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枪的亡灵在叫魂

来源 :民主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枪,因其易于隐藏、携带方便、杀伤力强而成为攻击、防身的绝佳武器。使用手枪杀人的冲动与亢奋,经常在影视、游戏情节中被刻意渲染,如美国西部片中的“左轮手枪”对决等。现实中,使用手枪故意杀人的行为触犯了刑律中最严厉的规定,许多国家对待这类“枪口下”的刑事案件,在事实认定、证据调查、人权保障等方面都格外予以重视。
  最近,北大出版社出版了日本推理小说家夏树静子所著的《与手枪的不幸相遇:日本司法物语》,梳理了影响日本司法制度发展的12个里程碑案件。日本的司法制度堪称“精密司法”:缜密的调查、谨慎的起诉、执着的辩护和细致的庭审。其中,该书专章详述了一起在日本引起过轰动的“永山则夫连续射杀案件”,则为观察日本“精密司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
  该案被告人是一名不满20周岁的青年永山则夫,他在青少年时期遭受了父母抛弃、同学欺凌、生活赤贫等悲惨经历。永山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改变,多次想自杀。但在“地狱”成长的他有着一股韧劲而没有死去。1968年的一天,永山在潜入横须贺美军基地偷走一把手枪之后,这把手枪给了他一种敢于对抗社会的“勇气”,更让他彻底疯狂,成为一个“持枪的亡灵”,分别在东京、京都、函馆、名古屋等地射杀了四个无辜的人。尽管永山案件的一审、上诉审和终审经历了数十次审理,辩护团换了一拨又一拨,判决结果也曾由死刑改为无期徒刑,然而,抽象的原则抵不过眼前的血腥,东京最高法院在终审中确定判处永山则夫死刑。
  永山从犯案时不满20岁到44岁被执行死刑,这20余年的时间与其说是他及其辩护团队与司法系统的“拉锯战”,不如说是他自我忏悔、自我救赎以及司法机关反思死刑制度的过程。由此可见,在日本,即使是合法的死刑制度,“杀戮”的艰难非同一般。通常,对于伸张正义的“杀戮”,为民除害的“杀戮”等,不应该有所迟疑。但日本司法系统的表现充分说明不是所有的“杀戮”都是通往正义的,必须认真审视发生在现实中的“死亡”。尤为重要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哪怕这条生命曾经剥夺过他人的生命,也要让民众感受到死刑制度实施的艰难。毕竟,死刑一旦执行,无法像割韭菜一样,割掉一茬又会重新长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所呈现的永山面对审判的心路历程值得细细品味。他被逮捕之后,既不知自己为何杀人,更不知为何自己要面对重刑,只知自己因贫困窘迫、饱受歧视带来的愤懑和狂躁无法得到有效疏解,为此消极地对抗着司法审判。永山自己也提到,他其实希望避免后两次杀人,但“反正都是死刑,干了就干了”的扭曲观念,让他走向了更为凶恶的一面。实际上,从永山第一次控制手枪时,他不知不觉中就感受到持枪的快感。“上帝欲使人灭亡,必先让其疯狂。”永山这种变态的体验让他坠入了人性的深渊,以致敢于蔑视生命的尊严。
  不过,就在人们以为永山会继续自暴自弃地等待法律最严厉的惩罚时,人生就是如此充满着令人惊奇的转折和意外。在和心理医生的对话中,永山终于逐渐明白自己的问题和犯下的大错,十分悔恨的他开始认真读书写字,希望以文字记录悔过的心路历程。永山通过在狱中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在1971年出版了他的成名作——《无知的泪》,在书中他详述了自己当初因为无知而犯下重罪后内心的无比痛苦和挣扎,并真诚地向受害者道歉和忏悔,希望自己的罪孽能得到原谅和救赎。永山甚至通过出版商把得到的版税分别寄给四名受害者的遗属,从行动上进一步表明其真心悔过之意。在之后的上诉过程中,永山笔耕不辍,继续出版了《木桥》等小说以及诗歌作品,并且屡获日本文学大奖,以至于有人力排非议、大力推荐他加入“日本文艺家协会”。更为可贵的是,永山的作品除了收获一批读者“铁丝”外,还收获一份爱情。一名日菲混血的美国女子深受《无知的泪》的感动而与永山开始通信,日久生情,最终不远千里从美国远赴日本,并在狱中与永山结为夫妻。
  虽然永山最终伏法,但不同于许多国家有“改变死亡的法律”,他的死则给日本带来了“改变法律的死亡”。永山案件成为了日本司法审判中“适用死刑的一般標准”,即“永山基准”(书中称为“永山原则”),包括以下9个方面:(1)犯罪的性质;(2)犯罪的动机;(3)犯罪的方法,特別是杀害方法的连续性与残暴性;(4)结果的严重程度,特别是受害者数量;(5)受害者遗属遭受的感情折磨;(6)对社会的影响范围;(7)犯罪人的年龄;(8)犯罪人的前科;(9)犯罪后的表现。
  回顾永山案件的各种细节,或许所有的司法制度设计正是日本“精密司法”所蕴涵的人性能量的蓄积与爆发—不惜一切代价贯彻司法审慎以保障人权。
  (作者为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九三学社社员)
其他文献
做好“继续”的大文章    2008年注定是一个不断要强调“继续”的一年。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新年贺词中说道:“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年献词发表的第二天,胡锦涛又发表了题为《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文章。  “继续”两字的含义颇深,贯彻落实的任务更大。所谓继续,说的是连续不断、不停止的意思,是后一个阶段与
