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承载着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光芒,其价值历久弥新。将国学经典融入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中,学生可以不断积累、沉淀,体验经典之丰富内涵,健康成长并将之传承下去,将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语文教学;德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5-0071-03
\[作者简介\]张润柳(1977—),女,湖南郴州人,本科,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华融小学教师,小学高级,广州市天河区骨干教师,广州市基础教育系统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一批培养对象,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一批课题主持人。
1980年,叶圣陶先生在为重印《经典常谈》所作的序中指出:“经典训练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而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很有必要的。历史不能割断,文化遗产跟当今各条战线上的工作有直接或间接的牵连,所以谁都一样,能够跟经典有所接触总比完全不接触好。”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身体力行并最大限度地汲取精华,让国学经典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那盏神奇的“阿拉丁神灯”?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探讨,以便抛砖引玉,寻求更好的方式方法,共同努力让国学经典有机融入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当中。
一、擦亮“阿拉丁神灯”——认识国学经典
“国学”作为某一学问、学术的称呼始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相对于“西学”而言,它是指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典,泛指经、史、子、集四部和蒙学读物“三百千”及“六艺”等的总称,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发展至今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兼容道、佛思想的文化体系。
学校经典教育所使用的国学经典主要是诗词《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声律启蒙》《幼学琼林》《千字文》以及《诗经》《论语》《中庸》《大学》《老子》《孟子》《庄子》中的经典语句。
二、点燃“阿拉丁神灯”——学习国学经典
(一)提高语文素养
1.反复诵读,体会积累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通过反复朗读,就能明白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也是提升个人素养的有效方法。《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题材广泛的典故;《声韵启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汉语韵律的感悟,也是一部从诗词赋到哲学、宗教、历史等方面的典籍;《幼学琼林》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它本身就是一本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它有写作格式的对韵,又揽括了历史、地理以及古典文学知识;儒家的《论语》《孟子》,道家的《道德经》《庄子》;唐诗、宋词……学生在诵读中将这些优美文化经典烙印于脑中,陶冶了情操,沐浴了心灵,同时积累大量的成语、格言警句以及精美语句,学生的说、写能力也得以提高,语文素养自然就增强了。
2.经典演读,提高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动画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三字经》《弟子规》里的动画故事,还可以让学生讲故事、演故事,让学生在快乐中汲取圣贤智慧,提升表达能力。例如,2012年我校举办了经典诵读展演,笔者与六年级的学生合作,将《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改编成剧本,并自制配乐,再邀请家长参与表演,这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锻炼了其创造力。
3.主题阅读,不断沉淀
经典学习重在积累感悟,想让学生真正提高素养,只靠学校的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笔者针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延伸,通过课内拓展阅读与课外拓展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倘佯在经典的海洋里,“走近”经典,继而“走进”经典。学了《杨氏之子》,再读读《世说新语》;学了《两小儿辩日》,再背背《论语》;学了《拔苗助长》,再诵诵《庄子》……由一篇课文,引几篇美文;由一个故事,走近一位作者。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自由地享受母语带来的饕餮盛宴。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还以课文为基点,结合单元主题,组织学生进行不同主题的阅读活动。以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见下表:
不同主题的阅读活动设计
课文选编目的单元主题推荐阅读篇目
《将相和》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草船借箭》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景阳冈》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体会其豪放、勇敢、机智的性格,进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
《猴王出世》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生成对古典文学的兴趣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文学、历史等古典名著的乐趣
《史记》
《东周列国故事选》
《三国演义》
有关三国的歇后语
《水浒传》
有关《水浒传》的成语、歇后语
《西游记》
通过上述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阅读中,汲取中华经典文化的精髓。
4.编写教材,巩固落实
语文课本本身就是国学经典的载体之一,许多课文不仅蕴含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透露着中华文化的气息。笔者根据语文课本分册的古诗词选材,编制了适合本校学生诵读的经典篇目,配以“梅兰竹菊”四君子图案,每周一首,让学生通过每周的诵读,真正落实经典的积累。以一年级上学期为例,笔者选编了如下篇目:《咏鹅》《悯农(一)》《悯农(二)》《静夜思》《江南》《所见》《忆江南》《宿新市徐公店》《送友人》《剌勒歌》《惜时》《赠刘景文》《蝉》《于易水送人一绝》《望月怀远》《风》《登鹳雀楼》《凉州词》;寒假期间则安排了《古朗月行》《春晓》《赋得古原草送别》《寻隐者不遇》《咏柳》。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使学生从小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以此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不断积累与深沉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培养道德情操
1.熟读成诵,潜移默化
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教学生做人。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弟子规》中的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比一般的说教更易深入学生心理,如“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通过《三字经》《论语》《弟子规》内容的诵读,学生必然能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并且在学习中自然感知是非曲直,幼小的心灵中已经埋下正直善良的种子。这些经典诗文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是美文中的美文,经典中的经典,让学生多诵读,毫无疑问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实践活动,身体力行
