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传统授受式教学有违高职学生的智力类型要求,使教学双方均倍感困难。本文以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为研究对象,全面重构了一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机结合,力求从“质”和“量”双方面突破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构建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专业所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及就业打好基础。传统授受式教学模式有违高职学生的智力类型要求,最终导致严重问题:一方面,学生难学,学得低效,教师难教,教得低效;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打好专业基础,专业课的学习更是难上加难;再者,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抱怨学生所学知识与他们的要求不符。本论文中全面重构了一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机结合,力求从“质”和“量”双方面突破提高教学质量。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基本设想
“理实一体化”即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一种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界限,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课题组经过研究提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设想:
1、整合课堂教学目标,使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应达到的能力水平融为一体。克服传统课堂教学只重视理论知识目标确定,忽视能力目标的定位或者是含糊不清、操作性不强的弊端,确立融知识、能力、态度三个层次目标为一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2、整合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使理论与实践在课程内容上融为一体。从调整课程内容入手,突破传统先授受理论知识,再进行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训练,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相互割裂的教学模式,从学生技能技巧的认知规律,将原理性的学习内容和与之对应的实践性学习内容重新整合。
3、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之在时间和空间上融为一体。在教学实施上,突破传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时间、空间上割裂的教学形式,组建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同时又是实验实训场地的多功能专用教室,以满足理论与实践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统一。
4、整合教师队伍,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任务于一身。打破理论教师与实验实训教师的界限,由一名既能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工作又能胜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也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5、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强化信息反馈,使其具有有效的激励作用。突破以期末理论考试作为唯一评价学生成绩的评价方式,采用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理论知识融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和行为态度等为一体的评价体系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且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并及时加以反馈,使学生随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
二、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情境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和培养人的社会需要设计的育人环境,它体现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一种期望。创设情境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演示实验、实物、模型、影象资料、故事等都可用于创设教学情境。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一般要具有现实性和渐进性。
现实性是指要真实、贴近生活实际,有驱动性,以在学习者的经验世界中产生共鸣,促使学生一步自觉、主动地学习。通过一些些切合主题,学生实际接触过但又对其原因似懂非懂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渐进性指在教学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能力的基础上,因为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和驱动性。要求设计问题之前,需先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学习风格,使所设计的问题能引起学习者的认知冲突,而不至于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动机。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解决问题
教师以要解决的教学重点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一般可按照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重新回到实践这样的顺序来组织每一个知识点,在问题的分析过程中,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
1、任务驱动,实践操作。将学生分组,分配真实、有意义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操作,变被动为主动,真正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一般要求学生能利用仪器仪表检测元器件好坏、动手组装电路、测试电路性能、排查线路故障以及计算、观察、比较等能力。值得强调的是此过程中教师不应过多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主动探索或与他人协作、不断思考讨论等途径主动对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能力,并能在此过程中产生探索和创造性思维。
2、分析实践结果,构建理论知。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自己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得出结论。然后可抽查几组代表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黑板上列出研究成果,师生共同对所有的成果进行分析汇总,并试图寻找隐藏于现象背后的规律,对知识进行提炼与总结(形成定义、图表、列表、概念、原理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使学生对某一知识不断深化拓展,“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的目的。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理论知识,同时也可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推敲分析,将理论反作用于实践,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迁移能力。
3、进一步推进知识的获取。在完成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的构建后,最后教师可教师要进行理论的精讲或归纳概括讨论要点、应掌握的方法、理清的概念及需要明白的道理。同时也要适当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探讨、解决学生在自我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争论不休或实践中出现的关键问题。同时,还要启发学生质疑自己所得的结论,鼓励学生多做假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假设电路更换了一个条件,结果会有什么变化?鼓励学生动手修改电路,或利用EWB软件对新想法进行仿真。不论成功与否,都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产生新的经验,对问题有新的认识。这个环节重复了实践操作和理论分析两个过程,进一步推进了知识的获取,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全面建构。
(三)学用结合,构建知识体系
学以致用,掌握必要的知识是教学的重点,但要能熟练应用知识却是个难点。为此一般可通过形式多样的作业和实践报告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巩固、内化所学知识,建构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报告中除了要有必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的完成过程,更要求学生找出该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使学生积累经验、认识自我,这也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本方案也已被应用于广厦学院各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学实践
效果在不断检验中,并已逐步得到教学双方的较高认可。希望也能为其他院校和课程提供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居宇鸿.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推行项目教学方法的实践与研究[D].
