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职校园网络舆论逐步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高职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和校园网络舆论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开展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策略。
【关键词】 网络舆论;高校校园;引导策略
Vocational Colleg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on the Status, Factors and Guide Strategy
【Abstract】
Vocational campu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gradually become college students thinking and behavior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 factor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opinion of the Vocational campus network status and the impact of public opinion campus network, and made to the campus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to guide the work of the strategy.
【Keywords】Public Opinion on network; The college Campus; Guid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184-03
引言
随着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传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扮演日趋重要的角色,有关网络传播问题认识和探讨正在全面兴起。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了传统媒体传播覆盖之下的整个社会传播态势,从根本上刷新了传统媒介传播中“把关人”、“舆控制”等许多概念的内涵。如何正确认识网络传播较好地把握网络传播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现社会有待于解决的全新课题。
调查表明,网络信息的传播及其所形成的舆论,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和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产生越来越深入的影响,分析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对高职院校的网络舆论进行有效引导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的现状
1.1 高职院校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一是谣言增多的倾向。网络谣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一些新闻媒体的报道不准确或者因角度差异,造成网民群体的理解差异,进而形成与事实相距很远的谣言。二是通过网络信息的留言或者BBS上的一些道听途说改编之后形成新的谣言。而这些谣言在得到澄清之前,会逐渐引发出新的倾向性更加鲜明的网络舆论,越来越偏离于事件的真相。但大多数网民面对这样的消息,却很少质疑其真实性进而辨别真假,表现出一种群体的盲从与冲动。二是谩骂与攻击的困境。这是网络上随处可见的现象。网络的匿名性及隐藏性使网民对于他人的攻击和谩骂成为一种可能。这种谩骂和攻击在一些访问量很大的商业网站新闻后面的留言里常常现身。这些留言有的是发布各种各样的有辱人格的小道消息,有的则是赤裸裸的人身谩骂。而在很多论坛里,对于他人的不负责任的攻击也屡见不鲜,这些攻击都是以骂人和损人为主,而不是以探讨问题、研究问题的心态进行辩论。三是隐私披露等其他问题。校园网络的写作和发言没有传统媒体的监督审查监管体系,而所属网站在现有条件下又很难扮演传统媒体的审查职能,忽视社会责任感,很容易出现隐私披露等问题。
1.2 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困难。一是开放问题。一方面,网上的言论比传统媒体要自由得多。在传统环境下,媒体的记者、编辑、媒体决策者能决定给受众看什么和不看什么。但在网上,网民总是试图绕开各种障碍,发布自己想要告知大众的东西,这些信息没有经过调控,校园网络的监督力量也相对比较薄弱,而更多的网民也在试图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也许这些东西是在传统媒体上无法看到和找到的,校园网络技术提供了这种可能。另一方面,网民的构成也使得校园网络舆论不易引导。调查表明,我国网民中有85%以上的人是大专或者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网民都自有主张,在网上都想标新立异,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校园网络社会思想更为活跃,言论更为开放,这导致舆论更为分散,给舆论的引导造成了更大的困难。二是噪音问题。校园网络传播的特性使以往在传统新闻媒体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言论自由得到空前的展现,任何人只要进入校园网络便几乎可以畅所欲言。这一言论的“自由市场”,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变得五彩斑斓、更加开放。由于网上匿名的特点,大家不必为说过的话负责任,所以校园网络舆论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有时纯粹是某种情绪的渲泄。而情绪化的舆论更有感染力,所以这种情绪可以更快地在校园网络上散布开来,导致情绪越来越激昂,网民们越来越关注,进而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校园网络舆论的“不可控性”和“无政府主义”。
