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缩略语成词过程及理据研究的综述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zll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前人论述的一般缩略语成词过程及理据分析进行历时总结,从中发现缩略成词的基本途径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现在网络流行的借形缩略语的成词及特点从语言学及语用层面上进行分析总结,为今后的研究做好基础工作。
  关键词:缩略语;成词;理据;借形缩略语
  一.一般缩略语成词过程及理据探索综述
  缩略语:为便利使用,由较长的语词缩短省略而成的语词。语词的缩略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一些形式比较复杂的语言单位因为常用,人们总想改造它们,使之简化,于是将其中的一些语素省略掉,把它们原先所具有的意义凝缩到保留下来的那些语素的组合之中。缩略之后的语言单位像词但又不是一般的词;像短语但又不是一般的短语,可统称为 “缩略语”。
  汉语中的词语简缩现象古已有之,现代学者对这种现象的关注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其时,陈望道就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了"节缩"的辞格。1946年杜子劲先生在《国文月刊》上发表了《简缩语论略》,是较早的关于缩略词语研究的文章。自此以后,学者们开始重视汉语中的词语简缩现象,各类专门研究缩略词语的文章也陆续出现。
  汉语缩略语是汉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有着不同于其它词汇的自身特点,形成汉语词汇系统中特殊的一类。缩略方法在古汉语早已有之。如:会稽守通———会稽郡守殷通(《项羽本纪》)、未央卫尉———未央宫卫尉(《李将军列传》)。但缩略语的大量出现,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的事情。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了满足交际的高信息量、快节奏的需要,缩略语大量产生,几乎成为一种时代特征。因而,对其展开深入研究,从理论上认识这种现象,并探求其构成方式及缩略机制,对于构造、理解、规范新缩略语,具有指导意义。随着缩略语的大量产生,汉语缩略语的研究也渐渐成为一个热点:材料逐步丰富,理论逐步完善。已有的材料收集主要体现在缩略语词典的编撰上。如我国首本缩略语词典《略语手册》(刘正勋,1986)收有英、汉语各类缩略语15000余条,《中国现代缩略语词典》收有13000余条。已有的理论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对缩略语的界定和对缩略语的性质、类别、缩略方式的探求,所用方法基本上是结构主义的描写方法:分类和归纳。而对于为什么会这样缩,而不那样缩,如为什么是“清华”,为什么是“北大”,探求的不多。关于缩略语的缩略过程及缩略理据性,殷志平,朱元富,刘享诚和胡衍铮,宫齐、聂志平,王立廷、沈基松、张小平,余富林等对词语缩略方法、原则以及制约条件进行了讨论。张瑜以优选论为理论框架探讨了汉语缩略语的生成的制约条件。张治国和杨玲将省力原则和经济原则视为缩略语形成主要原因。其中符淮青(1985)、刘叔新(1990)曾提出取“代表字”的观点。符淮青提出缩略的方式主要是“抽出原词语中有代表性的词素”(《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刘叔新在讨论作为一种造词方式的缩略时指出,在缩略原固定短语时只须保留“两个直接组成成分中一个较有代表性的单音语素(或代表字)”(《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这些都是对通过选取代表字构造缩略语的具体解释。有一定说服力,但哪些是代表字,如何确定代表字,并没有提出具体操作办法。
  二.关于借形缩略语成词的研究
  现在网上流行一种特殊的缩略语,比如“白骨精”一词,原指《西游记》中一个妖怪,现在却成了“白领、骨干、精英”的缩略语。这是一种“借用既有的词语构成的缩略语”,研究汉语词汇学的书里少有涉及,偶有学者撰文论及,称之为“托形格缩略词”或“借形缩略”。
  也有学者根据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和福科提出的后结构主义的思想,认为语言也进行着由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转向———一些固定的结构被拆解成新的形式,表达新的意义。汉语也在消解原有语言结构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越来越多地呈现出解构性特征。对此,赵燕华提出“解构式缩略语”的概念。(《当代汉语解构式缩略语分析》 语言文字应用 2007年5月 赵燕华)“解构式缩略语”指的是对汉语原有的缩略语或非缩略词语进行或意义上的解构,从而形成新的缩略语。
  一般缩略语是原词语缩略而成的,原形出现在前,缩略产生于后,而这类缩略语构词法则相反,缩略出现在前,原形产生于后。它借用大家所熟知的语词的词形,使缩略语和借用的语词词形相同,但含义上绝不相同。此类缩略语最早可追溯到1957年黄万里先生的杂文《花丛小语》中的一段话,他把一首词斥为“歌德派诗意”,接下来解释说:“所谓歌德派是指专事歌功颂德的那派‘学者’。”(赵诚,2004)这里“歌德”一词就成了“歌功颂德”的缩略语。今天,在网络语言里,这类别出心裁的缩略语更是不断涌现。然而,这类缩略语与一般缩略语不同,这类词语故意使一组词语或一个短语的缩略形式贴近现实生活中某个既有的、人们熟知的词语,来表达一个新的含义。因此,这类缩略语的产生过程是“旧瓶装新酒”的过程。
  这类有趣的缩略语也曾激起中国汉语界的讨论,比《语文学刊》曾在过去三年里刊发三篇文章(王丙山,2004;李德龙,2004;崔静,2005)来探讨缩略语“白骨精”的构词。对于这类借助大家熟知的语词的词形,对一组词组或一个短语进行缩略,使缩略语和借用的语词词形同形的缩略方式,李德龙称之为“借形缩略”(李德龙,2004);有的汉语学者则结合修辞学中的托形修辞,把这类缩略语称为“托形格缩略语”(池昌海,2004;夏耕,2004)。
  吴礼权先生从修辞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一类词语的认知机制,他认为:“表达者欲借人們熟悉的旧有形式与自己所欲表达的新内容的结合来作为同一形式下的新旧两种根本不同内容的对比,以此形成两者格调意趣的巨大反差,使表达生动幽默,引发接受者文本接受的兴味,提升其审美价值的心理预设。”(吴礼权,2002)
  关于缩略语的缩略过程和理据,前人的观点各有所长,但是在浩如烟海又变化无穷的语言世界里,由于语言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和约定俗成的性质,我们很难用几条原则把所有的语言现象概括进来。我们只能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尝试理解发现人们使用语言,并在使用中不断改造语言的心理,试图从中找到语言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1]赵燕华.当代汉语解构式缩略语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5月第二期
  [2]池昌海.钟舟海.“白骨精”与“无知少女”:托形格略析[J].修辞学习.2004.(5) .
