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文化,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nan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经典之作,蕴含了先贤们的智慧。如何传承文化?羊安小学在学习国学经典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通过“学国学”活动传承经典文化,探索出具有鲜明特色的策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国学经典;文化传承;诵读活动;語文核心素养
   2017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 “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我们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果,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学习国学经典文化的策略。
   一、保障硬件,学习经典
   (一)选择恰当的教材
   要学习国学经典首先要有适合孩子们的教材。学校除了选用地方性的国学经典教材外,还针对各个学段选取了不同的教材。适合低段孩子的《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中高段孩子选用了《学庸论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通过学习不同的经典教材,不仅感受到了国学文化的艺术之美,还从中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世之道。
   (二)营造浓厚的“学国学”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力保障。在校门前学子巷里的文化墙上,刻有孔子读书图、孟郊的《游子吟》、乐府诗《长歌行》等。校园内的凉亭上、墙上有师生书法作品,有图文并茂的孝亲故事,有脍炙人口的经典语录。校园内外都充满了浓浓的经典文化气息,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兴趣,还加深了道德修养感悟,对孩子人文素养的提升也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以活动为载体,让经典入人心
   活动是教育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小孩子能够在活动中直接感受到许多用言语无法表达和理解的道理,从心里感受这些经典文字的魅力。
   (一)每日诵读成习惯,传诵经典提素养
   诵读先贤之文,不求甚解。每日早读有专项经典诵读时间,中午20分钟国学经典诵读,下午路队制放学时,孩子们也在念着那些经典语句。这些经典文化融入孩子们的心中,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感受先贤们为人处世之道,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可以说,诵读国学经典已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习惯。
   (二)与升国旗活动相结合,演绎经典
   国旗下主题教育活动是我校一项特色活动,我们将国学经典融入国旗下主题教育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并从中受到教育。在“诵国学经典,传中华文明”的升国旗教育活动中,每一个承担活动的班级都进行了精心准备,在周一的升国旗教育活动中展示。有的诵读古诗文,并配以音乐、道具进行表演;有的将脍炙人口的故事演绎出来,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深刻的道理;还有的将经典与舞蹈结合,把国学之美呈现得生动形象……
   (三)少年宫活动出经典
   乡村少年宫活动也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活动之一。国学经典活动组的孩子们诵经典、演经典、画经典、唱经典……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我们的国学经典作品:《弟子规》《少年中国说》《沁园春·雪》等在市级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践行国学文化,提升诵读成就感
   坚持不懈地努力总会有收获,通过全校师生的努力,我校在“学国学”活动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艺术节中放光彩
   学校艺术节是孩子展示的舞台。在国学经典比赛活动专场,各个班级采用多种方式来展示在学国学活动中的成果。在一次艺术节中,我班学生诵读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诵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让台下师生心潮澎湃。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仅展示了自己的能力,还从中获得了启发,更有成就感。
   (二)走进社区
   学校教育不是封闭的,我们将那些优秀的作品带进社区,让经典走进百姓心中。文化广场上,低年级孩子的《三字经》表演,唱出了国学的韵律;三年级孩子的舞蹈《春晓》,跳出了古诗的韵味;高年级孩子的《花中四君子》演绎出了经典的雅致……这些国学经典节目大受欢迎,满足了羊安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三)走进赛场
   我们在国学经典学习中取得的成绩还体现在学生参加的各种比赛中。2019年的“青少年国学大会”比赛成都决赛中,学生在比赛中大显身手,有很多学生获得了一等奖,获得了进军上海总决赛的资格。孩子们在这次比赛中不但展示了自己,还学到了不少国学方面的知识,评委张健老师也对我们学校学生的表现大加赞赏。
   国学经典一脉相承,我们通过各种有效的活动将经典再现,把文化传承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策略,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石艳梅.重视经典诵读积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J].学周刊,2019(11):101.
   注:本文系中陶会“十三五”规划“双语阅读与教师发展”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之一,基金项目编号:中陶会2019SC0009A。
其他文献
摘 要: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阅读可以给人以启迪、感悟等。小学生处于阅读的萌芽阶段,而如何让学生从阅读中收益,首先学生就应该有足够的阅读量。这就为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课内外拓展教学提出了要求。   关键词:课内阅读;教学策略;语文   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教师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使学生从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阅读。这些教学策略包括:对课文
摘 要: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孩子有机会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这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无疑是种优势,孩子可以透过这个窗口感受自然之美、农村之生动、资源之多元。教师应以目前农村资源利用与开发出现的问题为导向,用“一山一水皆风景”的“活教材”观念来思考农村资源的美术价值,将农村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和课程紧密结合,体现游戏化课程的优势和价值,为幼儿的探究服务,让幼儿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学有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可改善目前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视野狭窄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首先提出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现状,其次阐述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不足的原因和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作用,最后重点研究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音乐;核心素养;审美能力   一、初中音乐课堂学生核心素养的现状   1.
当下,无论从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来看,还是从统编教材加重了传统文化的内容比例,中高考对传统文化的考核加大了分值的应试教育方位来说,传统文化教学尤其是国学经典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改背景下,青少年活动中心身先士卒,充分发挥自主灵活的办学特点,利用师资优势,突破学校纯文化课及传统育人教学模式的局限,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学实践,将国学与戏剧教学融合起来,引导和促进学习方式和育人模式的根本转
一、根植于剪纸文化土壤   指尖上的非遗: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精美的剪纸可以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作为装饰,还可用于点缀礼品、嫁妆……象征着吉祥、喜庆。   浦江县是“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浦江剪纸历史悠久,是浙江省特色传统手工艺品。浦江剪纸工艺精巧、取材广泛,生活情趣浓厚,而且风格秀丽,装饰性强,题材具有丰富的
摘 要:在各学校重视核心素养教育的背景下,需要各级领导与教师改变数学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培养数学人才中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学习方法的教授,以达到以知识来启发智力发展的理想效果。发挥知识构架促进思维的思考和发展,从而提升初中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品质,贯彻落实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方案   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帮助学生身心更好地发展和社会发展的
摘 要:教师专业成长是课堂高效的要素,基于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媒体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尝试运用“自录课”教研打造有效课堂,通过对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使课堂教学逐步向“高效”靠近。   关键词:专业化成长;“自录课”;教研;高效课堂   如何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呢?其核心要旨就是实现课堂高效。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逐步探索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挖掘教师的潜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摘 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面对当前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就此以蓝天助学志愿者协会为例,围绕实践型心理社团活动构建进行研究,从纵向引领,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横向渗透,全方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平台,多角度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落实手段,积极实践探索构建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体系,以实现新时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实践型;心理
摘 要:探究性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与学生的有效交流和合作,通过交流、合作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针对探究性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展开讨论。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方法;初中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采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有效地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以教师为主体“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已逐渐淘汰。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不仅教师不注重将课堂回归学生,学生也缺乏课堂发言技巧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不论是家常课还是公开课,学生沉默不语,课堂发言冷清的情景都时有发生。到底是学生不会还是不想呢?通过对周围师生的调查,后者占绝大多数。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下面,我将结合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位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