1.3 经验问题。我国的校园网络传播,由于时间短,人才、设备、技术、法规都还处于不断的探索过程之中,其经验水平比较低。
2 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的影响因素
2.1 校园网络舆论的机制
以少数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网络舆论能够造成高职院校中的响亮声音,对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产生影响,在其影响机制上,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①在高职校园网络上,校园BBS的话题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关注内外热点事件并了解针对事件的各种评论性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这样的话题来吸引大多数的眼球,从而来左右校园的议论范围。这种“议题设置”为校园网络舆论指明了道路。②针对某些议题进行讨论,而最先出现的消息和舆论成为他人了解事实的基础。在这种情况,持相同意见的人就会表达自己的观点,随着帖子的不断增加,这些意见就会在网上传播,形成一种强势声音,同时其他网民有一种从众的心理,容易接受大多数人的意见,因此校园里的舆论都被少数人所左右。③校园网络对于现实生活具有一种信息发大机制,现实生活领域中的微小变化或高职学生思想变化的最新动态,网络会像放大镜一样把它们呈现出来,变成校园网上的焦点内容,并可以反作用于高职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发他们思想和行为的变化。④校园网络舆论对于社会群体极端看法的形成能够产生强化作用,不利于现实中矛盾和问题的解决。⑤评论类信息传播具有特殊的二级传播的特点,为少数活跃者群体通过制造校园舆论影响多数学生提供了条件。
2.2 社会因素
网络“ 赋权” 所带来的舆论自由看来似乎是无限延伸的, 网络为人类创造了极限的自由享受。但是对于“ 小道” 消息和反动言论的网上传播制造文化掣肘。网络空间内的意见表达是一种口语化的文字表达, 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的网状发散与渗透, 网络文化成为一个时尚的话题。形形色色的人如游侠般穿梭于各个聊天室、、电子论坛, 其中不乏“ 志同道合” 的人群, 他们意图利用网络进行表达, 这种意见有时是在没有全面了解情况下主观意志的执拗表现, 乃至于全然的凭空捏造、不怀好意的危言耸听。一旦这种逛语被用来传播, 有时会扰乱人的判断力, 制造恐慌。这种制造社会因素也会给学校的舆论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2.3 高职学生的观念因素
网络舆论的兴起, 客观上拉近了高职学生与现实社会的距离,为高职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平台。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念也会对学校的舆论产生一定的影响。网络舆论能够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 引导学生正视自我存在, 寻求自我意义。“ 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扭转了个人与社会在传播领域里的传统关系, 甚至对个人在自己赖以生存的整个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作用都产生了重大的作用。通过网络舆论,学生更容易了解民意, 掌握社会思想倾向, 从而促进个体与社会的融合, 促发学生自觉的角色认知。相反地,高职学生的自我意识也会给学校网络舆论制定了方向。
3 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
3.1立足校园网络信息环境,把握构建校园热门话题的主动权
高职学生在获取评论类信息过程中对校园网络的依赖是当前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信息接受的一个重要方式。这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是:其一,学校教育者可以因势利导,积极营造校园网上的热点信息,立足校园网络平台,主动引导校园热点话题的构建,从而为高职学生的日常话题设置“议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校园网上热点话题的调控,对可能带来不良影响的负面信息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主动在网上发布正面、积极的新闻事件信息,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信息环境。其二,在工作方式上要注重发挥学生骨干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干部和党员骨干组织起来,积极参与校园网络热点话题的建构。校园网上大量的热点话题来自于高职学生日常的实际生活和内心的真情实感,所以往往能引起高职学生群体的共鸣,在这个方面仅仅依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难达到对校园网络话题内容的有效影响,必须充分发挥高职学生中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等先进分子的教育力量,引导他们树立网上工作的意识,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日常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用他们自己的话去诉说生活中美好的感受,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网上氛围。
3.2 提供网上舆论发展的“参照系”,增强对高职学生思想认识的引导力
