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是我行我素的一副旧面孔,教师教的乏味,学生学的无趣,甚至一看到文言文就头痛,有关文言文知识的落实一直也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那么,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呢,近几年来,笔者从课内积累课外延伸,类文参照、对比分析,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式教学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拿出几个案例与同仁们一起分享,望批评指正。
关键词:探究教学;积累延伸;类文参照;对比分析;质疑提问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作为呈现它们的载体之一——文言文,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们深邃、含蓄、底蕴丰厚,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而文言文教学,却简单、枯燥,是历来被老师公认的,朗读,翻译,背诵,三步骤,被重复的一遍又一遍,很多老师一讲到底,教的无味,学生学的也无趣。那“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早已化为让学生头痛的紧箍咒。再在当今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习文言文知识又显得越发“不合时宜”了,那么面对曾经具有非凡魅力的文言文如何教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请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一:
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讲述了六个人成才的故事,大家知道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都是经历了磨难最终才成才的。(几乎齐答)
师:大家说的对,但这些都是孟子那个时代的人物,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很陌生的了,今天如果让你来写,你会有那些事例呢?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大家七嘴八舌,纷纷举手交流)
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生:亚洲第一飞人刘翔……
师:能与时代紧密结合,这一点大家做的非常好,我们举了这么多的事例,有没有同学发现在孟子的眼里,要想成才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你又知道哪些名句与之观点相同吗?
这第一问很好答,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的说出“要经历磨难才能成才,只有在挫折中奋起,经受住挫折的考验,才能有所作为”这句话。但对第二问有些迟疑,我看到这种情况,让同学们展开讨论,真是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三分钟后,一些小组就找到了答案,纷纷举手发言。
生: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生: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生:要想闻到玫瑰的芳香,就要不怕荆棘的刺伤。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一些同学很注意收集积累,把他们纷纷记录到自己的材料本上,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
案例二:
师:昨天,我们刚刚学习过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过他对醉翁亭美景的描绘,了解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古人写文章常常离不开“酒”字,陶渊明喜欢饮酒,李白也喜欢饮酒,欧阳修更不例外,下面我们就从这个“酒”字来探讨三个人各有怎样的人生观?
问题一出,全班同学先是愣住了,继而陷入沉思中,由于问题范围较大,我要求他们从所积累的诗篇中任选一人一篇来作答就可以,小组展开激烈的讨论,整个课堂气氛开始热火朝天起来。
生1:我来谈一下陶渊明,我们学过他的《五柳先生传》,从那篇文章中我们知道他是一个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人,由于不满现状,不愿与是同流合污,才饮酒。他是借酒消愁,以乐其志。
生2:我同意生1的观点,他的《饮酒》之五,就写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多媒体打出《饮酒》全诗)
生3:陶渊明的确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由于世道污秽,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才辞官归隐,而李白喜欢饮酒,在他的《行路难》当中,我们从“举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可以得知。但他并不是借酒消愁,而是无心饮酒,只因为自己壮志难酬,未得到朝廷的重用,由此可见,他早年是一个积极进取之人,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抱负,“长风波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可以证明。(多媒体打出《行路难》全诗)
(全班掌声响起,我也很欣慰,看问题能如此深刻,是很难得了。)
师:那么,欧阳修善饮酒,你从他的文章中又能得到什么呢?
生纷纷举手回答:欧阳修饮酒是因为享受了山水之美,宴酣之乐,因为他在地方上政绩不错,人人合家欢悦,太守是与民同醉同乐,他与范仲淹一样,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第一位。
师总结:大家的分析,让我受益匪浅,曾经的风风雨雨早已让岁月的尘沙掩埋,这三个人的命运,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他们身上悟出什么。在改革大潮风起云涌的今天,机遇与挑战并存,我想他们的人生态度对于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人生观来说,应当有所启示。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想说的话说出来,写在你的练笔上,给自己成长的道路上留下精彩的瞬间……
生纷纷写出自己的座右铭,我要求学生把它们制成书签,送给自己的朋友。
通过以上两则案例,我深深感受到,教学文言文并不是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它同现代文一样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课标上说:我们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个任务一些老师把它放在现代文的教学中完成,而忽略了文言文,其实,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实现,为此,我总结一下几点:
一、 课外积累,课内延伸
在案例(一)中,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与课文中相似的事例,再次证明作者观点的正确性,同时辅以名言警句,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活跃了课堂气氛。语文的学习就是一积累的过程,这个积累并不是仅仅要求学生课下背写格言警句,美词美篇,而是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学生们课下积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巩固了他们头脑中积累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也会改变一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非正确态度,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不仅在《孟子二章》中可以这样做,所有的文言文篇章中都可以。如教《岳阳楼记》可以扣文中“前人之述备矣”“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两句,让学生收集有关写岳阳楼的诗词歌赋,再次感受岳阳楼的美景,也可以把其他两座名楼的诗拿来共同赏析。这样做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扩大了,而且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语文素养。课堂上,读课文,读诗文,诵诗歌,诗文相映,不仅增添教学的情趣,同时也丰富了课堂的文化蕴涵。 二、类文参照,对比分析