《弟子规》侧重学生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日常教育中运用得最多,笔者以经典诵读活动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以《弟子规》为主要载体,让学生对照经典章句,力争做到知行统一,学生自我教育与生生相互教育融合,将言语德育转变为行动德育。结合学校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开展系列活动,比如在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把《弟子规》中关于孝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如“我给妈妈捶捶背”“我给爸爸送上水”等,家校牵手,促进学生形成孝行、孝品。
3.依托节日,弘扬精神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展示着中华文化魅力,弘扬着民族精神。因此,笔者在国学经典学习中注重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将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引入德育工作,如让学生介绍其来历、习俗活动等内容,并布置身体力行的作业,节日过后,再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根据不同的节日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如“述说端午节”,可以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以及屈原投江的故事,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秋节可以让学生了解嫦娥奔月的经典传说,让学生积累相关的古诗词,强化其对家国团圆的期盼……
三、追随“阿拉丁神灯”——传承国学经典
博大精深的经典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蕴含着中华人文精神的基因,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人类文化的瑰宝,千古传承。我们日日诵读浸润,追随着这盏点燃学生智慧的“阿拉丁神灯”,让国学经典根植于每一个学生的灵魂中,生命才得以活出深度和高度。
但对于国学经典的传承,我们更应该“经”益求精,剔除那些与现代生活、理念不符的内容。
国学经典的学习与传承任重而道远,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应该倡导非功利性阅读、无任务性阅读,方能日有所诵、日有所悟、日有所得。在日常的家校学习生活中,应该有意识地融入经典阅读,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体验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渐渐构筑起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让经典引导学生的行为,让经典改变学生的生活,让经典融入学生的生命,并通过他们将国学经典永远传承下去,将灿烂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C\].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63.
\[2\]展明锋,孟庆渝.经典诵读活动、成绩、问题与对策\[J\].语文建设,2012(1).
\[3\]徐林祥,许艳.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研究的背景、价值与问题域.语文建设,2011(9).
\[4\]陈红艳.广州教育局长:大中小学拟推“经典诵读”活动\[N\].新快报,2012-03-24.
\[5\]钱爱萍.现代小学课堂里的国学经典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3(12):78-79.
\[6\]孙娟.浅谈小学国学特色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S2):88-90.
\[7\]郭勤.国学启蒙少年为先——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路小学养成教育缩略\[J\].中国德育,2013(5):60-61.
\[8\]应雀灵.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2):113-115.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语文教学;德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5-0071-03
\[作者简介\]张润柳(1977—),女,湖南郴州人,本科,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华融小学教师,小学高级,广州市天河区骨干教师,广州市基础教育系统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一批培养对象,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一批课题主持人。
1980年,叶圣陶先生在为重印《经典常谈》所作的序中指出:“经典训练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而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很有必要的。历史不能割断,文化遗产跟当今各条战线上的工作有直接或间接的牵连,所以谁都一样,能够跟经典有所接触总比完全不接触好。”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身体力行并最大限度地汲取精华,让国学经典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那盏神奇的“阿拉丁神灯”?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探讨,以便抛砖引玉,寻求更好的方式方法,共同努力让国学经典有机融入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当中。
一、擦亮“阿拉丁神灯”——认识国学经典
“国学”作为某一学问、学术的称呼始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相对于“西学”而言,它是指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典,泛指经、史、子、集四部和蒙学读物“三百千”及“六艺”等的总称,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发展至今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兼容道、佛思想的文化体系。
学校经典教育所使用的国学经典主要是诗词《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声律启蒙》《幼学琼林》《千字文》以及《诗经》《论语》《中庸》《大学》《老子》《孟子》《庄子》中的经典语句。
二、点燃“阿拉丁神灯”——学习国学经典
(一)提高语文素养
1.反复诵读,体会积累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通过反复朗读,就能明白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也是提升个人素养的有效方法。《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题材广泛的典故;《声韵启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汉语韵律的感悟,也是一部从诗词赋到哲学、宗教、历史等方面的典籍;《幼学琼林》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它本身就是一本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它有写作格式的对韵,又揽括了历史、地理以及古典文学知识;儒家的《论语》《孟子》,道家的《道德经》《庄子》;唐诗、宋词……学生在诵读中将这些优美文化经典烙印于脑中,陶冶了情操,沐浴了心灵,同时积累大量的成语、格言警句以及精美语句,学生的说、写能力也得以提高,语文素养自然就增强了。
2.经典演读,提高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动画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三字经》《弟子规》里的动画故事,还可以让学生讲故事、演故事,让学生在快乐中汲取圣贤智慧,提升表达能力。例如,2012年我校举办了经典诵读展演,笔者与六年级的学生合作,将《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改编成剧本,并自制配乐,再邀请家长参与表演,这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锻炼了其创造力。
