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香港新高中文言文教学与中华文传承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p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民族性格和精神发展的土壤。当今现代媒体发展迅猛,各种外来文化争先涌入,对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定的挑战。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社会的接班人,应当肩负起弘扬、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香港新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力求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其课程指引文、教学教材均有值得讨论和借鉴之处。
  关键词:香港 高中语文 文言文 中华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有义务肩负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语文课堂一向是民族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有着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中,文言文教学在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具有明显的功能。适逢香港新高中改制不久,语文课程也出现了变化,本文故从香港新高中文言文教学和中华文化的传承试做探讨。
  一、中华文化
  所谓中华文化,它是中国世代相传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中华文化既包括汉民族的文化,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具有承传性、连续性、发展性的特点。顾冠华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由此可见,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广泛的内涵包括具有智慧的哲学宗教思想和道德伦理体系、也有闻名世界的文学和艺术形式,还有流传至今的节日庆典和生活方式等诸方面内容,是中国从古代社会世代相传至今的物质及精神成果的综合体。
  二、语文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语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语文教育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己任。语文课程应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优秀的物质与精神内容,弘扬及传承优秀的精神和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反思当中具有矛盾冲突的负面信息,从而揭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前进和发展的方向,进一步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形成与世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博大胸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而香港新高中《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中的“课程理念”也提到“本科课程要均衡兼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内容包括阅读、写作、聆听、说话、文学、中华文化、品德情意、思维和语文自学九个学习范畴,让学生通过学习祖国语文,提升语文应用、审美、探究、创新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国民素质,认同国民身份,承传民族文化。”3可见,高中语文教育与传承中华文化密不可分,语文课程包含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自觉承担起了建设学生精神家园、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例如,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古今中外的杰出人士以及他们的杰出事迹,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闪光的品质,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体现。高中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杰出人物做榜样,通过讲述他们的事迹、品格,让学生感染、熏陶,从而培养学生高贵的品质和崇高的人格。而且高中教材中有众多的文言文篇章,均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这些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思考和实践优秀的中华文化。
  三、香港新高中文言文教学篇目
  现行香港新高中教材(启思版)的编辑说明明确指出“品味文学,反思文化”。其中提到三点:一、特设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个富有文学元素的必修单元,引导学生品味文学,增进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并为日后修习【小说与文化】、【名著及改编影视作品】、【戏剧工作坊】、【翻译作品选读】等选修单元打好基础。二、【文言导赏】精选先秦至清代散文,引领学生体味不同时代古文之美;并简介古代散文的发展源流,使学生对古文风格流变有一基本认识。三、【文化点睛】扼要介绍中华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欣赏和反思传统文化,以及培养对国家的感情,并为修习【文化专题探讨】选修单元打好基础。
  现将香港新高中教材(启思版)中的文言文教学篇目整理如下:
  中四上单元一“人生的承担”:《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单元二“意趣悠然看风景”:《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单元三“情归何处”:《养竹记》(白居易);中四下单元七“从心出发”:《醉翁亭记》(欧阳修),文言导赏单元“先秦至魏晋散文”:《知鱼之乐》(庄子)、《完璧归赵》(司马迁)、《出师表》(诸葛亮)、《兰亭集序》(王羲之);中五下单元十一“畅论古今天下事”:《庄暴见孟子章》(孟子)、《六国论》(苏洵),文言导赏单元“唐代至清代散文”:《伯夷颂》(韩愈)、《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满井游记》(袁宏道)、《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郑燮)。
  从篇目的编选看,启思版教材按照各个单元的单元主题和学习目标,编选的文言文与相近主题的现代文分散到各单元中,不同于人教版按专门的单元来集中编排。例如单元一的单元学习主题是“人生的承担”,选文包括林文月的《给母亲梳头发》、《左传》中的《曹刿论战》、小思(卢玮銮)的《一段护书往事——记陈君葆先生》,综合学习三篇课文,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能够明白作为有责任的人,要在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层面上都所认识,并勇于担当起自己在情境中的角色责任。这样文言篇章与现代文章的“三明治”安排显得灵活、明确,注意了到编选的逻辑性,学生根据学习材料,由浅入深,可以发挥文言的教育价值和文化功能,并且和现代文一同配合,选文之间互有呼应,重视了知识之间的衔接性,有助学生掌握该单元的学习重点。
  从篇目的朝代分布看,先秦和唐、宋各占3篇。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唐宋散文诗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出现了“唐宋八大家”,可见教材对中国文学文化的传承的重点。虽然篇目的选取也有涉及明清等朝代,却均只精选一篇为代表,这样比例则略显失衡。文言教材的选编需要着眼于整体,统筹规划,体现出编者的文化构建意识,还需要联系和考虑文学及文化发展的联系性,体现出各自的内在价值,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整合效果。   倪文锦在《语文教材编制与民族文化传承》说:“我们的语文教材建设要走民族化的道路,就必须深刻反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充分体现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努力符合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和思维习惯。文化随着文字的记载与运用而传承、发展,文化是语言文字的命脉,也是语文教育的命脉。”在中华传统文化史上,几乎没有纯粹的经、史、哲、文等学术著作,但它们又是充分交融于一体的深邃博大的综合体。经过历史潮流淘汰而流传下来的名篇佳作融汇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文言教材要汲取几千年语文教材的编制经验,精选最能代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作品,也要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过要指出的是,不能一味地只注重作品的知名度,需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这样才有魅力吸引学生自我发现、探究、思考,促进主体性发展,实现自我建构。
  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香港新高中《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指出:“文化是语文的重要构成部分,认识文化有利沟通,也有利于文化承传。语文学习材料蕴含丰富文化元素,文化学习和语文学习可以同时进行。文化素材俯拾即是,例如生活习惯、语言文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至日常生活见闻和体验等,都可以是文化学习的材料。”
  从文化建构的整体性看,语文教学教材需要选取富于文化内涵的作品,内容应尽量丰富多样,达到一材多效之用。而文言作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完全符合承载多种文化要素的标准。如苏洵的《六国论》明显包含的“文学”与政治这两种文化要素。《六国论》以“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为中心论点,主要说明六国的灭亡在于未能信任、重用本国的谋士与奇才,团结国人,并力抗秦。借六国灭亡之教训来讽喻、告诫北宋统治者切不可步六国之后尘,传达的是“以史为鉴,明乎得失”的重要传统;再如《孟子》中的《庄暴见孟子》,其集中反映了孟子的仁德之君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认为一个仁德的君主不应独乐,而应“与人乐乐”、“与众乐乐”,这种“与民同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体现的是古代爱民的为官之道。又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说:“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里诸葛亮主张刑赏一类的事宜应交由专门机构去处理,君王不应随意插手,此外,实施法律要公平,不要使内外有别。这是对严明法纪,以法治国,法治传统的传承......