在案例(二)中,从同学们所学课文中的一篇来初步分析陶渊明、李白、欧阳修三人“饮酒”的态度,从而得出三人的人生价值取向。这对学生人生观的树立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初中阶段是人生观初步形成阶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通过三人饮酒的不同态度,学生们了解了三人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对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选择一定会有所帮助,那么语文课的人文目的就达到了。
人们通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学生们才会收获更多,当然不是篇篇比较,都要培养学生的人生观,有时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开阔的视野,对古文化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比较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把一篇课文的前后进行比较,如教《小石潭记》通过作者对小石潭景前后不同的感受来更深刻的了解柳宗元在贬谪生活中的复杂情怀;也可以把一篇课文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从立意、题材、章法、语言等方面比较异同,以求得开拓思维,会有举一反三的收效。如教《与朱元思书》与《岳阳楼记》比较,在结构上都是由总到分,都用正侧面相结合,动静相结合的手法,语言也很凝练,只是二人的写作目的不同,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会感到文言文的章法也像现代文一样是严谨而富于变化的,即使是同类题材,写法也异彩纷呈,这对学生将来的写作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 鼓励提问,大胆质疑
在案例二中,在大家讨论那三人的饮酒态度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疑问:为何陶渊明会借酒浇愁,而李白在仕途失意时虽愁情满怀却无法饮酒?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先是惊讶而后热烈讨论,课堂气氛变得更活跃了,终于弄明白了陶渊明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生在东晋末年,朝廷统治腐败,凭个人力量无力回天,只有消极避世,而李白生活在盛唐,国家政治修明,可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故而无心饮酒。同学们结合历史背景与他们的生活阅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欣慰。爱因斯坦说过:“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思考的动机,问题是学生创造力的动力,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开掘更深更广更有价值的思考内容,引导学生的思维,也有利于创造一种更民主更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强烈求知欲的促使下畅所欲言,获得自信,对文本的理解不再只是面上的广度,而是达到了点上的深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这样的背景下,文本拓展探究式教学是符合语文新课改理念的要求的。当然,研究拓展的问题一定要有一些思维的压力,不然就会钝化学生的思维触角,关键是我们要经常思考,立足于教材,立足于文本,依从文本做自然生发,拓展它,生成它,改变原来古板的教学方法,调动他们探究的积极性和热情,更好的理解课文,领会课文的佳处,达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从而能更好的促使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上好课:问题与对策》东北师大出版社
[2]《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华东师大出版社
[3]《语文课程新标准》东北师大出版社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第九中学234000)
关键词:探究教学;积累延伸;类文参照;对比分析;质疑提问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作为呈现它们的载体之一——文言文,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们深邃、含蓄、底蕴丰厚,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而文言文教学,却简单、枯燥,是历来被老师公认的,朗读,翻译,背诵,三步骤,被重复的一遍又一遍,很多老师一讲到底,教的无味,学生学的也无趣。那“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早已化为让学生头痛的紧箍咒。再在当今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习文言文知识又显得越发“不合时宜”了,那么面对曾经具有非凡魅力的文言文如何教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请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一:
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讲述了六个人成才的故事,大家知道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都是经历了磨难最终才成才的。(几乎齐答)
师:大家说的对,但这些都是孟子那个时代的人物,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很陌生的了,今天如果让你来写,你会有那些事例呢?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大家七嘴八舌,纷纷举手交流)
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生:亚洲第一飞人刘翔……
师:能与时代紧密结合,这一点大家做的非常好,我们举了这么多的事例,有没有同学发现在孟子的眼里,要想成才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你又知道哪些名句与之观点相同吗?
这第一问很好答,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的说出“要经历磨难才能成才,只有在挫折中奋起,经受住挫折的考验,才能有所作为”这句话。但对第二问有些迟疑,我看到这种情况,让同学们展开讨论,真是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三分钟后,一些小组就找到了答案,纷纷举手发言。
生: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生: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生:要想闻到玫瑰的芳香,就要不怕荆棘的刺伤。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一些同学很注意收集积累,把他们纷纷记录到自己的材料本上,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
案例二:
师:昨天,我们刚刚学习过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过他对醉翁亭美景的描绘,了解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古人写文章常常离不开“酒”字,陶渊明喜欢饮酒,李白也喜欢饮酒,欧阳修更不例外,下面我们就从这个“酒”字来探讨三个人各有怎样的人生观?
