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的意境之美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senbone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汉语古代诗歌讲究意境美,意象则是传达意境的主要载体。汉语诗歌的英译,最困难的也就是意象的准确传达。文章通过赵彦春英译《采薇》节选来分析他传达诗歌意境美的独特。
  关键词:采薇;意境美;意象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1
  一、引言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此诗是三千年前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而诗的美不仅在于它的意蕴,且在于它的意境,意象的完美填充。汉语诗歌中突出的特色就是用独特的意象来传达诗中人的内心情感,从而更能触动读者的心灵。在翻译中,严复的“信达雅”不仅要求在意义上,在意象的传达上也应做到“信”,因为意象的正确传达才能在目标语读者心灵深处激起与原文读者同样的情感涟漪。原文的“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金堤,1989)必须准确传达。赵译诗歌一直秉承了两大原则:关联原则和趋同原则。通过这两个翻译原则向原文充分做到“形意逼近”(赵彦春,2005)。下面本文将对赵译《采薇》节选进行赏析。
  二、译文赏析
  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
  岁亦莫止。
  Vetch* we pick, vetch we pick;
  The vetch sprouting so quick.
  Home we wend, home we wend;
  The year comes to the end.
  —— Zhao Yanchun
  薇,学名救荒野豌豆,种子、茎、叶均可食用。古有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薇,在诗中不仅仅是代表的食物,而是侧面突出战士们行军路上的艰苦。行军之路,遥遥无期,粮尽弹绝,只能边行边采摘路边的薇草来食以充饥,以便继续赶路。而薇草长在路边,无论多么艰苦的生存条件都能坚强的生长,暗喻了战士们坚强的意志和生存能力。而薇草的全身可食,有衬托出了战士们的为国牺牲的伟大情怀。因此,翻译时,小小的一个“薇”也需认真揣摩思忖,正确把握原作者的用意,才能真正传达原文的美。庞德将“薇”译为fern,其为一种蕨类植物。在牛津词典中释义为“A flowerless plant which has feathery or leafy fronds and reproduces by spores released from the undersides of the fronds. Ferns have a vascular system for the transport of water and nutrients.”显然和原诗中的薇草形象不符。而赵先生将其译为vetch则正确的传达给读者薇草的形象,也告诉了读者为什么战士们边行进边采摘薇草了。同时也为该诗歌的前三章的“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做了充分的准备。全文上下连贯,真正做到行文一致。
  开头两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采薇采薇,薇亦柔止”,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采薇采薇,薇亦刚止”,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因此,如赵先生所译vetch 才能在后文中真正将薇草死机中各自的特点形象的传达给读者。且看第二、三章赵先生的译文。
  Vetch we pick, vetch we pick,
  The vetch slender and thick.
  Home we wend, home we wend;
  Our hearts are bound to rend.
  ……
  Vetch we pick, vetch we pick,
  The vetch stalk like a stick.
  Home we wend, home we wend;
  The New Year will spring send.
  译文不仅在形式上与原文做到了高度统一,还巧妙了运用了赵先生所言的no-inversion形式,将宾语的vetch前置句首,从而将译文整体做到句尾押韵“pick--quick,wend-end,pick--thick,wend--rend,pick--stick,wend--send”, 整体三章都保持了aabb的韵脚,而且在语义的传达上还能够做到精准之至,真正做到了不受原文束缚,不传达寄生于原文的美,而独创自己的一种独特的美,于原文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其实在诗里,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长,都看作是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因此,赵先生译文中,准确地将薇草从春到秋的生长状态传达出来,这一意象的传达,才能更好地与每章节的后两句战士们回家的心态的流转变化准确对比。更加体认生命的深刻之义。于是在“采薇”这样一个凝固在戍卒记忆里的姿势里,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轮回,光阴的流逝,还看到思念的成长,看到生命走向苍老的痕迹。
  三、结语
  赵先生的译文给我们呈现的不仅仅是原文的美,更让我们体会到译诗不应做减法,译诗当如诗,译经当如经。还让我们明白“求美不辞其小,小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影响整体效果,也必然会因小失大”的深刻内涵。