  这些文言作品表述的内容,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总结,都是集结了历史的智慧结晶,解读及思考其内涵丰富的民族思想文化,均有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政治社会状况,在今天仍有着其重要借鉴价值和意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解读的文化传递和情感体验中,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意蕴,使语文教学和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让学生们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弘扬文化中的精华。
  五、总结
  无论是从香港新高中的课程理念还是教材来看,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掌握及运用中国语文的同时,也可以增进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反思,以至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这正是我国语文教育的“文道结合”的一大特点。中国语文课程盛载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文化,并具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和责任,课程的文言篇章更不只是应付课程、考试的课文,应从长远宏大的眼光来考虑,对此进行深入挖掘和清理,窥探出其背后复杂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而作为语文教师,对语文科课程的规划、教材的选编与教学都要加以重视与考虑,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华文化的弘扬、传播与发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助学生完成人格的崇高理想,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及实践,主动承担起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重任。
  [本论文成果系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一座业拉山还不能叫天险  还要一条四十四公里的盘山道路  用七十二次回头  才能减缓四千多米的高山  俯冲的力度  必須要有一个深切的峡谷  才能接住世间的惊叹  必须要有死亡的献祭  才能警醒生命,敬畏自然  要原谅一条大江的怒气  她浑浊的泪水里  有亡魂的惊涛,也有雪水的清流
内容摘要: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其担负着立德树人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至21世纪,历史学科的作用尤为凸显。在强调素质教育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学日益受到各方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中学历史教学不断推陈出新,不断适应现阶段高考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作用呢,笔者以为将课本以外的史料引入中学历史课堂,就是提高历史课堂
在人类获取知信息的过程中,阅读是人类使用的最为基本的途径。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教学的效果。因此初中语文老师要重视阅读教学,加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更多的认识和感悟,从而切实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  一.初中语文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
内容摘要:全球化背景下,着眼于培养高素质青年大学生思想水平的需要,采取贴近青年大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实际,就其敏感度高的知识领域,用文明史观的概念激发其学习兴趣,拉大其知识框架,引导推动其树立大历史观、大学科观、大创新观,从而使青年大学生自我持续构建世界观的方式,达到提高其思想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世界观 文明史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在近十余年的立德树人过程中
内容摘要:在高校传统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英美文学类课程必不可少,但对商务英语专业是否需要设置英美文学类课程,不同专家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本文将从英美文学的课程特点,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英美文学课程的课堂效果提升策略等方面论述英美文学类课程在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英美文学 商务英语 课程设置 重要性  一、英美文学的课程目标和教学效果  在传统英语专
内容摘要:对语文课文内容赏析是语文教学实践重要一部分,但有些文章成文久远,或因社会意识需要使其改变原貌,或因流传变迁使其被后人误读。这给我们赏析文章带来许多疑惑和障碍。笔者通过解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哂”、“吾与点也”等语句,对孔子内心活动和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尝试解读一个有血有肉,会生气,用权谋,讲营生的孔子,让学生对孔子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哂 吾与点也 真实  语文
事件回放<<<<  学期末,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校初三(19)班的同学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期末“礼物”:班主任薛磊老师用化学方程式为47名同学写了评语。  时事鲜评  近年来,有不少用心的老师开发出各种创意评语,不时见诸媒体。而“化学方程式评语”更别有“心机”。薛磊老师这番创意背后其实是一腔心意。“先要想孩子的性格特点,是活泼的还是安静的,然后再找到相应的化学反应……”学生很在乎老师的评价,老师用心
内容摘要: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国际化的产物,如何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本土优势相融合并进行创新,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本文结合澳大利亚TAFE体系在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从项目发展历程、办学目标、管理模式和办学机制等方面,对中外合作办学中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和本土创新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优质教育资源 本土化 中澳合作办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
内容摘要:任务型语言教学即将任务做根本的语言教学方式,注重实际性,注重将表述含义做关键,注重交流性。但是对外汉语教学却更多延续p-p-p教学系统。接纳及使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别之处,可以给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巨大启发,来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进步。  关键词:任务型 语言教学 对外汉语  一、真实性特点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真实性为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巨大特征,关键在于任务及学习行为的真实性。要求利用实际生
内容摘要:大专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心理难免会迷茫和焦虑,在做一件事情前内心的争斗和迷茫极大消耗了她们的精力,使她们很难静心去学习和体会生活之美,笔者以一同学为例,讲述教师如何打开她的心扉,帮助她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从而发展和成就自己。  关键词:大专一年级 埃里克森 自我认同 自我发展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每块石头都是一座佛,只要有人去掉多余的部分;每个人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