  [3]崔静.再说“白骨精”[J].语文学刊.2005.(1) .
其他文献
摘 要:自人类文明的诞生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艺术”这个词语,并且,在各种行为方式的不断的演化过程中,“艺术”正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进入到人类社会,产生影响进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然而,人类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劳动有着不可分割的相互关系,由于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性的从事生产的劳动,才使社会不断的生产再发展,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技术”做为一种生产方式,是人类通过不断劳动
期刊
摘 要:唐代诗人王维,诗作所存数量不少,因他同时精通诗与画两门艺术,在分析王维文学成就时,不仅需要关注用词本身及其思想感情,还需用多角度结合的方式分析其文本,特别是王维的代表作类型——山水诗。通过对比研究的角度分析可以加深对诗的理解。  关键词:山水诗;画;王维;出位之思  西方美学界为诗画结合定义了概念“出位之思”,诗作用于耳,画作用于眼,而通感修辞引发了艺术思维上的“出位之思”①,即一种媒介超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建筑从其起源意义上的材料选择开始,就走上了土木营构这一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体系为主体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本文从四个角度浅显的探讨  关键词: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原因  不管是自然社会技术还是文化审美角度或者生命意识,一切都是合力因素的结果,当然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代传承,这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因素  1从材料角度  华夏意匠里曾谈到李约瑟说肯定不能
期刊
天籁出自《庄子·齐物论》与地籁、人籁相比较,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籁:从洞孔发出的声音,指自然界的风声、水声、鸟声等。天籁无声,天籁就是天上传来的声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知天籁乎而衍生知地籁、人籁也。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尔,人籁则比和悦是尔,敢知天籁声乎?  天籁:道法自然,无穷广袤宇宙的声音,是内心体悟自然万物而鼓动的声音。  地籁:乐器的单独演奏形式的一种。也指风在各种空洞
期刊
摘 要:青铜鍑作为欧亚草原文明的代表器物之一,其分布地域广泛,形状、艺术风格多样,代表了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本文以青铜鍑为线索,通过对青铜鍑的起源、用途、形制、纹饰、文化信仰等多个方面的分析,提出青铜鍑应起源于中国的北方,为生活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北方民族所发明的观点。  关键词:青铜鍑;文化交流;欧亚草原  青铜鍑是欧亚草原游牧民族所特有的一种容器,它既是炊器,也是祭器。在草原文化少有铜容器
期刊
摘 要: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仅是我国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决定着我国文明制度的发展方向和面貌。因此,相关的文化建设单位应该加强对基层人民文化建设的研究。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策划要点。  关键词:文化建设;重要性;现状  一、群众文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大众文化是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通过文化活动,感受艺术境界,感受,体验,洞察力,理解力,为了从浅到深,从
期刊
摘 要:文物作为我国华夏民族的宝贵遗产,是我国两千年文明的历史见证。而我国文物的发掘绝大部分出自于农村,县城对文物管理的优化发展一直是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但目前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仔细尚不健全,仍然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本文针对文物保护中经常出现的现有问题,结合文物保护的发展现状,对其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县域、文物保护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前言  文物是人类
期刊
摘 要: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弘扬中国精神理应成为军事文艺鲜明的创作导向。放眼军事文艺的人物长廊,那些曾经感动神州的军事英雄人物,至今仍驻留在我们心间。本文就军事题材形象塑造中的真实还原、女性形象等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军事题材;形象;女性  直到今天,当人们谈起军事文艺时,耳熟能详的依然是那些饱经岁月淘洗的“红色经典”,记忆犹新的仍然是那些刻录着时代印痕的英雄人物。从军人的生活当中
期刊
摘 要:起源于大陆的中国文化稳定而统一,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而起源于海洋的西方文明,形成和固定下来今天的版图也不过百年余。从不同起源来寻找造成这种差异的动因,我们能迅速抽丝剥茧归纳出地理是引起中国文化整一性稳定性和西方文化动荡性阶段性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大陆文明;海洋文明;民族国家;文明国家  一、引言  在比较中西方的差异时,首先要明确比较的对象。西方,从名称上来看指的是在
期刊
摘 要:深入报道的理性思考及分辨精神是报道的重要因素,尽量减少主观因素才能使报道客观中立。因此在报道中更多的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包括时刻不能忘记报道的主体是记者本人,这样的报道中的人文价值还要契合社会文化和受众心理,如此才能把人性注入到深度报道中。  关键词:深度报道;人性;研究  在深度报道研究中我们都知道一个概念,那就是深度报道是不断逼近人的过程。在逼近人的过程中,作为媒体人,更不能忽视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