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策划要点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仅是我国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决定着我国文明制度的发展方向和面貌。因此,相关的文化建设单位应该加强对基层人民文化建设的研究。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策划要点。
  关键词:文化建设;重要性;现状
  一、群众文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大众文化是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通过文化活动,感受艺术境界,感受,体验,洞察力,理解力,为了从浅到深,从表到审美把握的合理组合,可以获得良好的脱干美享受,并被 能够获得教训的想法,知识,兴趣,道德,科学和文化方面,从而获得心灵的升华。 大众文化对精神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文艺鉴赏和美学教育实现的。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弘扬民情,美化人心。内容健康,促使人民的文化活动可以起到激励人心,教育民众的作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教育需要广泛深入人心,内容丰富,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大众文化在这方面具有非常独特的条件。利用这一优势,精神文明建设的“无形”变为“有形”,其内容渗透到文化活动中。群众文化活动实际上是通过形象化,娱乐化的手段来建设精神文明的工作。群众性文化活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愿意接受娱乐视觉形式的使用方式,因此起到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作用。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的主要要求。提高我国文化生活质量,实现科学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层面,民主法治观念作为公民素质的主要内容显著提高,取得明显效果,实施以社会公德,社会治安和居住环境为主的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升,这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二)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有利于人民素质的发展,创造性精神的培养,科学技术的普及。一方面,文化是理解,学习活动,人们通过阅读科学书籍,参加科技信息科技的培训,可以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导致智力的发展。通过阅读有关法律法规的书籍,参加法律培训活动,我们要加大民主法制建设的力度,切实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另一方面以审美教育中的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是最具想象力的,与想象力能力和创造能力永远在一起,它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可以使人们在活动中参与,感受, 理解,从而再创造,增强人们的创造精神。
  (三)大力开展大众文化活动,有利于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丰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活跃人民的文化生活,净化人心,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稳定社会秩序,引导人们走向新的目标。 大众文化是以人为本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对象,党的各项政策依赖于他们的表演,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依靠它们。 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要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使人民群众精神焕发,充满活力,精神世界得到丰富。
  二、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策划要点分析
  (一)加强学习,充分认识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大大提高,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已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我们必须努力工作。因地制宜地调整措施,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进一步改善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保证本地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有关部门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改善城乡基础文化设施,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切实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要加倍努力,加强学习,努力减少或消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进步的严重冲击。
  (二)多措并举,为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积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繁荣基层文化的主要途径。以公共财政支持公益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人民为服务主体,完善城乡覆盖,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以为深入开展基层文化活动提供有力保障,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我们要以改善和法发展为前提,繁荣基层群众文化,提高文化设施建设。在新时期,基础设施建设更多地为一般文化休闲场所和宣传地点,搭建公共文化传播的基础平台,也为平台文化提供基础性建设保障,已成为提高基层文化素质,丰富业余生活的必要途径。同时,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使各类人员有空间和活动场所。
  三是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要积极构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重要的是要注意形式变化,突出特色和与当地风俗有关,对当地文化传统,真正在群众生产生活中,围绕文化资源,积极主动探索文化资源优势,成为文化资产成为文化发展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尤其是民族传统节日,并组织开展各种民俗和传统文化活动的人自愿参加,并且便于因地制宜参加。
  四是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人才队伍是巩固地位,是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保证。各级要制定科学完整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招聘,培训,福利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文化艺术精英人才,服务基层基层建设。
  五是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确保基层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做好结合,为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一是要把政府要求与人民群众的需要结合起来,完善各级措施,落实责任,为发展基层文化提供组织保证。
