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巴纸的可持续性发展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lly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纳西族东巴文化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祭祀的需要他们创造出了东巴教、东巴文、东巴纸,特别是东巴纸,有着它特有的制作工艺,由于东巴纸主要是用于抄写东巴经,因此为了能够保存时间长、防蛀防腐,运用了一些特殊的原料。然而,在机械化生产逐渐代替手工生产的今天,东巴纸已经很难生存,一些仿冒的纸张充斥着市场的各个角落,因此,本文主要就是想要解决东巴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东巴纸;文化旅游;体验
  一、文献综述:
  中国地理百科中,对三江并流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描述中,就写到了东巴纸的起源和他的制作工艺,以及面临的问题。很多学者也是从这方面进行的研究,有的学者已经在东巴纸的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对东巴纸制作存在的消耗和产出不均衡、原料消耗过大难以维持东巴纸的生产、东巴纸原料毒性问题进行了研究,也找出了不少的解决方案。
  在《商品化视角下族群内部主体的文化认同》文章中,作者从东巴纸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商业化发展,从丽江居民、丽江东巴文人及游客的角度分析人们对这种商业化模式运作的看法,最后总结出市场经济下文化旅游产品的衍生,固然传承和保护了纳西东巴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他也对真实的纳西东巴主体文化进行了冲击。
  对于文化的冲击,本人认为是必然的,因为进入市场经济的自然调控下,东巴纸的市场价值如果要体现出来,就肯定要将他的异质化体现加以体现,当大家开始逐渐认知这个产品后,势必会出现需要大量货源的要求,也会出现文章中提到的机械化生产,否则产量达不到人们的需要,人们就会转而求其次,花纸也可以进行代替。因此,异质化也是很容易代替的,现在丽江的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厚,很多画纸正在替代东巴纸,成为了新的旅游产品,由于东巴纸价格高,产品的异质化也慢慢在进行同质,思考如何将东巴文化更多的融入东巴纸的产品中,做到主流的异质化是我们的课题需要讨论的问题。
  然而笔者认为,现在更应该解决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何将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纳西族特有的旅游创艺产品,研究内容,自己评价,自己的创新、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纳西东巴文化综述
  纳西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北部的丽江、香格里拉(中甸)一带,信仰东巴教,他们是云南现有的少数有自己语言,并且能有自己文字的少数民族,他们的语言和文字形成了特有的东巴文化,纳西族生长在大山深处,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与外界交流非常少,他们也就有了自己的信仰:东巴教,“东巴”为纳西语,意为“智者”或“山乡诵经者”,东巴教是在原始巫教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保留有较浓厚的原始宗教信仰的残余,传说东巴教的创办人丁巴什罗从西藏学习佛经归来,路过白水台,觉得景色宜人,就地创建了东巴教,因此东巴教的宗教色彩中可以找到藏传佛教的影子。
  纳西族至今仍保留着一种原始的图画文字,称为东巴文。用东巴文将东巴教的经文书写下来称为东巴经。东巴纸最初的用途就是用来抄写经文,是经文的载体。东巴纸可以两面同时书写,不易损坏,写经所用的笔为硬竹尖笔,所用的墨为锅底油调入一定数量的胶水、胆汁制作而成的。东巴纸的制作方法非常原始和复杂,产地为迪庆州香格里拉县三坝乡和丽江市玉龙县大具乡。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的白地是东巴教的发源地,最早生产的东巴纸即名为“白地纸”。
  也就是这样的原始性造就了东巴纸成为了世界非物质遗产。
  说到东巴纸的产生,离不开的就是东巴文化,东巴经记录了纳西入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的情况,为人们研究纳西族的生活历史、语言文字、宗教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东巴经所使用的纳西象形文字在国际学术界有“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的美誉。它对人类早期原始图画文字如何演进到象形文字的研究和甲骨文之前汉字发生演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学术价值。仅留存至今的东巴经就有1900多种2万多卷,分别收藏在丽江、昆明、南京、北京、台湾和英、美、德、法、意、荷兰等国家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中。
  在东巴文化中,东巴在原始宗教中担负着传承东巴文化精髓,大东巴必须会识东巴文、抄和背东巴经、打 卦和祭祀,
  三、研究内容,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东巴纸旅游经济
  1、大力发展体验式旅游
  体验旅游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一条重要传播途径。体验旅游是体验经济的产物。所谓“体验”(Experience)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其中,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则是令人难忘的。体验通常被看成服务的一部分,但实际上体验是一种经济物品,正如服务、货物一样,是实实在在的产品,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感觉。与以往所不同的是,商品、服务对消费者来说是外在的,而体验则是内在的,存在于个人心中,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由于每个人的思想、知识和感觉都不相同,而体验又是来自个人心境与事件的互动,因而两个人的体验不可能完全一样。