校园网络为高职学生关注和参与校内外重要事件和热点问题提供了公共舆论场所。在这些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高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校园网络上,这就为教育者针对学生思想热点开展工作提供了基本场所和有效载体。因此,立足校园网络信息环境,为网络舆论发展提供“参照系”来引导高职学生对各类校内外热点事件的正确认识和理解,这是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种策略选择。参照系是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有学者研究认为,由于舆论主体的分散和无组织的特点,在不少情况下许多公众仅依据自己的信念和经验尚不能明确自己应当对社会性问题持什么观念和态度,因而在表达观念时有意无意地总是需要参照系。“态度的形成必须有参照系。人们关于某个事件的态度,在没有参照系的情况下,仍然是潜在状态,尚说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态度。”在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或是校内突发事件发生后,校园网上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言论,各种意见和观点相互碰撞和融合,在一段时间的振荡之后逐渐趋向稳定,形成舆论。在这个过程中,参照系是舆论主体形成一致性的态度、观点和意见的价值评判标准,什么样的参照系被采纳和接受,直接导致什么样舆论倾向的形成。在校园信息环境中,教育者应充分发挥学校新闻媒体的影响力,通过学校媒体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为校园舆论发展提供参照系,营造正面的校园舆论环境,引导高职学生正确地认识问题。
3.3 把握网上舆论影响的规律,增强网上宣传引导工作的有效性
校园网络舆论是通过一定的传播规律和机制对高职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充分运用这些规律来开展网上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例如,一些错误言论在“沉默的螺旋”机制下往往成为网上舆论主流,容易对广高职学生产生思想误导,针对这一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对校园网络舆论的主动参与,并注重激发和引导多数学生的“理性声音”的力量,避免由偏激的意见和观点所导致的不良舆论的发展。又如,评论类信息的“二级传播”现象,使得作为校园网络舆论制造主体的少数学生能够对多数学生产生影响,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培养锻炼一支能够成为校园网上舆论领袖的“网上宣传队”,主动占领校园网络舆论阵地,使思想理论水平高、网络技术能力强的网上宣传骨干队伍成为校园的积极用户,增强自身在网上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各种校园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通过发布对问题分析深入、有说服力的言论,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参考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3] 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 2006,( 3).
[4] 张帆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新动向——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校园亚文化[J].中国青年究,2006,(3):46.
[5] 李自如. 网络的伦理道德问题[J ] . 三湘高校论坛,2003 ,(3) .
【关键词】 网络舆论;高校校园;引导策略
Vocational Colleg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on the Status, Factors and Guide Strategy
【Abstract】
Vocational campu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gradually become college students thinking and behavior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 factor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opinion of the Vocational campus network status and the impact of public opinion campus network, and made to the campus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to guide the work of the strategy.
【Keywords】Public Opinion on network; The college Campus; Guid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184-03
引言
随着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传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扮演日趋重要的角色,有关网络传播问题认识和探讨正在全面兴起。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了传统媒体传播覆盖之下的整个社会传播态势,从根本上刷新了传统媒介传播中“把关人”、“舆控制”等许多概念的内涵。如何正确认识网络传播较好地把握网络传播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现社会有待于解决的全新课题。
调查表明,网络信息的传播及其所形成的舆论,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和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产生越来越深入的影响,分析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对高职院校的网络舆论进行有效引导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的现状