  注释:
  译文均摘自赵彦春博客。
  参考文献:
  [1]金堤.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2]赵彦春.翻译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 要:勒克莱齐奥是法国文坛一颗闪耀的新星,同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多国的生活体验使得他在作品中更多地去关注社会上的边缘人物。《金鱼》中女主角拉伊拉在生活中颠沛流离,辗转于不同的地区。但是她没有屈服于悲惨的命运,为了拜托这一切,她流浪,逃亡,反抗。她的行为貌似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作者通过挖掘她的内心,向世人展示这些“金鱼”们的共同遭遇,他们勇敢,放荡不羁,即使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也未曾停止对自
摘 要:《纳尼亚传奇》是一部由七本独立小说组成的长篇奇幻小说。国内学者通常从其宗教原型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缺乏对其数字意象的分析。本文从数字意象着手,旨在说明《纳尼亚传奇》的作者C.S. 刘易斯对在书中如何将数字“七”赋予“圣洁、忠诚”的意象。  关键词:意象;《纳尼亚传奇》;C.S.刘易斯  作者简介:周巍,女,1987年生,辽宁省丹东市人,韩国崇实大学英语语言学在读博士。  [中图分类号]:I2
时间的巨轮飞转,转瞬,我那年轻妻子查玉珍变成满头白发的老妻,我也成了老翁。我们结婚六十年啦,弹指一挥间。现在我俩都已是耄耋老人。我与她同龄,仅比她年长五个月。  想当年她高师毕业前一年暑假,勤工俭学她来我工作单位做暑假临工。她做得很自然,很认真,没有半点少年女生的羞湿。她非常勤快,非常努力,心中只有减轻家庭负担,多挣点钱。她当时穿着普普通通白衬衫,蓄着两个小辫子,不是柪黑的,而是夹有几根白发的黑辫
摘 要: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当中,近义词的辨析成为语言学习的一大难点。基于CCL语料库,针对近义词“永远”、“永远”,本文从近义词分布的语域,节点词的高频搭配词,通过观察检索行中所呈现的近义词搭配特征,揭示出它们的搭配关系,对传统的词汇辨析起到行之有效的补充作用。  关键词:近义词;语域;搭配;语义偏好;搭配结构  作者简介:刘欣(1990-),女,汉族,湖北黄冈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校科学研究项目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后殖民生态批评视阈下库切作品生态观研究”(编号:JW201615407)。  摘 要:后殖民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批评理论,与生态批评一样具有跨学科性、融合性。后殖民生态批评是生态批评的延伸和发展,主要运用生态批评的相关学说来解读后殖民时期的文学,是“生态”与“后殖民”话语共同作用的结果,拓展了“后殖民”时期和“生态批评”理论的研究内容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批准号:QW201603。  摘 要:作为“重述神话”系列之一的《白蛇》,严歌苓改写了传统的白蛇传奇,讲述了在“文革”背景下的一场不为世俗所容忍的同性之恋,两个灵魂在这场禁忌之恋中苦苦挣扎、寻求出路。《白蛇》是同性恋爱小说中的一股清流,曾获第七届《十月》中篇小说文学奖。本文以孙丽坤形象为例,从女性意识、情感立场、社会历史三个角度对小说
摘 要:安吉拉·卡特的《新夏娃受难记》,一方面,通过讲述主人公艾弗林的经历,揭示了在男性霸权统治下女性群体悲惨的境况,指出了社会性别是一种建构;另一方面,也塑造了因性别问题而处于社会边缘的受难者。通过描述他们的生存和心理状态,卡特指出异性恋规范对人们的性别身份认同造成了束缚,认为被社会建构起来的性别可能会使主体对自己的性别身份产生认识上的偏差,甚至导致对自身身份认同的缺乏。  关键词:性别认同;身
摘 要:美国作家艾米利·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和法国作家大仲马的作品《基督山伯爵》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瑰宝。《呼啸山庄》通过对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复仇过程的描写,在揭露社会黑暗,人性自私的同时,着重突出了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的永恒的爱。正是这样的不竭的爱,像是照亮暗夜的微光,引领他寻找到最后的自由和幸福。《基督山伯爵》通过描写埃德蒙遭受的苦难引出他的仇恨之深到最后的宽恕,从而更加凸显了爱能够战胜
摘 要:古希腊神话是当时人民的自由思想、自我独立意识和最初欲望的另一种表述方式。是原始氏族人民所依赖的意识产物,是古希腊人共同创造的口头式作品,是西方国家的文学形式之一。希腊神话中的神祗,和人类相同,他们有感情和欲望,有好有坏,各自都有手段,相互之间有直系或间系的血缘关系,和人类在样貌和性格特征上没有什么差别。但神祗和人的区别也很鲜明:有永生之躯,可随意变换自己的形态,各具特殊的本事和强大的力量,
摘 要:近几十年,现代化的转型促使市场在经济、文化中的位置在抬升,文艺片在商业片冲击下难以为继,电影票房与口碑之间的反常关系引人深思。1997年的《变脸》到2016年的《百鸟朝凤》,第四代导演吴天明在“二难”困境中如何小心翼翼地抓住时代激越下的稻草,坚守传统文化一片净土。这一点,笔者将从作者、文本、受众、社会、传播五方面简要分析。  关键词:《百鸟朝凤》;吴天明;第四代导演  作者简介:钟玉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