[2] 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
[3]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
[4] 李静.探究式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学》课程中的实践研究[D].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构建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专业所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及就业打好基础。传统授受式教学模式有违高职学生的智力类型要求,最终导致严重问题:一方面,学生难学,学得低效,教师难教,教得低效;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打好专业基础,专业课的学习更是难上加难;再者,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抱怨学生所学知识与他们的要求不符。本论文中全面重构了一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机结合,力求从“质”和“量”双方面突破提高教学质量。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基本设想
“理实一体化”即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一种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界限,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课题组经过研究提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设想:
1、整合课堂教学目标,使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应达到的能力水平融为一体。克服传统课堂教学只重视理论知识目标确定,忽视能力目标的定位或者是含糊不清、操作性不强的弊端,确立融知识、能力、态度三个层次目标为一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2、整合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使理论与实践在课程内容上融为一体。从调整课程内容入手,突破传统先授受理论知识,再进行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训练,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相互割裂的教学模式,从学生技能技巧的认知规律,将原理性的学习内容和与之对应的实践性学习内容重新整合。
3、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之在时间和空间上融为一体。在教学实施上,突破传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时间、空间上割裂的教学形式,组建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同时又是实验实训场地的多功能专用教室,以满足理论与实践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统一。
4、整合教师队伍,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任务于一身。打破理论教师与实验实训教师的界限,由一名既能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工作又能胜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也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5、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强化信息反馈,使其具有有效的激励作用。突破以期末理论考试作为唯一评价学生成绩的评价方式,采用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理论知识融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和行为态度等为一体的评价体系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且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并及时加以反馈,使学生随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
二、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情境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和培养人的社会需要设计的育人环境,它体现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一种期望。创设情境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演示实验、实物、模型、影象资料、故事等都可用于创设教学情境。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一般要具有现实性和渐进性。
现实性是指要真实、贴近生活实际,有驱动性,以在学习者的经验世界中产生共鸣,促使学生一步自觉、主动地学习。通过一些些切合主题,学生实际接触过但又对其原因似懂非懂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渐进性指在教学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能力的基础上,因为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和驱动性。要求设计问题之前,需先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学习风格,使所设计的问题能引起学习者的认知冲突,而不至于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动机。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解决问题
教师以要解决的教学重点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一般可按照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重新回到实践这样的顺序来组织每一个知识点,在问题的分析过程中,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
1、任务驱动,实践操作。将学生分组,分配真实、有意义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操作,变被动为主动,真正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一般要求学生能利用仪器仪表检测元器件好坏、动手组装电路、测试电路性能、排查线路故障以及计算、观察、比较等能力。值得强调的是此过程中教师不应过多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主动探索或与他人协作、不断思考讨论等途径主动对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能力,并能在此过程中产生探索和创造性思维。
2、分析实践结果,构建理论知。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自己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得出结论。然后可抽查几组代表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黑板上列出研究成果,师生共同对所有的成果进行分析汇总,并试图寻找隐藏于现象背后的规律,对知识进行提炼与总结(形成定义、图表、列表、概念、原理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使学生对某一知识不断深化拓展,“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的目的。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理论知识,同时也可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推敲分析,将理论反作用于实践,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迁移能力。
3、进一步推进知识的获取。在完成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的构建后,最后教师可教师要进行理论的精讲或归纳概括讨论要点、应掌握的方法、理清的概念及需要明白的道理。同时也要适当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探讨、解决学生在自我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争论不休或实践中出现的关键问题。同时,还要启发学生质疑自己所得的结论,鼓励学生多做假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假设电路更换了一个条件,结果会有什么变化?鼓励学生动手修改电路,或利用EWB软件对新想法进行仿真。不论成功与否,都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产生新的经验,对问题有新的认识。这个环节重复了实践操作和理论分析两个过程,进一步推进了知识的获取,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全面建构。
(三)学用结合,构建知识体系
学以致用,掌握必要的知识是教学的重点,但要能熟练应用知识却是个难点。为此一般可通过形式多样的作业和实践报告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巩固、内化所学知识,建构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报告中除了要有必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的完成过程,更要求学生找出该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使学生积累经验、认识自我,这也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本方案也已被应用于广厦学院各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学实践
效果在不断检验中,并已逐步得到教学双方的较高认可。希望也能为其他院校和课程提供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居宇鸿.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推行项目教学方法的实践与研究[D].
[2] 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
[3]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
[4] 李静.探究式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学》课程中的实践研究[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