  二要把政府领导与社会参与结合起来,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由于基层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加强政府各方面的工作,还要坚持组织不同层次的社会力量,平台由政府搭建,动员企业和社会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建设,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和广度。
  三是要把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结合起来,提高基层文化水平。开展基层文化取决于图书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棋牌室等固定基础设施,没有一些固定的基础设施,形成一整套硬件。所以大众文化很难顺利进行。但是,没有多元化的群众活动,所有的装置和设备都是一种摆设,所以结合硬件和软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的种植技巧,实现了家庭,孝顺父母标兵等类似活动,这样既促进了家庭的和谐发展,又有效地促进了整个地区的精神文明。
  四是要把传统文化的提升与现代文化的发展结合起来。
  结束语
  基层文化建设对于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基层文化建设能够推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能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能够将我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提高我国的凝聚力。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大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策划举措。
  参考文献:
  [1]王大虎 浅谈如何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神州(中旬刊) 2011(3)
  [2]王艳梅 浅谈如何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19)
其他文献
摘 要:文房四宝之冠,是中国古代传统造物的重要门类之一,砚诞生于用的需要,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逐渐演化为赏用结合的艺术品。现分为歙砚、端砚、洮河砚、澄泥砚四大名砚我国砚史源远流长,如今歙砚不仅仅是徽州的文化代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  关键词:徽州歙砚;传统工艺  我国砚史源远流长,我国最早的砚,是从距今约八千年至五千年间所出现的石制研磨器演变而来,经历汉、晋、唐、宋、元以及明清
期刊
摘 要:瑶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神像画是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宗教信仰的文化符号,目前关于瑶族神像画的内容主要关注于神像的流源及其使用,目前还没有人对其绘制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土瑶地区神像画的绘制进行调查,一方面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空白,另一方面可以补充土瑶神像画的资料。  关键词:土瑶;神像画;绘制  一、 画师概况  土瑶是瑶族一个支系,主要生活在贺州地区,许多宗教仪式上都需要悬挂神像画,仪
期刊
摘 要:玉雕是中国古老的一门传统艺术,承载玉器文化的源远流长,要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这门艺术必须打破旧的制作模式,不断创新。广东省揭阳市阳美玉雕产业是中国新时代玉雕产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其独特的“揭阳工”雕刻技艺是中国玉雕史上的一朵奇葩。本文主要讲述揭阳玉雕产业的发展和风格特点,探讨揭阳玉雕文化和独特的工艺传承方式,比较优势和劣势,得出指导性观点,提升“揭阳工”品牌影响力,进而推进玉雕产业发展。 
期刊
摘 要:池莉创作的文本是一个时代的反映,世俗情怀贯穿其三个创作时期,在她的文本中的人物各有各的世俗,文本诠释了世俗,世俗构成了文本,世俗池莉文本的一个文化情结。  关键词:池莉;小说;世俗情怀;新写实  五四以来,外来文化的“入侵”,“德先生”与“赛先生”概念改变了近代中国的思想理念,尤其是现代文学领域内,他们关注和表现普通民众的艰难人生。他们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充满同情、充满怜悯、充满关爱,也为他们
期刊
摘 要:纳西族东巴文化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祭祀的需要他们创造出了东巴教、东巴文、东巴纸,特别是东巴纸,有着它特有的制作工艺,由于东巴纸主要是用于抄写东巴经,因此为了能够保存时间长、防蛀防腐,运用了一些特殊的原料。然而,在机械化生产逐渐代替手工生产的今天,东巴纸已经很难生存,一些仿冒的纸张充斥着市场的各个角落,因此,本文主要就是想要解决东巴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东巴纸;文化旅游;体验
期刊
摘 要:自人类文明的诞生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艺术”这个词语,并且,在各种行为方式的不断的演化过程中,“艺术”正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进入到人类社会,产生影响进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然而,人类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劳动有着不可分割的相互关系,由于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性的从事生产的劳动,才使社会不断的生产再发展,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技术”做为一种生产方式,是人类通过不断劳动
期刊
摘 要:唐代诗人王维,诗作所存数量不少,因他同时精通诗与画两门艺术,在分析王维文学成就时,不仅需要关注用词本身及其思想感情,还需用多角度结合的方式分析其文本,特别是王维的代表作类型——山水诗。通过对比研究的角度分析可以加深对诗的理解。  关键词:山水诗;画;王维;出位之思  西方美学界为诗画结合定义了概念“出位之思”,诗作用于耳,画作用于眼,而通感修辞引发了艺术思维上的“出位之思”①,即一种媒介超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建筑从其起源意义上的材料选择开始,就走上了土木营构这一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体系为主体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本文从四个角度浅显的探讨  关键词: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原因  不管是自然社会技术还是文化审美角度或者生命意识,一切都是合力因素的结果,当然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代传承,这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因素  1从材料角度  华夏意匠里曾谈到李约瑟说肯定不能
期刊
天籁出自《庄子·齐物论》与地籁、人籁相比较,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籁:从洞孔发出的声音,指自然界的风声、水声、鸟声等。天籁无声,天籁就是天上传来的声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知天籁乎而衍生知地籁、人籁也。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尔,人籁则比和悦是尔,敢知天籁声乎?  天籁:道法自然,无穷广袤宇宙的声音,是内心体悟自然万物而鼓动的声音。  地籁:乐器的单独演奏形式的一种。也指风在各种空洞
期刊
摘 要:青铜鍑作为欧亚草原文明的代表器物之一,其分布地域广泛,形状、艺术风格多样,代表了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本文以青铜鍑为线索,通过对青铜鍑的起源、用途、形制、纹饰、文化信仰等多个方面的分析,提出青铜鍑应起源于中国的北方,为生活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北方民族所发明的观点。  关键词:青铜鍑;文化交流;欧亚草原  青铜鍑是欧亚草原游牧民族所特有的一种容器,它既是炊器,也是祭器。在草原文化少有铜容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