1.1 高职院校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一是谣言增多的倾向。网络谣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一些新闻媒体的报道不准确或者因角度差异,造成网民群体的理解差异,进而形成与事实相距很远的谣言。二是通过网络信息的留言或者BBS上的一些道听途说改编之后形成新的谣言。而这些谣言在得到澄清之前,会逐渐引发出新的倾向性更加鲜明的网络舆论,越来越偏离于事件的真相。但大多数网民面对这样的消息,却很少质疑其真实性进而辨别真假,表现出一种群体的盲从与冲动。二是谩骂与攻击的困境。这是网络上随处可见的现象。网络的匿名性及隐藏性使网民对于他人的攻击和谩骂成为一种可能。这种谩骂和攻击在一些访问量很大的商业网站新闻后面的留言里常常现身。这些留言有的是发布各种各样的有辱人格的小道消息,有的则是赤裸裸的人身谩骂。而在很多论坛里,对于他人的不负责任的攻击也屡见不鲜,这些攻击都是以骂人和损人为主,而不是以探讨问题、研究问题的心态进行辩论。三是隐私披露等其他问题。校园网络的写作和发言没有传统媒体的监督审查监管体系,而所属网站在现有条件下又很难扮演传统媒体的审查职能,忽视社会责任感,很容易出现隐私披露等问题。
1.2 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困难。一是开放问题。一方面,网上的言论比传统媒体要自由得多。在传统环境下,媒体的记者、编辑、媒体决策者能决定给受众看什么和不看什么。但在网上,网民总是试图绕开各种障碍,发布自己想要告知大众的东西,这些信息没有经过调控,校园网络的监督力量也相对比较薄弱,而更多的网民也在试图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也许这些东西是在传统媒体上无法看到和找到的,校园网络技术提供了这种可能。另一方面,网民的构成也使得校园网络舆论不易引导。调查表明,我国网民中有85%以上的人是大专或者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网民都自有主张,在网上都想标新立异,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校园网络社会思想更为活跃,言论更为开放,这导致舆论更为分散,给舆论的引导造成了更大的困难。二是噪音问题。校园网络传播的特性使以往在传统新闻媒体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言论自由得到空前的展现,任何人只要进入校园网络便几乎可以畅所欲言。这一言论的“自由市场”,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变得五彩斑斓、更加开放。由于网上匿名的特点,大家不必为说过的话负责任,所以校园网络舆论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有时纯粹是某种情绪的渲泄。而情绪化的舆论更有感染力,所以这种情绪可以更快地在校园网络上散布开来,导致情绪越来越激昂,网民们越来越关注,进而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校园网络舆论的“不可控性”和“无政府主义”。
1.3 经验问题。我国的校园网络传播,由于时间短,人才、设备、技术、法规都还处于不断的探索过程之中,其经验水平比较低。
2 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的影响因素
2.1 校园网络舆论的机制
以少数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网络舆论能够造成高职院校中的响亮声音,对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产生影响,在其影响机制上,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①在高职校园网络上,校园BBS的话题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关注内外热点事件并了解针对事件的各种评论性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这样的话题来吸引大多数的眼球,从而来左右校园的议论范围。这种“议题设置”为校园网络舆论指明了道路。②针对某些议题进行讨论,而最先出现的消息和舆论成为他人了解事实的基础。在这种情况,持相同意见的人就会表达自己的观点,随着帖子的不断增加,这些意见就会在网上传播,形成一种强势声音,同时其他网民有一种从众的心理,容易接受大多数人的意见,因此校园里的舆论都被少数人所左右。③校园网络对于现实生活具有一种信息发大机制,现实生活领域中的微小变化或高职学生思想变化的最新动态,网络会像放大镜一样把它们呈现出来,变成校园网上的焦点内容,并可以反作用于高职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发他们思想和行为的变化。④校园网络舆论对于社会群体极端看法的形成能够产生强化作用,不利于现实中矛盾和问题的解决。⑤评论类信息传播具有特殊的二级传播的特点,为少数活跃者群体通过制造校园舆论影响多数学生提供了条件。
2.2 社会因素
网络“ 赋权” 所带来的舆论自由看来似乎是无限延伸的, 网络为人类创造了极限的自由享受。但是对于“ 小道” 消息和反动言论的网上传播制造文化掣肘。网络空间内的意见表达是一种口语化的文字表达, 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的网状发散与渗透, 网络文化成为一个时尚的话题。形形色色的人如游侠般穿梭于各个聊天室、、电子论坛, 其中不乏“ 志同道合” 的人群, 他们意图利用网络进行表达, 这种意见有时是在没有全面了解情况下主观意志的执拗表现, 乃至于全然的凭空捏造、不怀好意的危言耸听。一旦这种逛语被用来传播, 有时会扰乱人的判断力, 制造恐慌。这种制造社会因素也会给学校的舆论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2.3 高职学生的观念因素
网络舆论的兴起, 客观上拉近了高职学生与现实社会的距离,为高职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平台。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念也会对学校的舆论产生一定的影响。网络舆论能够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 引导学生正视自我存在, 寻求自我意义。“ 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扭转了个人与社会在传播领域里的传统关系, 甚至对个人在自己赖以生存的整个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作用都产生了重大的作用。通过网络舆论,学生更容易了解民意, 掌握社会思想倾向, 从而促进个体与社会的融合, 促发学生自觉的角色认知。相反地,高职学生的自我意识也会给学校网络舆论制定了方向。