  体验经济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有意识地以商品为载体,以服务为手段,使消费者融入其中的活动。体验经济的典型特征是:消费是消费者以货币来换感受、换体验、换快乐的一个过程。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过程结束以后,留给消费者的记忆将是难忘的。正因为这一过程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一个“唯一”,所以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体验经济所追求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参与性、互动性和同步性。对旅游景区来说终极的体验就是“快乐”、“舒畅”。 综上所述,在体验经济条件下,我们可以将“体验旅游”理解为是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来运作经营旅游全过程,由旅行社安排更多参与性的活动,使游客离开都市的喧嚣、现代生活的压力,返璞归真,打“心眼”里感悟旅游真义的一个过程。它除了提供优质的食宿条件之外,更要着眼于向游客提供感觉体验、情感体验、创造性认知体验、身体体验以及与某一团体和文化相关所产生的社会特性体验等,满足旅游者多种多样的、健康的体验需求。通俗地说,体验旅游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一种旅游心情的分享,更强调游客对文化的、生活的、历史的体验,强调参与性与融入性。这里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即旅游者从一般意义上住、行、观光的被服务者转化为一种特殊生活、一次特殊仪式、一些特殊经历、一回有保障的冒險的参与者与体验者。   2、进行深层次的文化包装及旅游产品的开发
  东巴纸作为纳西族东巴文化的重要载体,将其与体验旅游结合起来,进行深层次的文化包装和科技含量包装,挖掘东巴文化内涵,在旅游产品中注入东巴文化因素;同时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开发旅游产品,通过旅游产品让游客感受现代技术的魅力。包装后的东巴文创旅游产品能够充分表达亲情、友情,使人们在购买旅游产品和纪念品的过程中,品尝文化的韵味和体验这些感情的珍贵。
  体验到的东西让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们始终记得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和期许。体验式产品亦是如此,与传统的产品设计比较,其根本落脚点在于“体验”。换句话说,产品体验设计最明显的特征是突出产品主题,使得用户在与产品交互使用时获得体验经历,其实质在于将产品设计体验化和互动化,充分调动用户的感官、心理、情感共同参与。因此体验式的产品设计能唤起情感,为用户创造出值得回忆的产品使用经历。从而使得用户在与产品交互过程中,同时与产品所营造的产品环境相互动,将用户带入一个以产品为主题的虚拟式体验空间中,通过对感官的刺激,使用户形成对产品的感觉,进而感知产品。若体验设计营造的成功,则会将感知升华成用户主观的情绪,类似愉悦,幸福,快乐。当体验结束后,这种感觉、感知、 综合交织成为对此产品的情感。而一旦这种情感愉悦形成,便能让用户长期留存在记忆中。一种快乐的体验会议远比一件产品更容易让人深藏于脑海并长久回味。这样不但让产品在用户中形成很好的口碑,同时也能激起强烈的购买欲。
  3、体验与文创相结合,提升体验心理感官程度。
  体验是一种调动感官、心理、情感的活动,这三个层面的参与属于阶梯型层进式的。感官先感受到产品传达出来的信息,形成最初感觉,之后心理上便会产生一定的认知行为,认知行为达到一定程度后,用户对产品将会有一个基于认知行为的情绪反馈,该情绪反馈积累到一定程度则发展成为用户的主观情绪,进而形成对产品的情感。由此可见,情感体验的源头都在于人类感官:视觉、听见、触觉、嗅觉、味觉的具体感受,体验设计的最根本就在于针对各个感官的设计,并将其整合互通,从而激起深层次的心理情感体验。针对用户各个感官的设计,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不同刺激能够产生美的享受、兴奋和满足,刺激顾客消费的欲望,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并有效的区分产品。人类五感中,没有一种感官是孤立存在的,五种感官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对于体验式产品设计来说,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感官参与,而是多感官功能协调参与的综合性体验过程。一次简单的产品体验,可能是視觉、触觉、听觉的同时参与,也有可能是视觉、听觉、嗅觉的共同参与。一个成功的体验式产品是通过多种感官渠道来传达产品信息,多通道的体验式产品设计才能让用户全方位的感受该产品,形成完整的产品认知。整合了视听触嗅与味觉等感官直觉的体验设计,充分利用感官特性设计更具吸引力的产品,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因此体验背景下的产品设计,尽量做到多通道,多感官参与,使得用户能完整的感知该产品,形成对产品的完整体验情绪,并促使这一情绪得到来自产品本身的反馈,形成对产品完整的体验,使之上升为对于产品的情感。这样用户能产生心理体验愉悦情绪,获得积极正面的情感回馈,这也便达到体验设计的目的。
  体验式东巴纸文创产品设计将用户的参与融入设计中,将文创产品作为“道具”,东巴文化作为“背景”,使用户从观察到产品到使用产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美好。其中包括印象,功能,可用性,易用性、东巴文化内涵等因素。好的感官设计呈现给用户的不只是产品本身,而是将使用过程的愉悦性也纳入了产品设计本身。在与产品交互的过程中,用户受冲击的感官越多,就越能全面的感知产品,越容易获得愉悦性的体验。体验产品的过程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愉悦,更是情感上的满足。
  参考文献:
  [1]《纳西东巴文化对包装设计的启示》 刘利,王洪波
  [2]《浅谈纳西族传统东巴造纸工艺》 石永欣
  [3]《纳西族东巴纸新法探索》 陈登宇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国进入了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少数民族舞蹈作为社会的传承文化,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更新而不断消长演进。塔山瑶族长鼓舞作为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也不可避免的面临转变。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对自然、生活的领悟,是瑶族舞蹈文化的精髓。本文立足于现代化进程中塔山瑶族长鼓舞的变迁,分析社会转型期塔山瑶族长鼓舞的当代传承,从而为现实
