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与学生历史情感培养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asg_w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其担负着立德树人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至21世纪,历史学科的作用尤为凸显。在强调素质教育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学日益受到各方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中学历史教学不断推陈出新,不断适应现阶段高考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作用呢,笔者以为将课本以外的史料引入中学历史课堂,就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史料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所接触。对高中教师而言,该如何组织《鸦片战争》教学,学生在学习中有什么收获,这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题。教学设计是离不开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在本课中,课标要求如下: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课标作为基本的教学要求而言,指导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列举史实的方式与学生共同完成对鸦片战争经过、结局、《南京条约》等基础内容的学习,但是仅仅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是不能够简单体会中华民族的英勇斗争精神,同时学生没有办法理解当时的清朝政府是如何看待鸦片战争的,这都会对学生情感的提升带来一定问题。因此,笔者就如何让学神进入历史情景,真正体会中华民族的英勇斗争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作出一点教学建议。
  《鸦片战争》一课在初中的时候必定是教师重点讲解的篇目,学生对这一课的认知水平也较高,因此在主观上,以学生当前认知水平能接受的原始史料种类就比较繁多。客观上,这个时期处于晚晴,那么对于历史的记载已经不单单是文言文了,而可以有以白话文的雏形夹杂文言文的材料。学生熟悉这类史料并且能够大致掌握。那么《鸦片战争》这节课该如何突破原有史料和学生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呢?这个时期还有一类史料特别引人注意,那就是外文资料。
  在讲授《鸦片战争》这一课的时候,《南京条约》是这一课的重点内容。那么我们经常会问学生,《南京条约》中的割地、赔款、开口岸、关税协定哪个条款最反映英国人的需求?学生会说是开口岸,原因是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需要资本积累。说白了英国人就是为了能有更加多的钱。但是这样的解释会让学生感觉枯燥,必须加以史料引导才能提升记忆。于是我使用了之前的授课中未涉及的中英文版本《南京条约》第一条条款进行对比。
  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往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安全。
  在中文里,我们只是一句简单的“身家安全”就概括了英文中的property(财产),所以从这一点上也不难看出,中英两国的出发点的不同。那么这也就是能加强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记忆的方法。
  19世纪40年代,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英国是一个先进的资产阶级国家。资产阶级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意识,产生了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在《南京条约》中,清晰可见英国人对财产的重视,极其强调他们在华的利益保护,这也就是资产阶级的诉求。但反观中国政府,对条约中关于财产的问题未有翻译,只用“身家安全”就概括了条约中对英国人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保证,这其实就是从侧面反映出中国政府对于主权国家概念的缺失及天朝上国观念在当时仍旧在人们头脑中占据根深蒂固的地位。这更加能体现当时的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在反抗外来侵略,其斗争精神更显弥足珍贵。
  这些史料是学生从未遇见过的,因此能在學生固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扩展。当然也要注意的是,我们并不能为了史料教学而专门摆设史料。史料是为了扩展学生视野的而不是在其原基础上的多次重复,这必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所以在核心素养要求下的史料教学并不是一件简单完成的事情,史料的甄别还需继续加强,具体来说笔者以为有如下几点注意:
  第一,要处理好史料与教科书中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过去中学历史课堂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功利,在教学过程中只讲授重难点以应付考试,教师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符合教材观点,并能拓展学生视野的史料。
  第二,史料不能过分引用。高中历史教学要立足于课标和教材,教材以外的史料引入中学课堂教学只是锦上添花之举,而不应该将全部教学的重点都放在史料的展示与解读上。在历史核心素养下,虽然强调学生对历史的解释与理解能力的培养,但是不能本末倒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要以教材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教学,对教材中的疑难问题或观点陈旧的地方引入史料加以完善。
