前,机器参与口译的表现仍不能令人满意。  鉴于机器翻译的
学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日益发展,广告在各种平台上更加彰显其在树立商业产品意识、促进国际商业等方面的重要角色。作为市场营销的一种手段,平面广告如何更好的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力,有效地传达信息,达成理想的交际效果,在市场营销和沟通交流两方面都十分重要。Sperber和Wilson在发表的专著《关联:交际与认知》(1995)书中提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交际遵循关联原则,此为关联理论。本
近年来学界对能力导向型的测试量表开发方法的研究开展的如火如荼。此类量表多由对语言能力的描述语构成,往往分为多个级别,对应语言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美国外交学院跨部门语言圆桌量表》、《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通用语言能力量表》、《澳大利亚第二语言能力量表》、《加拿大语言能力标准》和《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都是代表性较强的语言能力量表。  在口译测试领域,传统评估方式往往参照“忠实性”、“流利度”和“准确性
学位
《青衣》被视为毕飞宇小说创作的转折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小说的艺术魅力一方面来源于对女主人公入木三分的刻画,其悲剧命运承载着个体身上普遍的生存困境,另一方面来源于作者成熟的叙述技巧。其英文版“TheMoonOpera”由葛浩文及其夫人林丽君翻译,入围2008年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复评名单。《青衣》的主题意义和“唯美叙事”已被学术界认可,而目前对《青衣》英译的研究集中于对其译介路径的考察,其主
学位
冈仓天心(1862-1913)代表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知识分子在东西对峙中敏感的文化触角和灵魂挣扎,他的系列英文作品《东方的觉醒》、《东方的理想》、《日本的觉醒》及《茶之书》反映出暗夜中日本面对的选择焦虑:是应该支持德川幕府向内寻求文化滋养与自我觉醒的传统,抑或是倾向于福泽谕吉脱亚入欧派向外接受全盘西化的策略?还是寻觅另外的发展道路?他的作品皆弥散着对历史沿革中民族命运的思考以及对植根其中的人文艺术
学位
当今时代,字幕翻译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处理字幕中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时,创造性叛逆的优势愈发凸显。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影视体裁,其字幕有自己的特色,但有关于纪录片字幕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研究并不多,所以本论文以《美丽中国》为例,总结其字幕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并从改写理论的角度分析影响译者采用创造性叛逆的相关因素。  本论文首先对《美丽中国》的字幕翻译进行研究,总
学位
双及物构式在英语和汉语中十分常见,一直以来都是英汉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之一。国内外众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双及物构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意义、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然而,综观已出版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其研究往往侧重于双及物构式的某一方面,总体缺少对英汉双及物构式系统、全面的认知和对比研究。  本论文以Goldberg的认知构式语法为理论背景,以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为理论支撑,通过分析从CO
学位
随着21世纪多元读写能力和多模态话语的不断发展,语言课程标准也提倡在语言学习、教学和评估中使用多模态资源,因此多模态资源在教学材料、活动以及考试的设计中占一席之地。这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视觉素养。  近年来语言测试越来越多地使用图表或图片等视觉材料作为考试的输入素材。语言测试关注效度和信度,因此用作考试素材的多模态资源值得细究。然而这种任务设计并未受到多少研究者的关注。在学术英
学位
E.M.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自出版以来就获得了评论界广泛而长期的关注,然而大部分评论都诉诸于殖民主义或者印度东方主义。本论文旨在探索这本小说中福斯特独特的同性恋辩证观。论文的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了福斯特其人和小说《印度之行》,特别是小说中浓厚的同性恋色彩,并大体回顾了本论题相关的研究文献,提出了论文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论文第二部分则聚焦这本小说中隐藏的同性恋情与男性友谊,展现了小说重要的同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