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tex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中应注重抓好课堂教学中的学科渗透、课堂训练中的创造性设计和鼓励性课堂评价中的创新激情,让学生在新课程的愉悦课堂氛围中增进创新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科渗透 课堂评价 创新能力
  1.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科渗透
  把音乐融入语文。运用音乐,启发想象。利用音乐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海底世界》一课中,在进入拓展练习环节时,要求学生以《海底见闻》为题写一则短文。同时,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边放课文录音,边放一曲有海浪、海鸟、海底动物叫声的自然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这样他们仿佛置身于茫茫大海中,看到了五彩斑斓的景色,摸到了形状各异的矿石,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之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所闻所感写下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把美术融入语文教学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把课文中平淡的语言描述化为形象生动的图形,学生在这过程中既理解了课文知识又提高了动手和想象能力。以图导思。教材中的插图除了画面上能看出的意思,往往还包含着深刻的“弦外音”。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画面深入思考,配合文章重点段的描述,以领悟文章中心。如《丰碑》一文的教学,文中插图可与第七自然段文字结合教学,用投影显示画面、文字,然后指导学生透过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等深入剖析,联系上下文描写,体会天气之“冷”及军需处长为了革命,勇于牺牲的精神。
  2.课堂教学中注重训练的创造性设计
  变换句式训练:如以陈述句变为反问句或设问句;由反问句或设问句改为陈述句;由一般句子改为比喻句或拟人句;还有对话改为叙述或叙述改为对话,都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改变人称的训练:有的句子可由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是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可以改为第三人称。有的可以由第三人称改为第一或第二人称。
  课堂辩论,辩出个性。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谜》时,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生命之谜”。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观点。有同学认为“地球之外存在生命”,有同学认为“地球之外不存在生命”,就这一问题,我让学生举手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把同一观点的同学编到一组,让学生根据课文和课前了解的资料为依据,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来的好奇心。又如教学“无忧论文网http://www.51lunwen.com/xiaoxueyuwen/2011/0707/lw201107072111523253.html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我问:“父亲和母亲的不同评价到底谁对谁错?”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同学们总结出二者都是必要的,缺一不可,这样既揭示了主题又培养了学生随机应变,举一反三的能力。
  主旨求活,求出创新。教学《狐假虎威》一课,传统的做法是让学生得出“狐狸很狡猾,仰仗别人的势力吓唬人,进行欺骗,我们不要像狐狸那样,要做一个诚实的人”的结论(喻意)也就行了。这个喻意大家也是认同的。而现在新的理论应同中求异,激发同学谈出新的看法。老师说:“你们看过狐狸的卡通片吗,想想那里对狐狸怎么看的?”学生立刻活跃起来,纷纷说:“那里说狐狸很聪明。”“这篇寓言把狐狸说成很狡猾我觉得不公平,其实狐狸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既没伤害别人又保护了自己,不是很聪明吗?它这个机灵劲还真值得我们学习呢?”……同样的一篇课文、同样的一个事物,能够谈出不同的看法,得出不同的结论,无疑培养了思维的独创力。
  连词串句,串出精彩。课堂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串联词语成句或连句成段以及找联系组句、组段等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增加有趣的细节提高组成相关概念群的能力。比如,“我、天空、飞机、大海”,这四个词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把这四个词串联起来,使其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可以串联:“我看见有一架飞机在天空中飞行,飞机下面是碧波荡漾的大海。”
  3.在鼓励性的课堂评价中巩固学生的创新激情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http://www.51lunwen.com/education/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赞扬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2002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走进新课程》.
  [2] 2008年7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
  [3] 欧阳芬主编的《有效教学的基本功》.
其他文献
摘要:在初中英语“口语”训练中,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实物、图片等进行辅助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造浓语言情境,激发学生“想说”的愿望;把握直观教学,夯实学生“能说”的基础;加强学唱训练,提升学生“说好”的能力。  关键词:媒体;初中英语;“口语”训练    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若能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实物、图片等进行辅助教学,有效利用其直观
《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了,无论是家庭的、学校的、还是社会的,丰富的生活为他们的习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树立生活的大作文观,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发现美,描述生活展示美,使生活这谭水真正成为他们习作的源泉。  一、在生活中学会观察——
小学数学练习课,就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发展智力并提高各种思维能力而精心设计的一种课。在新课标理念的倡导下,许多老师都很注重数学新授课的教学,但却忽视了数学练习课的教学。不少教师练习课教学的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长此以往,不利于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此,结合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就怎样
我国教育由知识型向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转变,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对创新教育的呼唤。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目前中小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显得异常迫切。这里就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一、 引导主动参与学习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
【摘 要】本篇论文就从小说中的议论以及作家在典型化的细节描写之后的理性生发、人物的精神世界、作品的史诗性质和大自然的描写等几个方面浅要分析理性色彩在作品中的体现,以期能获得对张贤亮作品内容的更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理性 典型化 理性世界 时代风骨  张贤亮在《小说的辩证法》一文中,这样阐释理性在作品中的作用:“艺术家所选择的某对象的理性不仅是艺术家所意识到的和受到感动的,他对其本质的
室内景观是建筑内部的庭园景观,是现代建筑与庭园设计的完美结合,是人们生活空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景观引入室内,可以获得与自然界异曲同工的美丽景色。山石、水景、植物和室内装饰形成空间美、时间美、形态美、色彩美、声音美,便成了室内设计做了点睛之笔。从现代禅宗庭园,从园合庭园到温室庭园。室内景观包括现代禅宗庭园、空中庭园、围合庭园及温室庭园等。在欧洲、美洲以及亚洲,造园艺术在室内空章中的创新运用呈现
【摘 要】利用故事创设探究情境是一种能有效调动课堂气氛的教学方法。其基于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重兴趣激发,重体验,重参与,重实践和创造,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物理故事、科学探究、情境    科学探究是教师和学生比较生疏的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要有效地进行探究式教学就需要研究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
1、应用图片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熔诗、画、情、景、色、声于一炉,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例如:我教《爬山虎的脚》一文,就是利用文中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说说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有的说,叶子是那么新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英语教学也是这样。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反思;无论是教学环境的布置,还是教学氛围的营造;无论是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教学情境的创造等,都应该是新颖和别致的。  【关键词】英语 教学 创新 环境 情节 设计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基础教育,也困扰着我们的英语教学。英语本来是一门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很强而又极富情感的学科,但多年的
【摘 要】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传统授受式教学有违高职学生的智力类型要求,使教学双方均倍感困难。本文以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为研究对象,全面重构了一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机结合,力求从“质”和“量”双方面突破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构建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