  综上,将史料引入中学课堂进行教学是提高高中课堂效率的办法之一,但是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还要多加学习与尝试。只有在一定原则下熟练运用,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就中考目标实施问题化教学的探索这一主题,分别从“目的:思政课中考目标实施问题化教学之源”“任务:思政课中考目标实施问题化教学之本”“步骤:思政课中考目标实施问题化教学之技”“成果:思政课中考目标实施问题化教学之实”四个方面阐述了笔者在该领域的初浅探索。  【关键词】初中思政课;中考目标;问题化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
马相村  走吧,回西藏去,在2018年  我们都是天涯的游子,在命运的方舟上  那个叫高原的地方,模糊了你我的家乡  我今年要回去看看,尽管在那里时没心去看  我回去已没有太多相识,大昭寺前仅有棵柳树  我要看看布宫金顶的日出,望望东山升起的月亮  玛吉阿米们都醉老了,但当初的容颜挥之不去  我该回趟日喀则去,年楚河是条美丽的河流  珠穆朗玛真的爬不动了,应到山南看两座湖  大湖告诉我世界不小,小
一、抓好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目前农村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由于农牧民居住分散,教育文化落后,育人信息闭塞,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认识不高。群众将孩子自小从遥远的山乡一隅送到送到乡镇寄宿制学校,由于部分孩子过早离开父母,再加有的年龄偏大,有的年龄偏小却入学过早,大多数孩子刚刚才能用自己的母语表述清楚自己的所思所想,又开始学习汉语,从而导致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出现,两种语言相互穿插使用的怪现象,
内容摘要: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传统小说,由于文化语境的差异,在艺术呈现上各具特色。中国古典小说深受史传文学的影响,而西方传统小说受神话与史诗的影响,民族文化心理的不同,使得中西小说在创作上有各自的特点。本文试从叙事视角出发,对中西小说之间的这种异同做出比较分析。  关键词:小说 叙事视角 叙事结构  从叙事学的纬度来看,叙事的主体与叙事者所站的角度是叙述方式的核心。从19世纪后期开始,叙事文学研究的
引 子  2019年3月底西藏航空宣布将开通拉萨至南宁、武汉等城市的直航。按照西藏航空每年开通几个省会城市的航线速度来看,实现拉萨到全国各省会城市之间全部通航的目标指日可待。这将极大地方便西藏人到祖国内地,也方便全国各地人进入西藏。西藏航空事业从无到有,从几条航线到实现所有省会城市的通航,正在历经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这样的发展速度比起我国的其他省市稍显缓慢,但是西藏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加之较为
内容摘要: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发起人之一,其思想对美国超验主义的形成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时代号召与个人追求的合而为一:当美国的基督教团体迫切需要打破原有的思想框架建立新的神学体系时,以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Emerson)为代表的超验主义学派以柯尔律治的哲学理念为基础通过不断探索而建立
内容摘要:沟通是维持人们情感的桥梁,也是人际关系的纽带,更是人们生活中必备的一项技能。尤其是学校,教师与学生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沟通,不仅能够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还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然而,由于一些因素,导致中职学校师生之间形成沟通障碍问题,影响到到了师生的情感,导致教学质量不佳。为了解决中职学校师生之间的沟通障碍,本文主要研究中职学校师生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论述形成中职
内容摘要:语料库检索可应用于文学教学中,特别是在文学阅读教学中,针对篇章结构和人物特点分析,写作风格和文学主题探讨等方面,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作用。本文以海明威的《一天的等待》短篇小说为例,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的关键词检索和高频词的功能,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第一步,设计为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第二步,基于语境共现材料中的关键词检索进行人物形象分析。让学生观察检索结果并讨论主人公在不同情节内容
一、道家之“无为”提高作品的艺术境界。  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在发展中保持事物的本性,可以概括为一切事物顺其自然发展,不参杂任何人为因素。它不仅是国画的哲学基础,更是政府的执政方针和百姓修身养性的好方法,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无为”是“道”之子,占据着道家思想的半壁江山。“无为”的“无”字,在《老子》所有的古本中皆是繁体字形势,究其字面意思,它表示与人们不可感知的神灵相融的乐舞有关
一座业拉山还不能叫天险  还要一条四十四公里的盘山道路  用七十二次回头  才能减缓四千多米的高山  俯冲的力度  必須要有一个深切的峡谷  才能接住世间的惊叹  必须要有死亡的献祭  才能警醒生命,敬畏自然  要原谅一条大江的怒气  她浑浊的泪水里  有亡魂的惊涛,也有雪水的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