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限与自由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ji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莎士比亚是伟大的剧作家,他的作品虽出现在君主专制、宗教统治时期,然而却也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政治、精神上的自由。然而这些自由并不是天马行空毫无局限的;它受到了政治、宗教等方面的限制。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在《莎士比亚的自由》中试图从美、仇恨、权力和自由四个方面,向我们阐释莎士比亚作品中局限与自由的关系,揭示这局限与自由背后的社会文化逻辑。
  关键词:斯蒂芬·格林布拉特;莎士比亚;局限与自由;美;仇恨;权力
  作者简介:何湾(1991-),女,汉族,湖南省浏阳市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01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哈佛大学教授,以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见长,著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从莫尔到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商榷》和《炼狱中的哈姆莱特》等相关著作,是二十多年来世界上最有影响的莎士比亚学者之一。在《尘世间的莎士比亚》中他分析和解读了大量相关史料和文本,以自己渊博的文艺复兴时期知识为基础,进行大胆推测,为现代读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以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1943- )为代表的新历史主义可以说是20世纪最后20年间影响最大的莎评流派,其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一
  本书是基于一系列的讲座及在各地讲座的过程中作者获得很多反馈和合理性建议而成,本书分成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谈到莎士比亚是一个自由的人文主义者,但由于当时的政治宗教的局限性,加之莎士比亚本身的局限性,导致了莎士比亚及其作品也有其局限性。本章主要概括了全书的四个讨论点,即美、仇恨、权威与自治以及这四者间的关系。随后的四部分中,格林布拉特讨论了以下问题——缺陷美的标志,莎士比亚对毫无特点美日益增长的疑虑和对让人难以忘记的印记的兴趣;仇恨——作者对仇恨的探索;权力——他同时质疑和接受权力的行使,包括他自己的权利,自主权--只存在于想象和通过想象所创造的小说。
  二
  不同时期人们对美的认识不同,在文艺复兴时期,一般理解是理想比例的和谐融合,更多是关于整体的完美而不是任何特定的装饰,比起个人身上的细节而言当时美学上的理想型更多是“无特征”。在整个社会对于美的认同是光滑无暇,辉煌美丽,脸和身体上都毫无特征的时候,令人惊讶的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很少达到这一理想。从黑夫人,“她的眼睛看起来一点也不像有太阳光芒”,波西亚的“严峻的嘴唇,”克利奥帕特拉的“布满皱纹”的脸,伊莫金的胎记,莎士比亚的作品引人注目的不是他们近似任何绝对的标准,而是人物独特标志的个性。莎士比亚主张的一种独立于乏味规范的美感,一种可以接受个人缺陷的美。
  格林布莱特谈到了仇恨的局限性。以《威尼斯商人》为例,一开始展示了威尼斯的声音和观点,传达他们对犹太人的理解——作为一个“外来人口……living in our midst …… who hate us, as the saying goes, with a vengeance” (49). This voice is coolly contemptuous, smug and superior, yet also convinced that the Jews are enemies to the Christians: “Hatred is like a drug to which they are addicted; it
  生活在我们中间,恨我们,正如俗话说:“他们就是来复仇的”。这个声音是冷淡轻蔑的,有着自以为是的优越感,但他们也相信犹太人是敌人:“仇恨就像是毒品对它们上瘾;它poisons them, but they cannot live without it.…… But what, I wonder, is the legal remedy against hatred?” (52).
  毒死他们,但他们没有它不能生活……但我不知道,法律援助是否与仇恨相对?”显然,夏洛克由于其“犹太性”而背上了的政治敌意。然而,当夏洛特在第四幕结尾转投向基督教,他愿意放弃他的种族,放弃自己本来的身份,而不是冒着生命危险坚持自己的仇恨时;仇恨这个东西立刻融化了。在法庭上的场景里,格林布拉特写道,莎士比亚在写夏洛克时为其仇恨设了限。当波西亚法官,按照威尼斯的法律,告知夏洛克,如若安东尼奥若是割掉一磅肉,夏洛克自己必须死。剧中的种族仇恨都深深的蒙上社会政治的痕迹,莎士比亚在仇恨设定上就明显带有政治的枷锁。
  格林布莱特引用了,克林顿对于麦克白的评价--“麦克白内心的雄心壮志并没有被一个道德上足够强大的驱体所承载”。通观莎士比亚悲剧和历史剧中,格林布莱特总结道“没有哪个有着清楚道德概念的人会对权力垂涎,没有哪个有着强烈统治欲望的人能有足够的道德。”莎士比亚与当时的伦理观念格格不入的,他对任何政治统治具有道德权威这件事深感怀疑。格林布莱特在这里提到了康沃尔来说明莎士比亚的怀疑。康沃尔蒙蔽了李尔王,统治着当时李尔王一半的疆土,用格林布莱特说的“恶心的守法主义、虐恋、公共关系”来折磨他的犯人。但最后被一个仆人所杀。格林布拉特看来,莎士比亚认定一种更好的专制主义,脱离于统治欲望或虚幻的政治幻想。
  三
