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人说:“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随着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对社会作出贡献大大增加,全社会对生物科学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生物教师应该如何通过发挥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来优化生物课堂,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呢?本文结合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就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高中生物;主体作用;优化课堂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是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充分注意到教师、班级和学生不同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彼此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维果茨基也认为:“教学过程乃是三方面的积极过程,即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积极性以及处于他们两者之间的环境的积极性。”这其实就是充分阐明了主体教育思想实质是三主体,即教师、学生、班级相互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三主体”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能够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转而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學生的主体作用和班级的积极性都充分激发出来,使高中生物课堂更优化,教学效果更高效。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指导和组织。从教学交往本质看,教师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主体。在教学中,教材是客体,学生也是客体,是教的对象。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我正视自我在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发挥自我作用。
例如,在讲授《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我采用“提出问题→自学讨论→精讲→精练→归纳的课堂结构。在提问中设题,在自学中分析问题,在精讲中释疑,在精练中扩展,在归纳中巩固。在课后的随堂测验中,从卷面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本点知识掌握较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讲授《植物的激素调节》时,提前10天要求学生做植物向性实验,对种子向光生长有感性认识,已充分调节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讲述其成因时,已水到渠成。再如在讲授《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时,采用倒置法等。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使课堂始终保持一定的新鲜感,激活学生的主动性。
二、激活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探究过程。换句话说,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时,教材、教师(学生模仿的对象)是客体。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就表现在学习的主动性上,即积极地、主动地、有创造性的把教师的要求内化为自已对知识掌握的需要。从心理角度来说,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行为被群体接受,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都想尝试成功的喜悦。作为老师,主要的工作就是为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展示自我的舞台。
例如,我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教学实验时,我深知实验一直是生物教学的难点,特别是老师在实验过程中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为了确保实验的效果,我把自己当作此次实验的“总指挥”,然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验操作能力等把全班分为四个实验小组,每个小组都选出一个小组长配合我的工作,然后召开实验小组组长会议,把实验需要准备的器材和应注意的事项和应该达到的实验效果要求各小组的组长先明白领悟。然后在实验课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在组长的指引下慢慢完成实验。由于有了小组长这样的助手,这样一方面可以及时纠正学生在取材、制片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将学生制作精美的装片进行现场展示。然后由每个小组讨论归纳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的原因。最后由每个组选派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进行串讲和归纳总结。通过这一分层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沉浸在通过自己努力得来知识的喜悦之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传统的教学活动,只是强调教学是双边活动,而不重视由师生共同活动所构造的教学环境。维果茨基说:“教育环境乃是教学过程中的真正杠杆,教师的全部作用在于控制这一杠杆。”教育环境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充分发挥教学环境的熏陶作用,有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细胞的癌变》这一教学内容时,我知道如果纯粹对知识进行讲解的话,效果可能不会很明显,关键是要能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这时我调整了教学方法,决定结合教学实际提出这样的一个探究问题:“我们都知道,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变成癌细胞,那么生活中的哪些不良习惯会引发癌症?吸烟会不会影响癌症的发病率?”把这个探究问题抛出以后,然后要求各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要求各学习小组结合所学的生物知识,展开合理的推敲和思维的发散,看看哪个小组能把这一问题探究得最为合理准确。对探究得最好的小组,我们将向班委申请发纪念品。这样一来就把课堂气氛搞活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只见他们分工合作,各个小组都不甘示弱,找原理、做记录,都希望把自己小组的观点做到完美。到代表发言阶段的时候,各个小组都结合自己小组的对课本的探究,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思维的发散,进行了发言,其中有一个小组的代表竟然还说出了这样的结论:“我认为癌症的发病率与吸烟并无多大的关系。”他说: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很重要,很多人一辈子吸烟但也并非因患癌症而死,反而吸烟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人的疲劳,起到提神作用。”对于这样的观点不要马上进行否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而要善于因势利导,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这样就会使学生在良好的探究环境下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采用各种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主体作用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三者有机统一,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我们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新课标为教学导向,充分重视这三者之间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各自的重要作用,让生物课堂更高效。
参考文献:
