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次对比中实现数学知识的迁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乘除法基础知识。通过对比操作过程、计算过程和练习过程,帮助学生从“平均分”的除法迁移到有余数的除法中,从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分法和算式的意义。
  [关键词]苏教版;有余数的除法;对比迁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1-0026-00
  “有余数的除法”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课,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这为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或多位数打好了知识基础。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我决定让学生在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多次对比中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一、对比操作过程,复习平均分的概念
  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最大区别就是分后是否有剩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我采用了分小棒的活动。
  [教学片段]师(课件出示:6个苹果,每2个一袋,能装多少袋?):请你读一读题目,再用小棒代替苹果后分一分。
  生(齐):6个苹果,每2个一袋,能装3袋。
  师(课件出示:10个玩具,每袋装4个,你会怎么分?):请先用小棒代替玩具后分一分,再想一想这题和前面一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生1:10个玩具,每袋装4个,我可以分出2袋。
  生2:我有补充。10个玩具,每袋装4个,可以装2袋,还多2个玩具。我发现这题和前面一题都是在分东西,但是前面一题是平均分,分完后没有多出来的,这题分完后还有多出来的。
  师(课件出示:8块橡皮平均分给3个人,你会怎么分?每个人可以拿到几块?)请先自己分一分,再和同桌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生3:8块橡皮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可以拿到2块,还多出2块橡皮。
  师:是的,我们把这样分完后还有剩余的除法叫作“有余数的除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数学知识。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通过对比操作,能感悟到分小棒的结果有两种可能性,其一是正好分完,其二是分后有余。
  二、对比计算过程,建立除法新模式
  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把动手操作的过程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算式表示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再一次摆小棒,有效建立起除法与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片段]师(课件出示: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2支,可以分给几人?):请动手摆一摆小棒,再用一个算式记录下操作的过程。
  生1:10÷2=5(人)。
  生2:10-2-2-2-2-2=0。
  师:生2这个算式连续减去2是什么意思?0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2:这里的“2”表示每人分2支,减去5个2就是说可以分给5个人。0就是说分给5个人后就没有了。
  师(课件出示: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3支,可以分给几人?):请先动手操作,再想一想怎么用减法和除法算式表示分的过程。
  生3:减法算式是10-3-3-3=1。
  师:3和1是什么意思?
  生3:减法算式中的“3”表示每人3支,“1”表示把10支铅笔分给3个人后还剩下1支。
  生4:我们可以把减法算式写成除法算式“10÷3=3(人)……3(支)”。
  教師从学生熟悉的平均分入手,从减法和除法算式过渡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不仅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还让学生比较了“正好分完”和“分后有余”的异同。
  三、对比练习过程,巩固有余数的除法
  除了布置作业本中的练习,教师还可让学生自主设计分东西的问题,通过写一写、分一分、画一画,对比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这两种模型。
  [教学片段]师:请设计两道题目,要求包含“正好分完”和“分后有余”这两种情况,并列出除法算式。
  生1:(1)把9个橘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算式是“9÷3=3(个)”;(2)把9个橘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个,还多几个?算式是“9÷4=2(个)……1(个)”。
  生2:(1)14朵花,每人2朵,可以分给几个人?算式是“14÷2=7(个)”;(2)14朵花,每人6朵,可以分给几个人,还剩几朵花?算式是“14÷6=2(个)……2(朵)”。
  师:生1和生2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3:他们的算式都是用除法来计算的,都能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得出结果。
  生4:虽然生1的是求每份有几个,生2的是求可以分成几份,但都有“正好分完”和“分后有余”这两种情况。
  让学生自己编题和解题,不但有助于学生对除法本质的理解,还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掌握情况,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勇于放手,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贵刊2006年第4期刊登了曹秋桦老师撰写的《错出真实,打造本色课堂》一文,文中从“呈现错误,制造争议”、“捕捉错误,呈现精彩”、“直面错误,追寻真实”三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读后颇受启发,然而笔者对文中的案例一却是疑惑不断。  在案例一中,教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往空圆锥里装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看看几次能正好装满。由于教师给学生的是不同的圆柱和圆锥,导致有的小组圆锥
小学数学不仅要靠老师出色地教,更要靠学生自主地学。为了使小学生兴趣盎然地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小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游戏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过:“把儿童应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把身体与精神的训练相互形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的最大秘诀之一。”  正式上课时,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孩子觉得这堂课
[摘 要]学生的认知都是从具体的事物开始,需要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建立思维意识,实现思维转化。以小学数学为载体,重点阐述“动手操作”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最终实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突破与创新。  [关键词]动手操作 小学数学 思维转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91  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主要通过表象进行感知,它是直观的、形象
[摘 要]数学学习单的合理使用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它将改变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从关注学生个性认知结构和个性思维方式差异性的角度,设计小学数学学习单,以期建构满足学生个性学习需求、贴合学生个体认知的教学模式,为一线教师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学习单导学;学习单;个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
[摘 要]学习“植树问题”时,学生因没有认真读题和审题,不理解“两旁”的意思,常导致出错。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和借助画图解题,可有效化解學生的错误认知。  [关键词]植树问题;画图;审题;建模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3-0034-01  【问题提出】在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课
[摘 要]核心问题是数学课堂的根,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灵魂所在。以苏教版“用字母表示数”为例,在课堂上让学生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学会数学地思考。  [关键词]苏教版;核心问题;用字母表示数;数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43-01  核心问题是指一节课的中心问题,是具有一定思维含
[摘 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数学活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差异化的课堂生成,开展有效的交流与互动,使学生在探究中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关键词]以学定教 差异互补 数学化 自主建构 反比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30  教学思考:  “反比例”是
[摘 要]在数学课堂中,“为什么而教”是关乎教育价值追求的问题,是教育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课堂应是思维碰撞、学有价值的数学的课堂。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思考,使学习的知识“活”起来。教学时,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在知识的联系处、教学的关键处、疑难的转折处发生,从而让课堂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数学课堂;思维;课堂学习;发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摘 要]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赋予学生更大更广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系列探究活动中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少一些提示与暗示,尽可能多地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学自省中探求真知。  [关键词]三角形面积;计算;思考;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3-0040-0
[摘 要]“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既是对学生口算的巩固与提升,也是学生今后学习“除数不是整十数笔算”的基础。在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入手,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究,真正明白算理,掌握算法,提升运算能力。  [关键词]生长点;重点;难点;笔算除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42-01  “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