3.主题阅读,不断沉淀
经典学习重在积累感悟,想让学生真正提高素养,只靠学校的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笔者针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延伸,通过课内拓展阅读与课外拓展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倘佯在经典的海洋里,“走近”经典,继而“走进”经典。学了《杨氏之子》,再读读《世说新语》;学了《两小儿辩日》,再背背《论语》;学了《拔苗助长》,再诵诵《庄子》……由一篇课文,引几篇美文;由一个故事,走近一位作者。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自由地享受母语带来的饕餮盛宴。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还以课文为基点,结合单元主题,组织学生进行不同主题的阅读活动。以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见下表:
不同主题的阅读活动设计
课文选编目的单元主题推荐阅读篇目
《将相和》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草船借箭》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景阳冈》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体会其豪放、勇敢、机智的性格,进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
《猴王出世》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生成对古典文学的兴趣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文学、历史等古典名著的乐趣
《史记》
《东周列国故事选》
《三国演义》
有关三国的歇后语
《水浒传》
有关《水浒传》的成语、歇后语
《西游记》
通过上述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阅读中,汲取中华经典文化的精髓。
4.编写教材,巩固落实
语文课本本身就是国学经典的载体之一,许多课文不仅蕴含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透露着中华文化的气息。笔者根据语文课本分册的古诗词选材,编制了适合本校学生诵读的经典篇目,配以“梅兰竹菊”四君子图案,每周一首,让学生通过每周的诵读,真正落实经典的积累。以一年级上学期为例,笔者选编了如下篇目:《咏鹅》《悯农(一)》《悯农(二)》《静夜思》《江南》《所见》《忆江南》《宿新市徐公店》《送友人》《剌勒歌》《惜时》《赠刘景文》《蝉》《于易水送人一绝》《望月怀远》《风》《登鹳雀楼》《凉州词》;寒假期间则安排了《古朗月行》《春晓》《赋得古原草送别》《寻隐者不遇》《咏柳》。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使学生从小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以此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不断积累与深沉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培养道德情操
1.熟读成诵,潜移默化
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教学生做人。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弟子规》中的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比一般的说教更易深入学生心理,如“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通过《三字经》《论语》《弟子规》内容的诵读,学生必然能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并且在学习中自然感知是非曲直,幼小的心灵中已经埋下正直善良的种子。这些经典诗文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是美文中的美文,经典中的经典,让学生多诵读,毫无疑问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实践活动,身体力行
《弟子规》侧重学生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日常教育中运用得最多,笔者以经典诵读活动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以《弟子规》为主要载体,让学生对照经典章句,力争做到知行统一,学生自我教育与生生相互教育融合,将言语德育转变为行动德育。结合学校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开展系列活动,比如在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把《弟子规》中关于孝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如“我给妈妈捶捶背”“我给爸爸送上水”等,家校牵手,促进学生形成孝行、孝品。
3.依托节日,弘扬精神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展示着中华文化魅力,弘扬着民族精神。因此,笔者在国学经典学习中注重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将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引入德育工作,如让学生介绍其来历、习俗活动等内容,并布置身体力行的作业,节日过后,再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根据不同的节日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如“述说端午节”,可以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以及屈原投江的故事,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秋节可以让学生了解嫦娥奔月的经典传说,让学生积累相关的古诗词,强化其对家国团圆的期盼……
三、追随“阿拉丁神灯”——传承国学经典
博大精深的经典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蕴含着中华人文精神的基因,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人类文化的瑰宝,千古传承。我们日日诵读浸润,追随着这盏点燃学生智慧的“阿拉丁神灯”,让国学经典根植于每一个学生的灵魂中,生命才得以活出深度和高度。
但对于国学经典的传承,我们更应该“经”益求精,剔除那些与现代生活、理念不符的内容。
国学经典的学习与传承任重而道远,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应该倡导非功利性阅读、无任务性阅读,方能日有所诵、日有所悟、日有所得。在日常的家校学习生活中,应该有意识地融入经典阅读,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体验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渐渐构筑起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让经典引导学生的行为,让经典改变学生的生活,让经典融入学生的生命,并通过他们将国学经典永远传承下去,将灿烂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C\].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63.
\[2\]展明锋,孟庆渝.经典诵读活动、成绩、问题与对策\[J\].语文建设,2012(1).
\[3\]徐林祥,许艳.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研究的背景、价值与问题域.语文建设,2011(9).
\[4\]陈红艳.广州教育局长:大中小学拟推“经典诵读”活动\[N\].新快报,2012-03-24.
\[5\]钱爱萍.现代小学课堂里的国学经典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3(12):78-79.
\[6\]孙娟.浅谈小学国学特色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S2):88-90.
\[7\]郭勤.国学启蒙少年为先——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路小学养成教育缩略\[J\].中国德育,2013(5):60-61.
\[8\]应雀灵.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2):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