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文本《无命运的人生》零度写作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w_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零度,在文本形式中,可以看做是个人风格与语言结构的反抗与压制的矛盾张力;在人生处境中,则可以被视为个人自由与理性秩序的乌托邦式的暂时和解。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从符号主题、囚犯主题、火车主题三个方面来浅析小说文本《无命运的人生》的零度写作。
  关键词:零度;无命运;自由;理性
  作者简介:习彩云(1988-),女,汉族,湖北襄阳市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1
  一、符号主题
  在小说的一开始,关于符号的文字就映入眼帘“春日的早晨男孩佩戴代表其标志的黄色六角星出门”、“戴黄星的人只能在晚上八点以前出现在大街上”……随着主人公视角的移动,关于符号的文字描述不断地充斥在我们面前:代表犹太人的黄星、看守的金星标识、思想犯的红三角、德国军官的绿三角代表,以及将号码刻进胳膊里是奥斯维辛的象征,等等。在黄星、金星、红三角、绿三角、黄袖章、黑袖章等符号的无差异性、普遍性的分类下,不同群体间的界限明确下来,组织间的秩序在“符号观念的法则”下得到维护,一切都井井有条,准确无误。人在此理性体系中异化为一个象征性符号,一个无差别的、可替代的符码因素,一切行为意志均以维护理性体系的正常运行为最终目的。至此不难推断,无论在小说中还是现实中,这些高度理性法则支配下的德国人最终都会制造出集中营——这一非常规性的人间炼狱。
  抛却个人情感而言,“集中营”内的这种干净整齐的、规范稳定的、精确理性的生活可能恰恰是我们所向往的生活,是我们的现代化进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要达到这种“理想的幸福生活”。因为对某种稳定性、秩序性、确定性的永恒向往,使得人类自愿臣服于理性秩序的禁锢之下,尽管这种秩序剥夺了他们的自由,使他们成为集中营永远的囚徒,但却同时获得了某种确定性和幸福感!毕竟,谁又能否认我们不是生活在集中营的囚徒?
  二、囚犯主题
  在集中营这个处境里,被捕者中间有大胆的、懦弱的、说谎的、诚实的、可怕的、不得罪人的、好看的、丑陋的;有看管者、押解者、军官、持重的老油条、医生;有各种各样的人以及非人的辱骂、永恒的劳作与殴打、野兽般的长官、片刻不停息地镣铐声……这些都是现实的、实在的,真真切切地使我们意识到集中营生活的恐怖与苦难,但同时也提醒着我们:这并不是全部的生活,整个天空并非只有集中营头顶那一小块儿,在集中营的高墙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生活,“那儿”存在着偌大的苍天。理性秩序在为人的自由幸福圈定界限、制造苦难的同时也使人真正意识到理性界限之外的幸福生活存在的可能,苦难是一种启示,也是另外一种幸福!
  虽然,苦难和秩序能够使人意识到界限之外的幸福与自由,然而在突破界限的束缚的同时无所依附的心灵却陷入了更加深重的苦难与悲剧,只能通过企图抓住某种确定地形式来给孤苦无依的灵魂以安慰,即是说,人必然要成为囚徒!正如诺贝尔颁奖词所述:“刽子手和受害者双方都归附于那些被施加的种种实际当中,但主要的问题并不存在。凯尔泰斯所传达的寓意即为——生活就是適应环境。犯人们屈从于奥斯威辛的能力同样是现实人类共处时所显示出来的原则的一种体现。”
  三、火车主题
  小说中有大量关于火车出发、进站停靠的描写,但却没有火车停站不走的叙述。火车来的方向、地点、时间等均不可知,但火车在艳丽的夏日天气里出发了,然后在一个地点一个地点靠站停下又重新出发,呼啸奔驰着驶向未知的远方。往日时光不可追回,时间从我们每个人身上缓缓流过,仿佛什么都未曾发生,然而蓦然回首时我们却已跟不上我们面前、我们周遭、甚至我们自身的许多变化。我们只是时间的过客,却成为记忆永久的奴隶。
  我们何时何地登上火车、火车在何地停靠、我们在何时何地下车又上车……这一切都充满了偶然性、未知性和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做的只是在这条完整的旅程中,去认真尝试能够出现的机会,若非如此,我们将会走向无命运的人生,也即是说,“我们将强加给我们的决定当成一种事实自始至终地生活在其中,而不是生活在我们自己的(相对的)自由所带来的必然性之中”。必然性的命运与可能性的自由是一对怨偶,“若有命运,便不可能自由,而若有自由,即无命运”,自由在理性之外。
  四、结语
  小说《无命运的人生》采用这种存在于各种呼声和判决的环境之中而又毫不介入其中的零度写作方式,从文形式上说是试图用个人风格的自主选择去消解、抵抗整个语言结构下被普遍化、道德化和非差异化的支配性力量;而从人的处境来说,“凯尔泰斯在其作品中探索了这样的一种可能,即个体的生命和思想能不能存在于一个人们几乎彻底地屈从于政治强权的时代……坚持以个体脆弱的经历对抗历史的野蛮的独断专横”,试图在无命运的人生中攫取某种自由的可能。这种企图是一种西西弗斯式的悲剧,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暂时和解,却也是人类重获幸福与自由的踏板。
  参考文献:
  [1]凯尔泰斯·伊姆雷著,许衍艺译.无命运的人生.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2]周长才.描写纳粹集中营最另类的作家——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凯尔泰斯[E]. 外国文学,2003.01.