3 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
3.1立足校园网络信息环境,把握构建校园热门话题的主动权
高职学生在获取评论类信息过程中对校园网络的依赖是当前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信息接受的一个重要方式。这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是:其一,学校教育者可以因势利导,积极营造校园网上的热点信息,立足校园网络平台,主动引导校园热点话题的构建,从而为高职学生的日常话题设置“议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校园网上热点话题的调控,对可能带来不良影响的负面信息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主动在网上发布正面、积极的新闻事件信息,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信息环境。其二,在工作方式上要注重发挥学生骨干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干部和党员骨干组织起来,积极参与校园网络热点话题的建构。校园网上大量的热点话题来自于高职学生日常的实际生活和内心的真情实感,所以往往能引起高职学生群体的共鸣,在这个方面仅仅依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难达到对校园网络话题内容的有效影响,必须充分发挥高职学生中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等先进分子的教育力量,引导他们树立网上工作的意识,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日常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用他们自己的话去诉说生活中美好的感受,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网上氛围。
3.2 提供网上舆论发展的“参照系”,增强对高职学生思想认识的引导力
校园网络为高职学生关注和参与校内外重要事件和热点问题提供了公共舆论场所。在这些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高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校园网络上,这就为教育者针对学生思想热点开展工作提供了基本场所和有效载体。因此,立足校园网络信息环境,为网络舆论发展提供“参照系”来引导高职学生对各类校内外热点事件的正确认识和理解,这是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种策略选择。参照系是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有学者研究认为,由于舆论主体的分散和无组织的特点,在不少情况下许多公众仅依据自己的信念和经验尚不能明确自己应当对社会性问题持什么观念和态度,因而在表达观念时有意无意地总是需要参照系。“态度的形成必须有参照系。人们关于某个事件的态度,在没有参照系的情况下,仍然是潜在状态,尚说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态度。”在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或是校内突发事件发生后,校园网上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言论,各种意见和观点相互碰撞和融合,在一段时间的振荡之后逐渐趋向稳定,形成舆论。在这个过程中,参照系是舆论主体形成一致性的态度、观点和意见的价值评判标准,什么样的参照系被采纳和接受,直接导致什么样舆论倾向的形成。在校园信息环境中,教育者应充分发挥学校新闻媒体的影响力,通过学校媒体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为校园舆论发展提供参照系,营造正面的校园舆论环境,引导高职学生正确地认识问题。
3.3 把握网上舆论影响的规律,增强网上宣传引导工作的有效性
校园网络舆论是通过一定的传播规律和机制对高职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充分运用这些规律来开展网上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例如,一些错误言论在“沉默的螺旋”机制下往往成为网上舆论主流,容易对广高职学生产生思想误导,针对这一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对校园网络舆论的主动参与,并注重激发和引导多数学生的“理性声音”的力量,避免由偏激的意见和观点所导致的不良舆论的发展。又如,评论类信息的“二级传播”现象,使得作为校园网络舆论制造主体的少数学生能够对多数学生产生影响,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培养锻炼一支能够成为校园网上舆论领袖的“网上宣传队”,主动占领校园网络舆论阵地,使思想理论水平高、网络技术能力强的网上宣传骨干队伍成为校园的积极用户,增强自身在网上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各种校园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通过发布对问题分析深入、有说服力的言论,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参考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3] 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 2006,( 3).
[4] 张帆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新动向——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校园亚文化[J].中国青年究,2006,(3):46.
[5] 李自如. 网络的伦理道德问题[J ] . 三湘高校论坛,2003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