  莎士比亚作为一个剧作家能使他自己从当时的主流思想束缚中摆脱出来,实现格林布拉特所说的莎士比亚的自治之梦,实在是了不起的一个剧作家。格林布莱特总说这个梦只能是这样,但其实某种程度上讲,这个梦想,莎士比亚确实实现了。文章一开始,以莎士比亚为一个作家是自由的化身。在格林布拉特看来,即使莎士比亚看出了那自由的局限性,但是他仍然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因为这种局限性是他自己揭露和探索出来的。而正是这些局限性让他特有的自由有了存在的条件和背景。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不管在缺陷美,仇恨还是权力和自治中,剧作家的自由都是受到社会政治宗教环境限制的。
  参考文献:
  [1]华泉坤:《莎士比亚新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杰里·布罗顿:《文艺复兴简史》。赵国新译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3]马新国:《西方文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田民:莎士比亚与现代戏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 要:《纳尼亚传奇》是一部由七本独立小说组成的长篇奇幻小说。国内学者通常从其宗教原型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缺乏对其数字意象的分析。本文从数字意象着手,旨在说明《纳尼亚传奇》的作者C.S. 刘易斯对在书中如何将数字“七”赋予“圣洁、忠诚”的意象。  关键词:意象;《纳尼亚传奇》;C.S.刘易斯  作者简介:周巍,女,1987年生,辽宁省丹东市人,韩国崇实大学英语语言学在读博士。  [中图分类号]:I2
时间的巨轮飞转,转瞬,我那年轻妻子查玉珍变成满头白发的老妻,我也成了老翁。我们结婚六十年啦,弹指一挥间。现在我俩都已是耄耋老人。我与她同龄,仅比她年长五个月。  想当年她高师毕业前一年暑假,勤工俭学她来我工作单位做暑假临工。她做得很自然,很认真,没有半点少年女生的羞湿。她非常勤快,非常努力,心中只有减轻家庭负担,多挣点钱。她当时穿着普普通通白衬衫,蓄着两个小辫子,不是柪黑的,而是夹有几根白发的黑辫
摘 要: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当中,近义词的辨析成为语言学习的一大难点。基于CCL语料库,针对近义词“永远”、“永远”,本文从近义词分布的语域,节点词的高频搭配词,通过观察检索行中所呈现的近义词搭配特征,揭示出它们的搭配关系,对传统的词汇辨析起到行之有效的补充作用。  关键词:近义词;语域;搭配;语义偏好;搭配结构  作者简介:刘欣(1990-),女,汉族,湖北黄冈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校科学研究项目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后殖民生态批评视阈下库切作品生态观研究”(编号:JW201615407)。  摘 要:后殖民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批评理论,与生态批评一样具有跨学科性、融合性。后殖民生态批评是生态批评的延伸和发展,主要运用生态批评的相关学说来解读后殖民时期的文学,是“生态”与“后殖民”话语共同作用的结果,拓展了“后殖民”时期和“生态批评”理论的研究内容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批准号:QW201603。  摘 要:作为“重述神话”系列之一的《白蛇》,严歌苓改写了传统的白蛇传奇,讲述了在“文革”背景下的一场不为世俗所容忍的同性之恋,两个灵魂在这场禁忌之恋中苦苦挣扎、寻求出路。《白蛇》是同性恋爱小说中的一股清流,曾获第七届《十月》中篇小说文学奖。本文以孙丽坤形象为例,从女性意识、情感立场、社会历史三个角度对小说
摘 要:安吉拉·卡特的《新夏娃受难记》,一方面,通过讲述主人公艾弗林的经历,揭示了在男性霸权统治下女性群体悲惨的境况,指出了社会性别是一种建构;另一方面,也塑造了因性别问题而处于社会边缘的受难者。通过描述他们的生存和心理状态,卡特指出异性恋规范对人们的性别身份认同造成了束缚,认为被社会建构起来的性别可能会使主体对自己的性别身份产生认识上的偏差,甚至导致对自身身份认同的缺乏。  关键词:性别认同;身
摘 要:美国作家艾米利·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和法国作家大仲马的作品《基督山伯爵》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瑰宝。《呼啸山庄》通过对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复仇过程的描写,在揭露社会黑暗,人性自私的同时,着重突出了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的永恒的爱。正是这样的不竭的爱,像是照亮暗夜的微光,引领他寻找到最后的自由和幸福。《基督山伯爵》通过描写埃德蒙遭受的苦难引出他的仇恨之深到最后的宽恕,从而更加凸显了爱能够战胜
摘 要:古希腊神话是当时人民的自由思想、自我独立意识和最初欲望的另一种表述方式。是原始氏族人民所依赖的意识产物,是古希腊人共同创造的口头式作品,是西方国家的文学形式之一。希腊神话中的神祗,和人类相同,他们有感情和欲望,有好有坏,各自都有手段,相互之间有直系或间系的血缘关系,和人类在样貌和性格特征上没有什么差别。但神祗和人的区别也很鲜明:有永生之躯,可随意变换自己的形态,各具特殊的本事和强大的力量,
摘 要:近几十年,现代化的转型促使市场在经济、文化中的位置在抬升,文艺片在商业片冲击下难以为继,电影票房与口碑之间的反常关系引人深思。1997年的《变脸》到2016年的《百鸟朝凤》,第四代导演吴天明在“二难”困境中如何小心翼翼地抓住时代激越下的稻草,坚守传统文化一片净土。这一点,笔者将从作者、文本、受众、社会、传播五方面简要分析。  关键词:《百鸟朝凤》;吴天明;第四代导演  作者简介:钟玉娟(1
摘 要:中国汉语古代诗歌讲究意境美,意象则是传达意境的主要载体。汉语诗歌的英译,最困难的也就是意象的准确传达。文章通过赵彦春英译《采薇》节选来分析他传达诗歌意境美的独特。  关键词:采薇;意境美;意象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1  一、引言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此诗是三千年前的一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