  [3]吴蕙仪译.集中营里也有幸福的存在——诺贝尔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雷访谈录[J].译林,2005,05.
  [4]威廉·巴雷特著,段德智译,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其他文献
摘 要:古希腊神话是当时人民的自由思想、自我独立意识和最初欲望的另一种表述方式。是原始氏族人民所依赖的意识产物,是古希腊人共同创造的口头式作品,是西方国家的文学形式之一。希腊神话中的神祗,和人类相同,他们有感情和欲望,有好有坏,各自都有手段,相互之间有直系或间系的血缘关系,和人类在样貌和性格特征上没有什么差别。但神祗和人的区别也很鲜明:有永生之躯,可随意变换自己的形态,各具特殊的本事和强大的力量,
摘 要:近几十年,现代化的转型促使市场在经济、文化中的位置在抬升,文艺片在商业片冲击下难以为继,电影票房与口碑之间的反常关系引人深思。1997年的《变脸》到2016年的《百鸟朝凤》,第四代导演吴天明在“二难”困境中如何小心翼翼地抓住时代激越下的稻草,坚守传统文化一片净土。这一点,笔者将从作者、文本、受众、社会、传播五方面简要分析。  关键词:《百鸟朝凤》;吴天明;第四代导演  作者简介:钟玉娟(1
摘 要:中国汉语古代诗歌讲究意境美,意象则是传达意境的主要载体。汉语诗歌的英译,最困难的也就是意象的准确传达。文章通过赵彦春英译《采薇》节选来分析他传达诗歌意境美的独特。  关键词:采薇;意境美;意象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1  一、引言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此诗是三千年前的一位久
摘 要:莎士比亚是伟大的剧作家,他的作品虽出现在君主专制、宗教统治时期,然而却也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政治、精神上的自由。然而这些自由并不是天马行空毫无局限的;它受到了政治、宗教等方面的限制。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在《莎士比亚的自由》中试图从美、仇恨、权力和自由四个方面,向我们阐释莎士比亚作品中局限与自由的关系,揭示这局限与自由背后的社会文化逻辑。  关键词:斯蒂芬·格林布拉特;莎士比亚;局限与自由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03  《理想国》的阅读过程于我,是一场“驯兽”。  5月31日,在参加完《理想国》第一场读书时,我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写下了这样的句子:“真的很讨厌苏格拉底……他完全是答非所问!克法洛斯离场一定是因为讨厌他。” 6月5日的笔记中写到:“我认为柏拉图搞混了两个概念,文学与教育。”6月13日:“国
摘 要:随着中国文化不断发张壮大,影视文化逐渐走出国门。风靡一时的《甄嬛传》传入美国后,虽然引起了美国人的强烈兴趣但却遭遇大部分美国人的冷眼相待。本文将分析《甄嬛传》在美国遇冷的原因,提出解决策略,从而提高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发展壮大中国影视文化。  关键词:中美两版《甄嬛传》;跨文化交际;提升策略  作者简介:王旭(1992-),女,汉族,河北唐山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摘 要:本论文主要调研大学生对传统节日中的“元宵节”的认知状况,调研对象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大一学生。调研结果显示,很多大学生对“元宵节”的来历和内涵并不了解,参与“元宵节”的活动也不积极,对于“元宵节”的认知和认同感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可以通过以下举措促进大学生对“元宵节”的认知和认同:如自觉创新并为“元宵节”注入新质、深入挖掘与升华“元宵节”的文化内涵、精心组织好庆祝“元宵节”的各种群
摘 要:《春夏秋冬又一春》脱离了金基德电影一向的色情与暴力,如同一幅天然水墨,勾勒出世外桃源的雅逸,充斥了人性的变调,在简净、空灵与禅意的追溯中,通过对于小僧和老僧的互动描摹,表达出作者对于人类灵魂和因果报应的形而上的思索。  关键词:金基德;春夏秋冬;又一春;人类灵魂;因果报应;思索  作者简介:孙启菲,江苏南京人,美国纽约布法罗大学比较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影研究等。  [中图
少女情怀总是诗  ——我知爱你不用假借莎翁的文思  痴心未说,只是爱一个人,  看她、近她,总也不想离开;  她的青丝,说着风儿也未曾遗失,  千丝万缕,连香气都依偎她,  与我如同,一样难舍难分的样子;  见她又想,说是爱一个人,  不言,又语,仿佛是何心情再说已迟;  你说沉默,你预备几时?  等得花儿都谢了,到底谁溶解谁的矜持?  我知你少女的情怀总是诗,  如何对爱的砌词恰是斯文羞涩得粉饰
摘 要:蒋勋受庄子美学的影响提出“其实美的本质或许是——孤独” 并将死亡看作“生命本质的孤独”是“无法克服的宿命”,由此创造了“孤独美学”。 虽然,蒋勋孤独美学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庄子的影响,但是二者在很多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将在下文对于庄子美学的“独”与蒋勋孤独美学所言“孤独”进行几点辨析。  关键词:庄子;孤独哲学;蒋勋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