30年前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从此开始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转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转向改革,从封闭转向开放,冲出“十年动乱”的困境,走上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性抉择。  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人们都不会忘记,我们在不懈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曾经历过多少拼搏、艰辛和曲折;经历了多少追求、困惑和期盼;“十年动乱”,已将国民
应该在理性中寻找我们的道德良心,在理性中寻找被忘却的责任,在理性中去寻求共识,也希望让理性伴随着我们自己成长,也让理性使我们通向中国梦。  最近几年国内非理性的声音在变大。这些声音充斥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间,乃至于最近在网络上看到的与南海有关的一些言论。这些非理性的声音当然不代表政府、不代表官方的观点,但是这种非理性的声音变大,肯定不是一件好事情。尤其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更需要理性。  东西方理
萧瀚的《法槌十七声——西方名案沉思录》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和诗性智慧的著作。萧瀚通过点评案件来表达自己对人性、制度和法律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是超越技术层面的,充溢着终极关怀和思想激情。  案件是矛盾的漩涡,是冲突的汇集。法律现象是一种人类的精神现象,每一起案件都是一种精神事件。司法者在运用司法技术、经验和修辞进行推理判断的时候,不可能对案件当事人的命运变故和痛苦无动于衷。审判不仅是追问真相的过程,更
明年即将迎来达尔文诞辰二百周年暨《物种起源》发表一百五十周年的纪念。近两个世纪以来,很少有人像达尔文那样,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于自然、社会和历史的看法,在生前就已经进入屈指可数的几位思想伟人的行列;也很少有一本书像《物种起源》那样,自出版之日起就大获成功,经久不衰,至今依然被人们一再阅读;更很少有某种思想像进化论那样,广泛地为人们所了解,并成功地渗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的生活常识和思维惯性。
许德珩在《国民思想与世界潮流》一文中说,“救今日之中国者,今日之国民也;训练今日之国民克胜救国之任者,国民思想之改革也;欲发思想改革之目标,为二十世纪新兴中国之国民者,又在吾人洞悉乎世界潮流之所趋。”  百年来,中国的国家形式发生了多次变化。中华文明在与西方文明的对话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和提升,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转型。落后的思想文化应该不断地被摈弃,千年的中华文明应该不断地被弘扬。将西方文明视为蛮夷,
3月21日至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丛斌率队赴贵州威宁调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草海污水处理等项目。丛斌一行先后到威宁县二塘镇艾家坪村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哲觉镇兴茂合作社、林下天麻种植基地、中药材育苗基地等,听取情况介绍,了解政府帮扶政策落实成效,并详细询问目前发展思路、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何鲁,这位当今少有提起的著名数学家、书法家、诗人,在民国时期,却是大名鼎鼎,以旷世奇才,扬名天下。用今天的流行话来说,真正算得学界大腕。同时,以天下为己任的那份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担当,令独夫侧目的铮铮傲骨,更使何鲁素享“布衣名士”的清誉。  世事迁替,时人不识何鲁,已不足为怪。而对严济慈、吴有训、钱三强、赵忠尧、柳大纲、吴文俊、吴新谋……这些蜚声海内外的物理、化学、数学家,总该有闻?可知道,这些赫赫
一    三十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曾经震惊了整个世界。一夜之间,唐山化为废墟,死亡二十四万二千七百六十九人,重伤十六万四千八百五十一人。在一代中国人的记忆里,这场灾难是一场可怕的噩梦,而对于唐山人,则是一个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人们将永远记住那个可怕的时刻,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时间在这一刻的唐山停止了,这片土地在那一瞬间里进入了人间末世。  灾难之后,一位名叫钱纲的记者来
摘 要:新课改的提出并逐步深入,要求当下的教育者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传递学生知识的同时,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该学科考查的是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思维的应变能力。学生想要学好该门课程,就必须要学会采用各种数学思想进行解题。其中建模则是数学学习过程中较为普遍的一个思想,基于这类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文章就建模思想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