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精彩好困惑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Y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刊2006年第4期刊登了曹秋桦老师撰写的《错出真实,打造本色课堂》一文,文中从“呈现错误,制造争议”、“捕捉错误,呈现精彩”、“直面错误,追寻真实”三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读后颇受启发,然而笔者对文中的案例一却是疑惑不断。
  在案例一中,教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往空圆锥里装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看看几次能正好装满。由于教师给学生的是不同的圆柱和圆锥,导致有的小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有的小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最终,学生明白: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关于这个案例,笔者有三点疑惑,与曹老师商榷。
  1.师生果真出现错误了吗?
  这样的教学过程,教者认为是学生“暴露错误”的过程。其实我认为,从教师提供的圆柱与圆锥来看,有的小组得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也是正确的。因为对教师提供的特定的圆柱与圆锥而言,这是学生通过实验证明了的事实。因此,认定这一过程“教师制造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是不严谨的,最多算是一个“假性错误”。所以,建议教师这样设问:“为什么书上的结论与我们的实验结果不同呢?”
  2.这样的设计科学吗?
  笔者认为,通过实验得出“有的圆锥的体积不是圆柱的三分之一”这一结论,过于耗时且无太多意义。因为研究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就是圆柱与圆锥必须等底等高。教师可提问学生:“要研究圆锥和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圆锥和圆柱最好要满足什么条件?”这一个过程,一笔带过即可,不需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而不是为了验证书本上的结论。所以,教者这样的设计目标定位,本身就显得南辕北辙。而通过这一结论来反证“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的三分之一”,这一反证过程也是不成立的。
  3.这样的说法正确吗?
  曹老师认为,“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只有”一词,表明了这一前提的唯一性,事实并非如此。
  实际上,对于不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只要满足“圆柱的底面半径的平方等于圆锥的高,圆柱的高等于圆锥的底面半径的平方”这两个条件,圆锥的体积也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如当圆柱的r=3、h=16时,圆锥的r=4、h=9时,圆锥的体积也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以正确的说法是:“如果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等底等高”是一个充分条件,不是一个必要条件。
  事实上,即使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通过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结论也不容易。实验过程往往受沙子被压得过实或圆锥底部未填满等诸多因素影响,致使圆锥的体积大于或小于圆柱的体积。如果教者能正视这个错误,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结论,这倒是一个教师直面错误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态度的极好素材。
  以上观点,如有不妥,还望同仁们指教。
其他文献
[摘 要]数量关系是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石。教师应注重低年级教学中数量关系的渗透,注重题意的表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学会分析简单的数量关系,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最终使学生能根据生活情境和实际经验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模型。  [关键词]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表述题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47-02 
[摘 要]生长教学是突出学生主体意识和自我建构的课堂活动。要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互动对话中完成所学知识与已有经验的有效对接,需要从暴露已有经验开始,尤其要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让学生在反思和重构中生长知识和智慧,从而形成自己的数学经验。  [关键词]生长教学;相异构想;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05-03  杜威
[摘 要]从知识结构化、技能结构化、策略结构化、思维结构化四个方面实施数学结构化教学,能让学生全面、理性地了解和看待数学,扎实有效地实践和体验数学,合理地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最终为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结构化教学;科学精神;三角形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34-02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是
[摘 要]七巧板游戏以例题、练习题、数学拓展(栏目)等形式出现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既然“游戏”素材已经成为教材内容,教师就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玩游戏”(操作),帮助学生通过游戏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操作活动的经验、开展思辨活动的经验,让学生在玩耍中初步形成数学素养。  [关键词]游戏素材;七巧板;活动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
[摘 要]“行”指“践行”或是“实践”。“行”既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归宿。在数学教学中应始终贯穿“行”,为行而学、在行中学、学以致行、以行检学,使学生“行”在知识的产生过程,“行”在实践的应用过程。注重“行”的数学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践行;能行;为行而学;在行中学;学以致行;以行检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摘 要]学习材料是课堂教学的三大核心要素之一,数学绘本就可作为学习材料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将数学绘本《保罗大叔分比萨》作为主要学习材料,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对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理解、问题解决、文化视野均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分数;数学绘本;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3-0026-02
实施新课程应从五个方面进行突破  新课程改革就像朱自清笔下的“春”一样,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为了使新课程能够顺利实施,我们应从“五个方面”进行突破:  1.各方参与,大力宣传。课程改革必须得到学生、家长、政府、社会等各个层面的理解和支持。不但教师和学校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全社会也要改变那种陈旧的人才观。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阐明课改的必要性,使社会形成共识,改变那种唯分数的评价观念。  2.加强培训
[摘 要]整理与复习课是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的,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复习课的特点是容量大、内容多、时间紧。为了让复习课焕发生命活力,在复习“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时,先是鼓励学生课前预习,然后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因势利导,并提供足够空间让学生主动学习,最后通过丰富的练习形式和新颖的课堂小结,画龙点睛。  [关键词]整理与复习;倍
[摘 要]问题驱动式教学是将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从而营造生动而深刻的数学课堂,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以苏教版教材的“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为例,在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只是一个“知识中转站”,更多的是一个引路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向未知知识进发。  [关键词]问题驱动;小学数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都一致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能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巧妙地作出相应的变动。这是教学的理想境界,因为它直接关注了儿童的理智和心灵,凸显了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面对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时,如何去捕捉和处理,使它们转化成教学的契机,从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实现学生生命灵性的真正涌动呢?笔者认为应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