[1]李君,费循蛟.高中生物学科尝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内容初探[J].生物学教学,2002(12)
[2]王艳.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初探[J].青海教育,2004(06)
[3]张成.高中生物研究性课题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04)
【关键词】高中生物;主体作用;优化课堂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是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充分注意到教师、班级和学生不同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彼此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维果茨基也认为:“教学过程乃是三方面的积极过程,即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积极性以及处于他们两者之间的环境的积极性。”这其实就是充分阐明了主体教育思想实质是三主体,即教师、学生、班级相互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三主体”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能够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转而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學生的主体作用和班级的积极性都充分激发出来,使高中生物课堂更优化,教学效果更高效。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指导和组织。从教学交往本质看,教师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主体。在教学中,教材是客体,学生也是客体,是教的对象。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我正视自我在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发挥自我作用。
例如,在讲授《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我采用“提出问题→自学讨论→精讲→精练→归纳的课堂结构。在提问中设题,在自学中分析问题,在精讲中释疑,在精练中扩展,在归纳中巩固。在课后的随堂测验中,从卷面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本点知识掌握较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讲授《植物的激素调节》时,提前10天要求学生做植物向性实验,对种子向光生长有感性认识,已充分调节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讲述其成因时,已水到渠成。再如在讲授《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时,采用倒置法等。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使课堂始终保持一定的新鲜感,激活学生的主动性。
二、激活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探究过程。换句话说,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时,教材、教师(学生模仿的对象)是客体。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就表现在学习的主动性上,即积极地、主动地、有创造性的把教师的要求内化为自已对知识掌握的需要。从心理角度来说,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行为被群体接受,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都想尝试成功的喜悦。作为老师,主要的工作就是为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展示自我的舞台。
例如,我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教学实验时,我深知实验一直是生物教学的难点,特别是老师在实验过程中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为了确保实验的效果,我把自己当作此次实验的“总指挥”,然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验操作能力等把全班分为四个实验小组,每个小组都选出一个小组长配合我的工作,然后召开实验小组组长会议,把实验需要准备的器材和应注意的事项和应该达到的实验效果要求各小组的组长先明白领悟。然后在实验课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在组长的指引下慢慢完成实验。由于有了小组长这样的助手,这样一方面可以及时纠正学生在取材、制片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将学生制作精美的装片进行现场展示。然后由每个小组讨论归纳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的原因。最后由每个组选派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进行串讲和归纳总结。通过这一分层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沉浸在通过自己努力得来知识的喜悦之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传统的教学活动,只是强调教学是双边活动,而不重视由师生共同活动所构造的教学环境。维果茨基说:“教育环境乃是教学过程中的真正杠杆,教师的全部作用在于控制这一杠杆。”教育环境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充分发挥教学环境的熏陶作用,有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细胞的癌变》这一教学内容时,我知道如果纯粹对知识进行讲解的话,效果可能不会很明显,关键是要能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这时我调整了教学方法,决定结合教学实际提出这样的一个探究问题:“我们都知道,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变成癌细胞,那么生活中的哪些不良习惯会引发癌症?吸烟会不会影响癌症的发病率?”把这个探究问题抛出以后,然后要求各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要求各学习小组结合所学的生物知识,展开合理的推敲和思维的发散,看看哪个小组能把这一问题探究得最为合理准确。对探究得最好的小组,我们将向班委申请发纪念品。这样一来就把课堂气氛搞活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只见他们分工合作,各个小组都不甘示弱,找原理、做记录,都希望把自己小组的观点做到完美。到代表发言阶段的时候,各个小组都结合自己小组的对课本的探究,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思维的发散,进行了发言,其中有一个小组的代表竟然还说出了这样的结论:“我认为癌症的发病率与吸烟并无多大的关系。”他说: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很重要,很多人一辈子吸烟但也并非因患癌症而死,反而吸烟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人的疲劳,起到提神作用。”对于这样的观点不要马上进行否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而要善于因势利导,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这样就会使学生在良好的探究环境下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采用各种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主体作用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三者有机统一,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我们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新课标为教学导向,充分重视这三者之间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各自的重要作用,让生物课堂更高效。
参考文献:
[1]李君,费循蛟.高中生物学科尝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内容初探[J].生物学教学,2002(12)
[2]王艳.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初探[J].青海教育,2004(06)
[3]张成.高中生物研究性课题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