期刊
摘 要:吉祥纹样是民俗的产物,也是中华文明中吉祥文化的最直接体现,即使在今天,它在人民的生活中依然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让我们必须要就它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以了解它能够在今天的社会土壤中依然重要的原因。那么,现实生活中,吉样纹样具有那些社会功能呢?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略作分析。  关键词:吉祥纹样;民俗  1.吉祥纹样对心理的补偿机制  补偿机制是吉祥纹样得以广泛流传的最重要原因。社会各个阶层每个人都
期刊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的多种多样的灯具是中华历史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先人们的智慧,彰显着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五千年中,中国劳动人民积累了大量的艺术财富,这其中,灯具就是其中之一。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灯具的发展也走过了一条曲折的路程。  关键词:东汉时期;墓葬文化;连枝灯具  一、灯具地位  我国的灯史,是一幅卷帙浩繁的艺术长卷
期刊
摘 要:群众文化也属于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工作。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中逐渐形成了文化艺术,因为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所以文化中的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本文首先对群众文化工作的作用进行了论述,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开展的策略。  关键词:群众文化;作用;创新开展策略  引言:做好群众文化工作不仅能够丰富人民的日常生活,而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对公共艺术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着手,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公共艺术发展近况和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现状的叙述,对公共艺术和城市可持续前进做出了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公共空间;可持续性发展  一·城市公共艺术的概念及其特征  城市的公共艺术与广义的公共艺术的区分在于城市这个热点词,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为载体,蕴含了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其中,在精神层面发挥了整个城
期刊
摘 要:中国的古玩业从出现以来,就和其它行业一样,也是从萌芽,发展、衰落,又发展,变化的过程。杭州的南宋御街和成都的宽窄巷子都是成功的市场案例,景点景区和购物市场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让游人在玩耍的时候就能购物,培养游客们的文化消费。  关键词:古玩业; 旅游业; 古玩城; 游客;  1.1选题背景  本次设计设计背景在沈阳,地点位于在沈辽区,选址在盛京红花鸟鱼市场。本项目的设计地址位于沈阳市沈河区的
期刊
摘 要:文房四宝之冠,是中国古代传统造物的重要门类之一,砚诞生于用的需要,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逐渐演化为赏用结合的艺术品。现分为歙砚、端砚、洮河砚、澄泥砚四大名砚我国砚史源远流长,如今歙砚不仅仅是徽州的文化代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  关键词:徽州歙砚;传统工艺  我国砚史源远流长,我国最早的砚,是从距今约八千年至五千年间所出现的石制研磨器演变而来,经历汉、晋、唐、宋、元以及明清
期刊
摘 要:瑶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神像画是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宗教信仰的文化符号,目前关于瑶族神像画的内容主要关注于神像的流源及其使用,目前还没有人对其绘制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土瑶地区神像画的绘制进行调查,一方面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空白,另一方面可以补充土瑶神像画的资料。  关键词:土瑶;神像画;绘制  一、 画师概况  土瑶是瑶族一个支系,主要生活在贺州地区,许多宗教仪式上都需要悬挂神像画,仪
期刊
摘 要:玉雕是中国古老的一门传统艺术,承载玉器文化的源远流长,要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这门艺术必须打破旧的制作模式,不断创新。广东省揭阳市阳美玉雕产业是中国新时代玉雕产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其独特的“揭阳工”雕刻技艺是中国玉雕史上的一朵奇葩。本文主要讲述揭阳玉雕产业的发展和风格特点,探讨揭阳玉雕文化和独特的工艺传承方式,比较优势和劣势,得出指导性观点,提升“揭阳工”品牌影响力,进而推进玉雕产业发展。 
期刊
摘 要:池莉创作的文本是一个时代的反映,世俗情怀贯穿其三个创作时期,在她的文本中的人物各有各的世俗,文本诠释了世俗,世俗构成了文本,世俗池莉文本的一个文化情结。  关键词:池莉;小说;世俗情怀;新写实  五四以来,外来文化的“入侵”,“德先生”与“赛先生”概念改变了近代中国的思想理念,尤其是现代文学领域内,他们关注和表现普通民众的艰难人生。他们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充满同情、充满怜悯、充满关爱,也为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