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健康人格的标准是完满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内在统一,只有追求“真”、“善”、“美”的人,才会具有健康人格。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在培养人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人去认识和追求“真”、“善”、“美”,因此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格培养
健康人格的提出与研究不仅是国际国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客观要求。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是其个体保持身心健康、个性充分发展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人格作为个人特有的心理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在人格形成中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一個是遗传——机体因素;一个是环境——社会因素;还有一个则是个人的生活方式——实践因素。可见,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身处的环境与所受到的教育,影响和决定着他所形成的人格。我们知道,健康人格的标准是完满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内在统一,只有追求“真”、“善”、“美”的人,才会具有健康人格。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在培养人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人去认识和追求“真”、“善”、“美”,因此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一、在语文阅读中随机渗透人格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随机渗透,相机教化,对培养学生人格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阅读教材中有着人格培育的丰富资源,课文的内容、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蕴含着丰富的资料,对学生的人格培育发挥重要作用。如散文、诗歌一类文学体裁,作者往往通过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来颂扬美的人品和高尚的人格,贬斥丑陋和低俗。这类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他们在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自身的人格受到熏陶。学生读的过程,体会的过程,就是人格受到培育的过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写了首都人民群众“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并缅怀周总理的思想感情。教师在适当的时机提问“人们为什么这样热爱周总理?”再适当讲解周总理的生平简介,同学们自然会受到好的影响,对其人格的形成帮助很大。
二、以作文教学为载体,塑造学生人格
作文贵在说真话、抒真情、用真言。作文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情与理的潜移默化,能使学生陶冶情操,净化感情,最终达到塑造学生的高尚健康人格的目的。对学生来说,写作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在训练学生作文时,应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引导他们在作文中不断地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同时培养他们具有博大深挚的仁爱心肠;具有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念。在作文批改中,教师通过学生的作文,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要抓住契机进行引导。如果引导得法,常常有出人意料的好效果。
三、语文基本训练中的有机结合
语文教学离不开训练,但语文教学的训练并不是单纯的语文训练,语文负载文化的本质特点决定它对学生有着不同寻常的效果。语文基本训练的内容很广,包括“培养学生“听”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说”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读”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做”的良好习惯。”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做”的习惯时,都可以有机渗透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四、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和谐的课堂气氛感染学生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教师本身具备健全的人格显得很关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体现人格的感染力量。教师端庄大方的仪表,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态度,丰富、文明、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公平待人的印象等,这些看似平淡的细微之处都会影响和感化学生,学生在无声、平淡中感受教师的品质,长此以往,便会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终身受益。文明、向上、和谐的课堂气氛,互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师生关系紧张会伤害学生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民主,创设宽松、自如、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课堂为基本点,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语文教师也只有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人格,才能长久地在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过程中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
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总之,语文教学致力于品格的雕塑和习惯的培养,不是避重就轻的务虚,而是功在眼前利在久远的固本,它比单纯的能力训练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爱莲;寓健康人格培养于语文教学中. 文理导刊(中旬). 2010、(06).
[2]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 彭正梅 彭莉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1年版.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格培养
健康人格的提出与研究不仅是国际国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客观要求。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是其个体保持身心健康、个性充分发展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人格作为个人特有的心理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在人格形成中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一個是遗传——机体因素;一个是环境——社会因素;还有一个则是个人的生活方式——实践因素。可见,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身处的环境与所受到的教育,影响和决定着他所形成的人格。我们知道,健康人格的标准是完满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内在统一,只有追求“真”、“善”、“美”的人,才会具有健康人格。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在培养人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人去认识和追求“真”、“善”、“美”,因此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一、在语文阅读中随机渗透人格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随机渗透,相机教化,对培养学生人格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阅读教材中有着人格培育的丰富资源,课文的内容、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蕴含着丰富的资料,对学生的人格培育发挥重要作用。如散文、诗歌一类文学体裁,作者往往通过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来颂扬美的人品和高尚的人格,贬斥丑陋和低俗。这类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他们在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自身的人格受到熏陶。学生读的过程,体会的过程,就是人格受到培育的过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写了首都人民群众“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并缅怀周总理的思想感情。教师在适当的时机提问“人们为什么这样热爱周总理?”再适当讲解周总理的生平简介,同学们自然会受到好的影响,对其人格的形成帮助很大。
二、以作文教学为载体,塑造学生人格
作文贵在说真话、抒真情、用真言。作文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情与理的潜移默化,能使学生陶冶情操,净化感情,最终达到塑造学生的高尚健康人格的目的。对学生来说,写作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在训练学生作文时,应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引导他们在作文中不断地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同时培养他们具有博大深挚的仁爱心肠;具有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念。在作文批改中,教师通过学生的作文,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要抓住契机进行引导。如果引导得法,常常有出人意料的好效果。
三、语文基本训练中的有机结合
语文教学离不开训练,但语文教学的训练并不是单纯的语文训练,语文负载文化的本质特点决定它对学生有着不同寻常的效果。语文基本训练的内容很广,包括“培养学生“听”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说”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读”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做”的良好习惯。”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做”的习惯时,都可以有机渗透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四、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和谐的课堂气氛感染学生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教师本身具备健全的人格显得很关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体现人格的感染力量。教师端庄大方的仪表,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态度,丰富、文明、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公平待人的印象等,这些看似平淡的细微之处都会影响和感化学生,学生在无声、平淡中感受教师的品质,长此以往,便会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终身受益。文明、向上、和谐的课堂气氛,互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师生关系紧张会伤害学生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民主,创设宽松、自如、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课堂为基本点,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语文教师也只有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人格,才能长久地在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过程中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
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总之,语文教学致力于品格的雕塑和习惯的培养,不是避重就轻的务虚,而是功在眼前利在久远的固本,它比单纯的能力训练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爱莲;寓健康人格培养于语文教学中. 文理导刊(中旬). 2010、(06).
[2]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 彭正梅 彭莉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