问题一出,全班同学先是愣住了,继而陷入沉思中,由于问题范围较大,我要求他们从所积累的诗篇中任选一人一篇来作答就可以,小组展开激烈的讨论,整个课堂气氛开始热火朝天起来。
生1:我来谈一下陶渊明,我们学过他的《五柳先生传》,从那篇文章中我们知道他是一个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人,由于不满现状,不愿与是同流合污,才饮酒。他是借酒消愁,以乐其志。
生2:我同意生1的观点,他的《饮酒》之五,就写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多媒体打出《饮酒》全诗)
生3:陶渊明的确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由于世道污秽,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才辞官归隐,而李白喜欢饮酒,在他的《行路难》当中,我们从“举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可以得知。但他并不是借酒消愁,而是无心饮酒,只因为自己壮志难酬,未得到朝廷的重用,由此可见,他早年是一个积极进取之人,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抱负,“长风波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可以证明。(多媒体打出《行路难》全诗)
(全班掌声响起,我也很欣慰,看问题能如此深刻,是很难得了。)
师:那么,欧阳修善饮酒,你从他的文章中又能得到什么呢?
生纷纷举手回答:欧阳修饮酒是因为享受了山水之美,宴酣之乐,因为他在地方上政绩不错,人人合家欢悦,太守是与民同醉同乐,他与范仲淹一样,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第一位。
师总结:大家的分析,让我受益匪浅,曾经的风风雨雨早已让岁月的尘沙掩埋,这三个人的命运,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他们身上悟出什么。在改革大潮风起云涌的今天,机遇与挑战并存,我想他们的人生态度对于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人生观来说,应当有所启示。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想说的话说出来,写在你的练笔上,给自己成长的道路上留下精彩的瞬间……
生纷纷写出自己的座右铭,我要求学生把它们制成书签,送给自己的朋友。
通过以上两则案例,我深深感受到,教学文言文并不是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它同现代文一样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课标上说:我们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个任务一些老师把它放在现代文的教学中完成,而忽略了文言文,其实,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实现,为此,我总结一下几点:
一、 课外积累,课内延伸
在案例(一)中,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与课文中相似的事例,再次证明作者观点的正确性,同时辅以名言警句,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活跃了课堂气氛。语文的学习就是一积累的过程,这个积累并不是仅仅要求学生课下背写格言警句,美词美篇,而是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学生们课下积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巩固了他们头脑中积累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也会改变一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非正确态度,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不仅在《孟子二章》中可以这样做,所有的文言文篇章中都可以。如教《岳阳楼记》可以扣文中“前人之述备矣”“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两句,让学生收集有关写岳阳楼的诗词歌赋,再次感受岳阳楼的美景,也可以把其他两座名楼的诗拿来共同赏析。这样做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扩大了,而且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语文素养。课堂上,读课文,读诗文,诵诗歌,诗文相映,不仅增添教学的情趣,同时也丰富了课堂的文化蕴涵。 二、类文参照,对比分析
在案例(二)中,从同学们所学课文中的一篇来初步分析陶渊明、李白、欧阳修三人“饮酒”的态度,从而得出三人的人生价值取向。这对学生人生观的树立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初中阶段是人生观初步形成阶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通过三人饮酒的不同态度,学生们了解了三人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对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选择一定会有所帮助,那么语文课的人文目的就达到了。
人们通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学生们才会收获更多,当然不是篇篇比较,都要培养学生的人生观,有时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开阔的视野,对古文化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比较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把一篇课文的前后进行比较,如教《小石潭记》通过作者对小石潭景前后不同的感受来更深刻的了解柳宗元在贬谪生活中的复杂情怀;也可以把一篇课文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从立意、题材、章法、语言等方面比较异同,以求得开拓思维,会有举一反三的收效。如教《与朱元思书》与《岳阳楼记》比较,在结构上都是由总到分,都用正侧面相结合,动静相结合的手法,语言也很凝练,只是二人的写作目的不同,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会感到文言文的章法也像现代文一样是严谨而富于变化的,即使是同类题材,写法也异彩纷呈,这对学生将来的写作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 鼓励提问,大胆质疑
在案例二中,在大家讨论那三人的饮酒态度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疑问:为何陶渊明会借酒浇愁,而李白在仕途失意时虽愁情满怀却无法饮酒?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先是惊讶而后热烈讨论,课堂气氛变得更活跃了,终于弄明白了陶渊明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生在东晋末年,朝廷统治腐败,凭个人力量无力回天,只有消极避世,而李白生活在盛唐,国家政治修明,可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故而无心饮酒。同学们结合历史背景与他们的生活阅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欣慰。爱因斯坦说过:“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思考的动机,问题是学生创造力的动力,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开掘更深更广更有价值的思考内容,引导学生的思维,也有利于创造一种更民主更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强烈求知欲的促使下畅所欲言,获得自信,对文本的理解不再只是面上的广度,而是达到了点上的深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这样的背景下,文本拓展探究式教学是符合语文新课改理念的要求的。当然,研究拓展的问题一定要有一些思维的压力,不然就会钝化学生的思维触角,关键是我们要经常思考,立足于教材,立足于文本,依从文本做自然生发,拓展它,生成它,改变原来古板的教学方法,调动他们探究的积极性和热情,更好的理解课文,领会课文的佳处,达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从而能更好的促使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上好课:问题与对策》东北师大出版社
[2]《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华东师大出版社
[3]《语文课程新标准》东北师大出版社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第九中学234000)